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软件担心个人隐私?治理来了!

近日,国家 信办会同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 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地图导航、 络约车、即时通信、 络购物等39类常见类型移动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要求APP不得因为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务。《规定》自5月1日起施行——前言

现在的人每人一部手机,需要手机完成日常需求,然而每年的315晚会,手机内app的安全隐患令人无奈,这些黑色app查下去一批又起来一批,像个杂草一样。

那么,手机用户的隐私外泄真的没有办法解决?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手机用户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出现用户资料外泄从法律层面上讲属于违法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一些平台以获取权限为由限制用户使用一个app的全部功能,看似是为了更好用户体验,实则是“强迫性”从中窃取用户资料,这跟绑架有什么区别?

新出台的规定指出APP包括移动智能终端预置、下载安装的应用软件,基于应用软件开放平台接口开发的、用户无须安装即可使用的小程序。

那么为何每年315,手机横插广告,剽窃用户隐私这些问题屡禁不止呢?可能分为以下方面

1. 犯罪成本低,没有严格政策制约

2. 实名制,运营商分公司为了完成规定的销售任务背着客户重新开卡,并用有着客户信息的新卡卖给外面的贩子获取盈利,。

3. 大名称,实则皮包公司。比如去哪 ,各种拼车,购物软件等,这些三无资质的互联 公司是背后剽窃用户隐私的罪魁祸首。大家在使用时要注意分辨,没有官方,认证字样的app最好不要随便使用,不过,国内对线上科技的专利确实把控松一些,才导致了一些app商店把控不严,上架三无软件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2月23日
下一篇 2021年2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