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小规模学校的问题,一直有争议。上世纪90年代末,农村开始”撤点并校”,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随之凸显。2012年国务院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紧急叫停“撤点并校”。
然而,由于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短板。应该看到,中国乡村教育的问题不是出在学校大小,而是出在这样的小学校留不住好老师,因此也就教不好学生;未来不是撤并,而是提升学校的软硬件设施。
三年内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 ),提出了系列财政、师资保障政策,将直接利好384.7万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和934.6万农村寄宿生。“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在校生有384.7万人。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短板主要短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国办发文规定,要立足省情、县情、校情,从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装备配备,补齐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短板。
随着互联 +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优质资源不仅可以充斥城镇学校,在村小学和教学点也同样可以分享。无论边远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如何缺少名师,但是名师的课堂教学都可以在这些学校同步进行。因此,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也需要搭乘人工智能的快车,加强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助力教育精准扶贫、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兜住底线完善软学校硬件设施
习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治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短板问题,是基础教育底部攻坚的一件大事。然而,此次文件强调兜住底线,表明的是国家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种鲜明态度和治理决心。
在这两类学校兜住底线,核心问题是学校硬软件设施的建设,关键问题是经费投入的保障。文件要求,各省(区、市)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针对两类学校特点,合理确定两类学校校舍建设、装备配备、信息化、安全防范等基本办学标准。
对于小规模学校,要保障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配备,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改善生活卫生条件。对于寄宿制学校,要在保障基本教育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床铺、食堂、饮用水、厕所、浴室等基本生活条件标准和开展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及文体活动所必需的场地与设施条件。
要实现2020年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的目标,务必强化经费保障。文件强调,教育经费投入向两类学校倾斜,切实落实两类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关于经费和经费的使用问题,此次文件提到了“探索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完善小规模学校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规定的公用经费足额用于小规模学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