正如 TR-808 和 TR-909 定义了现代电子鼓的音色和节奏风格,Ableton Live 对于电子音乐的分量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Live 不仅在电子音乐领域备受青睐,各个领域的艺术家都在使用 Live 创造各种类型的音乐,同时也影响着其他宿主软件的发展。
尽管现在我们早已习惯了 Clip 的概念和 格式 Loop 播放系统,但一开始大多数音乐软件都是围绕“数字磁带机”的范式而设计,专注于复制传统录音室系统的工作流程。不同的是, Ableton 的创造者是具有前瞻性思维的音乐家,在 DIY 精神和柏林九十年代音乐场景的冒险精神作用下,一款造成革命的音乐创作软件就此诞生。
柏林墙倒了,狂欢的艺术家需要 Live
上世纪 90 年代的柏林成为了前沿音乐的创作沃土。那个时代不仅诞生了 Basic Channel 这样的 dub techno 音乐,还有诸如 Porter Ricks 的 Biokinetics 这样的经典唱片。除了音乐以外,当时的柏林还孕育了一些如今响当当的音乐科技品牌,诸如 1996 年出现的 Native Instruments,而 Ableton 也在 1999 年出现在我们眼前。
“你必须想象,这个地方完全处于不确定状态,因为柏林墙刚刚倒塌。事后看来,置身其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很脆弱,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不明确性,但在这种开放中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情。”
— Ableton 创始人 Gerhard Behles 述说着。
“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腾空了,或者已经破败不堪,没有人可以住在那里,但它的主体结构又相对完整,所以你可以建立一个非法俱乐部 —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当时到处都在发生。总有可以表演的方法,有演出,有观众。那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
现在,只需要一对 CDJ 和扩声音箱系统,哪里都可以进行派对。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先锋艺术家们需要在舞台上展现创造力。然而当时的音乐软件并没有为艺术家们提供可用的工具 — 你能想象用 Pro Tools 的多轨录音架构表演 1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 Live Set 么?
Pro Tools 2.0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 Ableton 的创始人 Gerhard Behles 和 Robert Henke,当时的他们正以 Monolake 的名 活跃于柏林的音乐场景之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试图自己写一个可用于演出的电脑软件 — Live 最早的化身只是出于为 Behles 和 Henke 的表演需求,而非商业用途。
为了实现该目的,两人不约合同的钻进柏林技术大学学习计算机编程。他们使用 Max 代码编写了许多程序,并把它们拼凑在一起,只为了能够在演出时播放特定的曲目。革命的到来是因为一位叫做 Bernd Roggendorf 的人物 — 通过朋友的朋友介绍,这位计算机程序员在 90 年代末加入了这对搭档,鼓励他们将 Monolake 演出所使用的软件打包并进行零售。
在 Roggendorf 的帮助下,Ableton Live 的首个版本于 2001 年正式发布。
两位创始人认为,参与柏林的新生音乐场景是该计划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他们在场景中与艺术家们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些艺术家对现场表演的需求正在上升,因此需要一种用户友好的工具来实现这些表演。
“当时,人们非常渴望像 Live 这样的软件,并且这些艺术家已经确切知道该如何使用这样的软件。”
— Live 长期开发者 Christian Kleine 说道。
Live 不断变化着,也改变了其他软件
20 年来,Ableton Live 在音乐制作行业中的角色无疑发生了一些变化。2001年,Live 以一个行业创新者的角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现在它的许多设计理念和原则已被其他品牌的软件所采用的,其中不乏行业标杆。而以电子音乐出发的 Ableton Live 也不再局限于单个领域,现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音乐类型的艺术家使用 Live 进行创作和表演。但是其实汉斯季默早在 Live 1.0 时期就看到了它的价值。
