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是什么?《星际迷航》里有句经典的话:
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每次想到这句话,都能让我热血澎湃,几乎热泪盈眶。这句话放在5G身上太恰当不过了。
一、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NGMN是这样定义的:
5G是一个端到端的生态系统,它将打造一个全移动和全连接的 会。5G主要包括三方面:生态、客户和商业模式。它交付始终如一的服务体验,通过现有的和新的用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为客户和合作伙伴创造价值。
显然,比起2/3/4G,5G应该向它的前辈们叹息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3/4G时代主要局限于接入 和随之演进的核心 ,更多聚焦于技术。5G变了,它的野心是“端到端”的系统构架。从技术上讲,5G还将实现电信也从未有过的软件和硬件分离,并引入IT数据中心所采用的云化和虚拟化的概念。
简而言之,2/3/4G是技术推动单调的服务和商业模式,而5G要运用各种技术去满足和支持持续变化的生态和商业模式。技术、生态和商业模式在天平上的重量发生了改变…
从未有过。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二、容量=带宽*频谱效率*小区数量
这是一个很熟悉的公式…
5G的容量是4G的1000倍,峰值速率10Gbps-20Gbps,全靠这个公式了。要提升容量无非三种办法:提升频谱带宽、提高频谱效率和增加小区数量。
但是,过日子要精打细算,我们得看一看这三种方式中哪个更省钱。增加小区数量意味着建更多基站,这笔花费不小。至于频谱带宽,考虑国外很多运营商的频谱资源都是通过拍卖获得的,也是挺剁手的。
从过日子的角度考虑,运营商更喜欢通过提升频谱效率的方式来提升容量。考虑什么校验纠错、编码方式等办法都接近了香农极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天线技术了。
所以,高阶MIMO和Massive MIMO这种复杂的天线系统必然成为5G的首选。
大规模天线是怎么个概念?以今年3月份某机构的试验结果为例(最新数据懒得去查了),基站部署128支天线阵元,连接12个单天线终端,频谱效率可达79.4bit/s/Hz,便于计算也就是约80Mbps/MHz。如果将这个大规模天线系统部署在我们现有的20MHz带宽的LTE基站上,80Mbps/MHz*20MHz就等于1.6Gbps,提升了12倍。
当然,对于容量比4G提升1000倍的目标来说,这是不够的。那就需要新增高频段了,花钱也得上啊。
但是,这引发一个问题,高频段的穿透能力差,覆盖范围小。
所以,有人说5G不过是4G的热点补充,要想实现100%全覆盖还得依靠低频段,但是,这种说法我们并不认同。
5G也可以让高频段扩大覆盖范围,这就是C-RAN结构+Massive MIMO。
在这样的 络构架下,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工作于低频段且覆盖范围大的宏小区主要负责控制面,传送控制信令;而工作于高频段的Small Cells只负责用户面,传送用户数据流量。
这样的构架不但解决了高容量和全覆盖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切换,减少了 络信令。
C-RAN构架就是将RRU拉远,BBU资源集中化,并对其进行软件化、虚拟化和云化,电信中心机房向IT数据中心转型,并引入移动边缘计算等,下面会继续讲到。
三、1ms时延
5G 络的目标是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很多人听到这个1ms差点笑得在地上打滚,让人想起了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要10年内上月球。
LTE 络内部时延是小于20ms,这还不考虑重传,而要是ping外部服务器,这个时延通常在40-50ms以上。光纤的传播速度是200公里/ms,5G在应对时延超敏感用例时要求接入 时延不超过0.5ms,这就意味着5G中心机房(或者叫数据中心)与5G小区(基站)之间的物理距离不能超过50公里。
面对物理时延的挑战,我们不得不考虑在接入 引入移动边缘计算(MEC)、边缘数据中心,也就是将以前核心 和应用 的一些功能下沉到接入 。
尽管这种从中心化向分布式系统的演进和电信 络一直秉承的中心化概念是背道而驰的,但我们别无选择。
除了降低时延,这样的构架也附送了我们另一个好处,将更多的互联 内容揽入电信 络的怀抱中。正如我们刚才所讲,用4G手机ping LTE 络之外的外部服务器时,时延增加,外部时延不可控。低时延也向我们展示了电信 络要掌握更多内容控制权的霸气侧漏的姿势。
