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讲到了 万物上云时代,信任关系正在“动态清零”, 企业安全管理可以引入隔离机制(也就是安全沙箱),接着上一篇文章具体谈谈安全沙箱的价值。
沙箱和容器的“隔离”机制
首先,什么是沙箱?
它本身就是一种线下生活现象的虚拟化。现实世界里,小孩子们在沙地、沙滩上用木板隔离出一个方盒子,在盒子里堆砌、创造各种东西 – 城堡、房屋、山丘… 这就是一个沙箱。它有两个根本特点:
这两个特点,在计算机世界被模拟了(套句流行语,被“数字化”了)。在一台设备(不管是一台服务器还是一个手机,我们称之为“宿主”)中,通过软硬件手段的结合,可以模拟出一个“管控”区域,它的里面是预先指定、划分出来的运算与存储资源,与宿主的其他资源完全隔离。应用代码可以被丢到这个区域里运行,即使它是病毒、木马、DDoS攻击软件,它也只能在这么一个资源受限的模拟世界折腾,它就像在Matrix里的人,看不到宿主里其他的平行世界,甚至不知道宿主的存在,无法滥用宿主资源从而毁灭宿主(和其他平行世界)。此外,任何这样的区域,既然是模拟的,不管里面跑着什么,都可以被“一键删除”,一切归零。
这就是计算机世界的沙箱。
沙箱技术有很多种类,是否能称之为“安全沙箱”,则视乎其隔离的程度和自身的技术目的。
例如能模拟出一整台服务器或者桌面电脑的虚拟机,应该能称之为安全沙箱 – 你可以在里面跑企业服务、也可以在里面打游戏,并不能影响宿主的安全稳定运行,你也可以把这个虚拟机一键删除,不管里面安装了什么东西。
例如浏览器里面的实现,是最为普通用户所能感知的安全沙箱 – 它把远程加载的、来自不同 站的页面进行隔离,并且在运行这些包含大量不知名开源技术的代码时,还需要防范XSS攻击,保护宿主环境(让用户免受隐私泄漏、数据被盗、遭遇钓鱼诈骗、感染病毒等风险)。
容器类技术,诸如docker、LXC等,有沙箱隔离的特点,但因为共享宿主操作系统的内核,并不提供彻底全模拟的环境,所以往往并不被视为安全沙箱。
数字化的发展,“隔离”是硬道理,只是隔离粒度不同,有云端“租户”之间的隔离、虚拟服务器的隔离、 络间微隔离、进程间隔离、乃至小小一个手机上一段代码(例如一个小程序)的隔离。
为什么应用软件需要安全沙箱
空讲“数字化转型”无用,它怎么“落地变现”呢?“转型”后的企业的形态是怎样的呢?
硅谷著名投资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 (“a16z”)的合伙人Marc Andreessen在2011年8月20日发表过一篇影响力颇大的文章“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为什么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十年后回顾,确实就是软件在全球 会里举足轻重、无孔不入:完全无法学习掌握PC的大妈大爷,纷纷用上了微信;街头卖煎饼果子的小贩用二维码接受电子支付;银行营业 点被手机App取代…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企业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全部通过软件进行生产协作、经营管理和交易买卖 – 人在哪里无所谓、见不见面不重要,只要保障了数据安全、商业隐私,就可以在 上有效经营。数字化企业,就是建立在软件上、并且管理制度与高效使用这些工具相匹配的企业。
支撑数字化的下一代企业软件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小程序化”、“安全沙箱化”是其中一个基石。逻辑如下:
例如 FinClip 等小程序容器技术,是一种云端可控的设备端(包括IoT)安全沙箱技术,它以可分发、可流通的小程序代码格式为软件形态,充当下一代企业应用软件的技术底座。
作为 Web 前端技术的“超集”,基于令牌(non-forgeable token)的安全模型,和当前“零信任架构”下的其他基础技术在最贴近用户、应用的地方能建立良好的配合。
无论接受与否,我们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已经变得highly contagious – 病毒在这两个世界肆虐,“信任”关系却越来越难建立。技术让病毒软件化数字化了,却没有让信任数字化,而是直接把它降为零… “隔离在安全沙箱里”,将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常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