“我记得我们带着 Live 的第一个版本去参加第一个展会,有几个人走了过来,或许世界正要意识到革命即将发生。一个典型的洛杉矶音乐制作人 [穿着] 深色西装,留着略带灰色的长发,后面跟着大概十个人,二十出头,说着好莱坞作曲家的经典陈词滥调。我给他演示产品,忙着向他解释产品的全部内容,没有注意到他有德国口音,因为在贸易展上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这个人提了很多聪明的问题 —‘所以你可以在这里放一个鼓循环,不断地改变速度,比如从 110 到 140 BPM,并且不会改变音高?’ 我说,‘是的,当然,我可以演示给你看。’ 然后我让音频从 30 一直加速至 999 BPM 。那个演示之后,他只是说,“你有卡片吗,你有信息材料吗?”所以我把我的材料递给他,然后我才看到他的名牌,这是汉斯季默。汉斯告诉我们,‘你们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我相信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个软件可以在不同领域工作的人。”
— Robert Henke 回忆了当时的场景。
尽管 Live 具有出色的音频功能,但其巧妙的用户界面和工作流程深刻的影响了音乐人的创作。Live 使用两个主要的界面来管理制作、合成与表演功能:Session 界面提供混音台功能和基于 格的 Clip 播放系统,而 Arrangement 界面使用更传统的水平时间线,允许用户将随便化的 Clip 拼凑在一起。这种设计理念立即赢得了众多电子制作人的青睐,在 Beatmaker 和乐队当中也颇受欢迎。
在 Clip 格系统中即兴创作,然后在时间线上进行编曲,这种在时下人们早已习惯的创作方式,却历经多年的时间才逐渐成熟。所有的一切都要从 Ableton Live 最初的理念开始。
Live 的最初概念源于创始人 Behles 和 Henke 制作音乐的方式。
— Behles 回忆道。
“我们意识到,当时的软件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传统的录音室概念中,这与我们的音乐创作流程阴差阳错。我们想给音乐软件带来更加流畅、即兴的创意,让音乐自然而然地来自于真正的音乐创作。”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系统,让我们能够在舞台上即兴发挥。其他软件是针对录音棚设计的,是用来录制的,但我们不想录制,因为我们演奏乐器并不在行。我们想以一种好玩的方式与电脑互动。”
— 联合创始人 Robert Henke 解释说。
对于电子音乐作人来说,由于现场表演的需求和电子音乐的理念,意味 Ableton Live 的工作流程比传统的宿主软件更加实用和直观。Ableton Live 定义了一种特定风格的音乐软件 — 一种弥合录音工作区和乐器之间的桥梁。Live 的颠覆性在于:它让你以演奏的方式创作音乐,而不是一个乐器接着一个乐器进行录音。
Live 提供了一个有机的互动环境 — 它允许多个硬件和软件同时演奏,将它们录制下来,并操作录制好的素材。虽然现在这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 Live 推出之前,电子音乐人和乐手们都无法如此洒脱的表演和创作。
正如它的名字那样,Live 也许正是为演奏而生。Live 的出发点与其他宿主软件有着本质的区别,以至于 Live 1.0 完全专注于循环音频和采样,主要考虑现场表演。Ableton 在后续的更新中仍然尊崇此理念,他们考虑的如何更好的链接和控制硬件,如何更直观的添加效果器,如何让虚拟乐器更加自由,如何更快的处理音频素材,等等….. 这些理念和功能无疑迎合了硬件玩家和乐手的需求,加速了音乐创作的过程,也深刻的影响了其他宿主软件。
有意思的是,这些针对演奏设计的功能会反过来影响音乐的创作方式 — 例如原本用于 MIDI 键盘分区的 Zone 功能被用于复采样,Session 界面的顺序播放规则可以用来创造 Jungle 的 Drum Break 切分,等等….. 不同的音乐人对于软件的功能有着不同的理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法。当这些有趣的想法反馈到 Ableton,会被再度完善,成为软件的一部分,不断进化。
最终,Live 从创作工具与录音软件之间的桥梁逐渐变成了现在最受欢迎的宿主软件之一。
回头来看,Live 的初代版本已经出现了很多 2021 宿主软件上的设计元素 — 最明显的就是 Clip 播放系统,已经被用在 Logic 等宿主软件,以及 Akai Force 这样的硬件当中。
不再局限于 Live 的 Ableton
在推出第一款产品时,Ableton 的规模还很小 — 1999 年至 2001 年间, Behles、Henke 和 Roggendorf 的三人团队开发并推出了 Live 1,随后在发布时成长为一家员工不足 20 人的公司。尽管资源有限,但事实证明 Live 1 的推出取得了成功。
今年是 Live 的 20 周年,也是 Ableton 的 22 岁生日。过去 20 年来, Live 和 Ableton 都发生了一些变化,Live 也不再是 Ableton 的唯一产品,但 Ableton 仍然贯彻其理念 — 从开放 Link 同步标准,免费的音乐学习 站,还有 Loop 音乐人峰会,他们一直在打破创作隔阂,深刻的影响着音乐制作进程。
Ableton Live 历史版本回顾:
可下载 Midifan for iOS 应用在手机或平板上阅读(直接在App Store里搜索Midifan即可找到,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直接下载),在 iPad 或 iPhone 上下载并阅读。
舞台上的三国演义:Nord Piano 4,Yamaha CP88和Dexibell S7解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