这种内容控制权也包括了基于MEC在接入 侧的内容感知,比如对GTP-U数据流的解析,如此接地气的参详内容过去从未有过,以前只能在核心 才能完成,这加强了 络对业务内容的理解,真正实现智能管道。
另外一点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低时延还会带来Small Cells的蓬勃生长。并不只是因为5G高频段覆盖范围小才不得不考虑Small Cells,其实时延也需要Small Cells。
小区越小,相对于宏站,意味着小区无线环境越简单、干净,这可以降低由于恶劣的无线环境带来的重传问题,在高可靠、低时延的5G应用中同样重要。
低时延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
2s时延足可以让你上 的心情瞬间沮丧,直想暴跳如雷甩手机。
100ms时延你能感觉到上 偶尔有断续。
传奇程序员,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之父,Oculus Rift的CTO John Carmack曾说,时延低于20ms人们通常难以觉察。低于20ms对于VR体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可以预知,以后很多VR内容都关在我们的接入 中心机房里。
还有车联 的无人驾驶用例,尽管我不相信无人驾驶需要依靠5G低时延来控制刹车,在这方面科技巨头们对分布式系统的构想更为彻底,但蜂窝 络的广覆盖和移动性优势是任何 络都无法比拟的,车联 系统这么复杂,总有很多实时的东西不得不依靠5G。
至于需要低时延的远程工业控制、远程医疗、可触摸互联 等应用,我只能说,我们得面向未来,毕竟花大力气制定一个标准不容易。
不得不提的是,除了技术和 络构架的挑战,低时延也带来了 络建设成本的挑战。低时延意味着要建更多的中心机房(数据中心),铺更多光纤,建更多小基站,还得考虑中心机房设备的计算和处理能力,另外,所谓软件化/开源并不意味着免费,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这都是要花钱的。这种投资是和时延成反比的,时延越低,投资越大。所以,有人认为,5G是有钱运营商的游戏。这也是欧洲运营商以5G要挟监管层放松管制的原因之一,我想这并不是欧洲运营商不愿意建5G,只是在高投入的压力下对监管层的一举一动变得更加敏感。
四、虚拟化/软件化/云化
我们为什么要虚拟化?2012年的时候,有很多运营商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想想那些血泪史吧。我们是怎样被OTT一步步蚕食的?OTT玩家们正是采用了虚拟化的IT构架和开源模式,从而以更敏捷、更高效、更灵活的方式抢走了我们手上的蛋糕。
长久以来, 络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而那些专用的电信设备不但扩展不灵活,而且习惯了自扫门前雪,整体效率太低,如同我们的公司体制,这是一个庞大而臃肿的机构,仿佛背着世界前行。
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用IT的方式重构 络。
而虚拟化打通了开源平台,让更多的第三方和合作伙伴参与进来,从而在已运行多年的成熟的电信 络上激发更多的创新和价值。
这正是NGMN的愿景:生态、客户和商业模式。
如果用四个词来概括5G 络的设计原则,它们是:解耦、软件化、开源化和云化。
解耦:软硬件解耦,控制面/用户面分离。
软件化:NFV、SDN、编排和 络切片。
开源:软硬件开源,前传、API接口开放。
云化:从CAPEX向OPEX模式转型,虚拟化&DevOps环境,动态&自动化运维。
?
五、4G就够了吗?
不想再引用那些预测数据了,让我们回忆一下两句经典“名言”吧。
IBM的老沃森曾说,世界上只需要5台电脑。
比尔盖茨曾说,640K内存都足够了。
有人说,4G就够了。
真的就够了吗?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流量需求上一直是不诚实的。嘴上说不要不要,一旦体验到那种快感后,根本舍不得放下。你见过有几个用上4G之后,还愿意重返2G/3G时代?
最近看了一本书《摆渡人》。书中的女主角死于车祸后,摆渡人引导她的灵魂穿过荒原,历经重重劫难,终于到达彼岸。可是,她爱上了她的摆渡人,而摆渡人是不能和她一同到达彼岸的,为了找回自己的爱情,女孩义无反顾的回到荒原,在与恶魔多次战斗后,勇敢无畏的女孩终于再次遇上了她的摆渡人。于是,两人约定,重回世间。
我特么竟然把这故事和电信业想到一块了。
电信业经历过辉煌,如今跌入低谷,但绝不是跌下去就爬不起来了,这里没有地狱。我们没有死,我们需要的不过是重返荒原,寻找自己的摆渡人,重回世间。
5G会是我们的摆渡人吗?它会引导我们重返辉煌吗?
