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软件的蓬勃的发展下,传统书信应如何存在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 会整体呈现“快”状态,电子邮件及其他 交软件能在数秒内将内容传送到接收者面前,这无疑为人类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戴维·哈维在其《后现代的状况》中提到:“进步必须征服空间,拆毁一切空间障碍,最终‘通过时间消灭空间’”。我们所处的环境貌似也是朝着此目标发展。人类极力的追求“快”,争着与时间比赛。人类实实在在取得了进步。然而,这就意味着一些传统文化丧失其实用价值,甚至变成一种“情怀”,一种“符 ”。我今天所思考的就是在 交软件的蓬勃发展下,传统书信该如何存在。

在古代汉语中,“书”有书札,信的意思,如“家书抵万金”中的书就是信的意思;“信”又与“迅”通,有信件、送信人的意思。后世将“书”、“信”并称,就有了我们所说的“书信”。“书信”二字组合,这就意味着他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其不单单是书写语言文本,更需要送信人,二者密不可分,构成一个整体。

传统书信文化传承了上千年,远距离的人们只能通过书信联络,发展至上个世纪中叶,书信的普及性以及传播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经历改革开放后,科技飞速发展,书信在失去其实用价值后,在新世纪来临时,草草收场。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书信看似已经没有了存在意义,被电子邮件伤害的体无完肤,甚至面临灭顶之灾。确实,在生活以及工作环境快节奏的压力下,谁又会愿意提笔写一封书信呢。然而,传统书信里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是电子信件无法企及的,我简要做一些优缺点分析。

一.传统书信的“慢”与电子邮件的“快”

传统书信的往来处在一个“慢”的状态,双方的对话建立在一个广阔的对话空间下,一封信需要送信人这个中介才能完成,丢失率高且效率低,因此就会出现元稹收到白居易来信时的“远信入门先有泪”,这种情形,从中可以看出收到远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电子邮件中基本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且不用劳烦送信人,双方的对话可以像“交谈”一样轻松。

二.传统书信的“文学性”与电子邮件的“实用性”

传统书信中,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而“个体情感”本身就属于文学性。不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书信列为“艺文之末品”,还是孔尚达所主张的,不仅“词为诗之余”,且“尺牍亦诗之余”。都可以看出历代文人承认书信的“文学性”。而且书信的文学性与“诗词”不同,他不用过度夸张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必意象与隐喻。优雅从容的真情流露就是书信与其他文学的不同。电子邮件在方便的同时,则以基本失去“文学性”为代价,而换来“实用性”与“时效性”。

三.传统书信的“热”与电子邮件的“冷”

上文提到的元稹在收到白居易来信时的“远信入门先有泪”的情景,现代 会基本是看不到了。书信的来之不易,收信人一定会倍加珍惜,未拆信已经泪流满面。再如书信上动情处的泪痕以及信纸上的涂抹,无一不引起读信人的遐想。寄信人也是同样,寄信人要在有限的信纸中诉说自己无限的感情,这当然是怎样说不完的,张籍在其诗《秋思》中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可谓是将寄信人的心思描述的很透彻。

书信是两个人之间的私密语言,二人可以畅所欲言,基本不受束缚,与公之于众的文章是有很大的区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的形象与给儿子家书《与子俨等疏》中大谈自己的内心矛盾与生活的不易,两种状态的截然不同,从中并不是要否认陶渊明的隐逸,而是从书信的角度能了解到不一样的,多面性的,更加立体的陶渊明。

书信虽说是最自由的文体,但传世的书法墨迹中,书信形式的书法作品不在少数。中国最早的墨迹作品《平复帖》,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的尺牍,以及苏轼的《致运句太傅尺牍》等,都是中国古代书信留下来的的名品。孙过庭在《书谱》中有言:“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可见在古人非常重视书信中的书法,一般收信人都会小心翼翼的保留书信。

电子邮件的文字是冰冷的,没有“见字如面”,没有“书法的美感”,亦没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情感,人们在电子邮件里可以畅所欲言的“交谈”,长篇大论没关系,多一些废话也不会担心信纸不够用。所以导致当代 会的人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已经文学素养大打折扣。不由想起导师在课上所谈:“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便不会格外珍惜”。

一封有价值,有意义的书信,会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伴随我们一生,放在案头,每次翻阅就会激励和督促我们继续前行。如陆游在《王深甫书简跋》中所言:“此书朝夕观之,使人若居严师畏友之间,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此篇文章并不是对电子邮件以及当下火热的 交软件进行批判,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福利,却在这里批判科学显然是不厚道的,只是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迅速遗忘的时代,一切新鲜事物都转瞬即逝,我们置身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是不是应该留下点什么。

书信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明清两朝时,在专制主义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的对“礼”进行强化,书信中的“礼仪”走向极端,“书信礼仪”的繁复及夸张化,在今天大可不必出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不必在这繁琐的礼仪中体现。现代科技中的人类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过去相信的可能是错的,于是再也没有什么概念、想法和理论是神圣不可挑战的。这种状态是非常值得认可的。只要在繁华而浮躁的 会环境里,工作之余,能坐下来安静的提起笔来写一封传统书信,在传承中华传统的同时,慰籍彼此的心灵,不失为“功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2月7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