是的,当我们退无可退之时,5G就是我们的摆渡人,只要我们坚定生的信念,只要灵魂不死,我们就能重返世间。
这个世界没有死亡,真正的死亡是魂飞魄散。
关于5G愿景,有些人掉了一地下巴,但我觉得应该给予更多尊敬,深深的鞠一个躬,不是因为前方有千难万阻等着我们去穿越,勇气可嘉,而是它承载着电信业复兴之梦。不管是技术、生态,还是商业模式,5G犹如一次脱胎换骨,满血死后重生的渴望。
图说5G那点事
5G啥时来?
3GPP向ITU承诺了,2020年要提交5G技术文档,确保2020年前5G标准正式批准生效。
为此,3GPP按两阶段制定5G技术规范:Release 15(5G phase1)和 Release 16(5G phase2)。R15主要为了满足着急在2020年商用5G运营商,R16则是为了满足ITU定义的需求。
还能更详细点吗?
简单的讲,R15和R16分别分为三个Stage。
R15 (5G Phase 1):
●2017年6月,Stage-1冻结。
●2017年12月,Stage-2冻结。
●2018年6月,在TSG#80全会上,将完成Stage-3 NR与NextGen项目的冻结。
2018年9月,完成R15 标准。
R16 (5G Phase 2):
●2018年12月,Stage-1冻结。
●2019年6月,Stage-2冻结。
●2019年12月,Stage-3冻结。
2020年3月,完成R16标准。
目前R14输出的那些5G TR…
目前关注的5G频段有哪些?
5G尽可能使用4G附近频段,尤其TDD频段,目前国内3.4MHz-3.6MHz等频段做5G试验。
高频段资源丰富,也是5G考虑的范围,比如美国FCC已分配了近11GHz的高频频谱(如上图北美),尤其28GHz频段值得关注,Verizon已经在美国10多了个城市部署了5G固定无线接入 了,其主要就工作在28GHz频段。
5G 络面临哪些挑战?
5G面临的技术挑战主要是:高速率、端到端时延、高可靠性、大规模连接、用户体验和效率。
为了应对5G技术挑战,5G 络设计原则将出现:
●从集中化向分布式发展
●从专用系统向虚拟系统发展
●从闭源向开源发展
所以,5G 络的设计原则是…
5G 络结构可能会是神马样子?
从2G到5G20年核心 的分裂式演进之路
从2000年GPRS首商用到2020年5G到来,这20年,核心 经历了怎样的进化?它又将如何演进?
回顾过去,不禁为移动通信迅猛发展之势而感慨。数据速率从2G GPRS 65Kbit/s到LTE-A 1Gbit/s,再到5G时代10-20Gbit/s,增长速度令人吃惊。
移动核心 正是在这惊人的增长速度下,不断适应,不断创新和演进。
从3GPP R6到R8,你会发现,核心 的演讲实际上呈现“分离”之势。
上面这张图告诉我们,R7开始通过Direct Tunnel技术将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在3G RNC和GGSN之间建立了直连用户面隧道,用户面数据流量直接绕过SGSN在RNC和GGSN之间传输。
R7打开了核心 分离式演进之路。
因此,到了LTE R8,出现了MME这样的纯信令节点。
2009年,在部署LTE/EPC的时候,有人认为核心 演进之路已经走到尽头,继续突破创新实在太难,毕竟要掌控每小区峰值速率150Mbps的 络王国,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然而,核心 并未停滞不前,反而展现出了气吞万象的霸气。
随着VoLTE和VoWiFi的出现,LTE/EPC又引入了S2a、S2b和S2c接口,这些接口将核心 的控制范围延伸到了非3GPP 络,即可信Non-3GPP接入(Non-3GPP Trusted Access)和非可信Non-3GPP接入(Non-3GPP untrusted Access)连接到3GPP 关PGW。
自此,核心 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图中绿色实线表示用户面&控制面接口。
演进之路还在继续。
到了4.5G面向5G时代,2017年R14阶段,3GPP将再次向分离式的核心 构架演进之路出发。
这一次更彻底,我们可以把它叫“全分离式”的 络构架。
在“全分离式”构架下,SGW和PGW被分离为控制面和用户面两部分(如上图黄色填充部分,SGW分离为SGW-C和SGW-U,PGW分离为PGW-C和PGW-U),同样,SGSN也被分离为控制面(SGSN-C)和用户面(SGSN-U)。
为什么需要这种“全分离式”的 络构架?
目的是让 络用户面功能摆脱“中心化”的囚禁,使其既可灵活部署于核心 ,也可部署于接入 (或接近接入 ),这就是所谓的核心 用户面下沉。同时,也保留了控制面功能的中心化。
我们也戏称这叫“杯子式”的 络构架。杯子,即CUPS,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 of EPC nodes。
为什么核心 用户面要下沉呢?这得从5G的容量和时延目标上去理解。
5G时代,高清视频、VR/AR等应用必然给 络带来超大数据流量,这不但给回传带来沉重负担,而且对核心 集中处理能力也是挑战,只能核心 用户面下沉,从集中式向分布式演进。另外,将内容缓存于接入 ,更接近用户,还降低了时延。
对于毫秒级的5G时延,下沉与分布式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光纤传播速度为200km/ms,数据要在相距几百公里以上的终端和核心 之间来回传送,显然是无法满足5G毫秒级时延的。物理距离受限,这是硬伤。
4G集中式核心 与5G分布式核心
伴随着用户/控制面分离、核心 下沉和分布而来的是部署于接入 或接近接入 的分布式数据中心,并引入基于NFV的MEC(移动边缘计算)。
何为MEC?
我们知道NFV( 络功能虚拟化)指的是解耦传统电信设备的软硬件,并将软件功能运行于通用服务器硬件上,以降低成本,缩短部署周期和激发服务创新。
与NFV一样,MEC也强调功能软件化和平台开放化,以提升 络敏捷性,灵活性,加快部署和创新。
在标准构架上,MEC和NFV看起来不无二致,但它们是有区别的。区别主要在应用服务平台和相关服务上,MEC根据无线接入 环境对NFV进行了优化,它将移动接入 与互联 业务深度融合,并将云计算和云存储下沉到边缘数据中心,加速内容分发和下载,且向第三方提供开放接口以驱动创新。
有了MEC,PGW/SGW的用户面就下沉到了移动边缘节点,且由NFV VIM(虚拟基础设施管理)、SDN和Orchestrator(编排器)控制管理。
以下图这个MEC物联 用例为例,SGW和PGW用户面下沉到MEC服务器。
另一个与MEC、SDN/NFV并行而来的是 络切片。
所谓 络切片,就是运营商为了满足不同的商业应用场景需求,量身打造多个端到端的虚拟子 络。
与2/3/4G单调的手机应用不同,5G面向万物联接,将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应用场景对 络的移动性、安全性、时延、可靠性等,甚至是计费方式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5G 络需要像瑞士军刀一般能为不同的场景切出相应的虚拟子 络。
下面这张图向我们展示了 络像面包一样被切成多个虚拟子 络:高清视频切片 络、手机切片 络、海量物联 切片 络和任务关键型物联 子 络。
其中,由于高清视频切片 络要求海量视频内容缓存(Cache)、分发和用户就近访问,所以核心 (Core)用户面功能下沉到了边缘云(Edge Cloud)。
同样,由于任务关键型物联 对时延要求高,比如车联 ,为了降低物理距离带来的时延,核心 (Core)也下沉到了边缘云,并在边缘配置车联 应用服务器(V2X Server)。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短短20年内,核心 正在从集中式向分离式的方向奔涌向前,这是一种去中心化、去集中化,分享和移动化的趋势,有需求的倒逼,也有技术的主动适应,但最可贵的是,我们看到了未来将有更多来自前沿和边缘的创新,看到了一种分布式的蓬勃生长之势正在移动 络蔓延。
一 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照片to谷歌地球软件版发布啦
上一篇
2017年1月25日
软件周刊
下一篇
2017年1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