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企业经营者、家庭农场主、合作 负责人,这个群体大多数是能人,是对农业、农村有情怀者。
他们经营的企业往往决定着一个地方特色产业的兴衰,有时也为小散的农户遮挡了不少风雨。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是趋利者,不能得利的同时再得名。
在榆林市的这次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评选中,把农经理们纳入人才范畴,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认可。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放弃公务员身份经营企业的定边乳业董事长马世平说,评选本身就是一次鼓劲和激励,他感受到了上级组织对人才的关怀、尊重。
靖边县东杭镇黄家峁村群众收获新品种马铃薯 新华 供图
闻香识稻
57岁的常四娃是榆阳区鱼河镇鱼河村四娃圆梦家庭农场主,去年种了2016亩水稻,200多万斤稻子全部由自己工厂加工卖了米,最贵的一斤大米卖18元。
常四娃是地道的农民,开过饭馆、养过猪,也任过村小组长。2003年,他觉得村里的土地大面积撂荒太可惜,从100亩开始,年年往回流转,直到超过2000亩。
“我到加工区,闻一下味就知道正在生产哪个品种的稻子。”常四娃说,几十年和水稻打交道,自己的味觉极其敏感。
闻香识稻,其实是反映了他对农业的用心。
为了掌握除草剂的药效,常四娃将一亩地分成十块,按十种不同配比的剂量分别喷洒,一下子就找到“稻子活着,草全死了”的配方。
他在实践中发现,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喷肥料和打农药效果最好,他琢磨出的原因是,这个时间气温合适,植物的“毛细血管”都张开着,所以吸收得快。
常四娃有闻香识稻的本事,周边的稻谷种植户们却有“闻香识人”的能力。
常四娃有日产50吨大米的生产线,免费给种植户们加工稻子,每斤能省两毛钱的加工费。
他这么做图啥呢?他图那点看似不起眼的稻糠。凡来这里加工者,大米带走,稻糠留下。
当稻糠积少成多后,便显现出规模效益。不少饲料加工厂会把它作为原料买走。糠也分粗细,粗糠每斤卖四毛钱,细糠每斤能卖到一元钱。
2021年,常四娃的加工厂仅靠卖糠获利近200多万元;而这年冬天,西安因新冠疫情封城的第二天,他捐出刚生产出的66000斤大米,价值近40万元。
有人开常四娃的玩笑,说他平时从稻糠里“一勺一勺往回榨油”,别人有困难时他却“一瓢一瓢给人送油”。
“咱们守着加工厂,总不能让城里人嘴挂起。”发“糠财”的常四娃,一贯这么慷慨。
在榆林涉农企业中,像常四娃一样慷慨承担 会责任的很多。
“五月栽苗苗,十月数票票。”陕西绿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治国,这样形容红薯产业短频快的收益模式。
绥德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无定河、大理河穿县而过,肥沃的砂质川水地为红薯生长创造先天优势条件。
多年来,群众一直沿袭传统的种植经营管理方式,红薯的品种、品质出现退化,同时也面临市场疲软、效益减少等问题。
作为农民企业家,刘治国决心带领大家改变多年传统耕种模式,走出红薯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颗好种,千颗好粮。2016年,刘治国开始培育推广高剪扩繁苗。
逐步掌握技术后,“绥薯1 ”问世,新品种成活率高,产量品质更优。群众却并不买账,“苗子不带根根能栽成?”
刘治国便给亲戚朋友送去免费的苗子、化肥和农药,让熟人先试种。好话说尽,还承诺一亩2000元的保底收益,新苗苗才栽进农户田地里。
很快,四个村十几户农民的试种全部成功,每亩产量达到4000斤。“高剪苗配上平栽技术,再进行科学管理,一斤红薯的价格从不足一块涨到三块钱,精品薯能卖到十块以上。”刘治国自豪地说。
人才为本
一次行业会议上,华西牧业董事长杨海珍结识了博士后王芬,两人便以姐妹相称。
那时华西牧业的主打产品是猪饲料,而王芬博士研究的是牛羊等反刍类动物的饲料。出于对人才的爱惜,杨海珍反复邀请王芬来榆林考察。
杨海珍第一次陪同王芬下乡调研时,王芬问一个农户家:“今年吃了几只羊?”得到的答案是:“23只”。
王芬惊呆了。返回的路上,她很有信心地告诉杨海珍,企业可以生产一些反刍饲料。
正是这个建议,让华西牧业开始“两条腿走路”,成功扛过了2020年开始的这波生猪养殖低谷。
王芬建议华西牧业生产粉状反刍饲料,调研发现陕北风大,投喂时粉料容易被风吹跑,最后改为颗粒状的精补料,一举打开市场。
2021年,华西牧业销售额达2.2亿元,投产只有5年时间的反刍饲料占到销售额的整一半。
“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来说,人才决定着其兴衰,甚至存亡。”定边县委干教办主任张国兴说。
12年前,定边乳业董事长马世平以月薪万元挖来了黑龙江龙丹乳业的生产厂长刘树民,并为他的妻子在厂里安排了工作。
眼看着刘树民年近花甲,五年前马世平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来学食品安全的大学生朱喆。入职后,朱喆拜刘树民为师,形影不离地忙碌在生产一线。
当了八年公务员的马世平,放弃公职后经历过企业改制的艰辛,也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对国内乳品企业带来的冲击。他说,“离开人才支撑,企业如同沙滩盖楼。”
在榆林市淮宁湾现代农业园区,苹果树郁郁葱葱,绵延至山顶,蓬勃舒展的绿叶随风舞动,显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突然,伴着一阵狂风,下起瓢泼大雨,冰雹紧随其后……人们跑进仓库躲避。果树也藏在防雹 下,安然无恙。
冰雹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近年来在果区时有发生。当前正处于幼果期,遭遇雹灾,果子受伤、枝叶受损,一年的付出可能就付诸东流。
搭建防雹 便是大部分果农的选择。但搭建一亩果园的防雹 ,成本就得4000元。
“老式防雹 还存在不太抗风、倒伏严重,不好收也不好放,长期使用寿命较短。”园区党支部书记刘帅说。
2017年,园区通过对接院校,和西京学院共同研制出半智能化防雹 。
3个月时间里,通过设计对照组,测算承重、宽度、张力等数据,研制出一种防雹架小块化、固定架联动化的新型防雹 ,使用手机软件就能实现自动收放。“30米一杆,宽度和树一样,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每行都呈人字形,中间留开距离,冰雹自然掉到地上。”刘帅介绍说。
据了解,此种防雹 已经推广到全市,在子洲县的使用率达到70%以上,目前可承受八级大风,一亩果园的成本约3000元,使用寿命在五年左右。
薛瑞(右一)查看羊绒生长情况
新农人
天还不大亮,“塬上妹子”就活跃在清涧县高杰村镇张家畔村的红梅杏林里,她们正麻利地帮助农户采摘新鲜红杏。
这是一群大学毕业生,目前供职于清涧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专职负责运营县域电商公共品牌“塬上清涧”。领头羊是80后创业者韩永文,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
深知人才对发展的重要性,韩永文想方设法吸引优秀返乡大学生加盟,并开始率领这支年轻团队,以电商模式推销清涧优质农副土特产品。
得益于他们成功的 络营销,杏农年增收20多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山杏价格也由原来每斤一元卖到了现在的三元五角。
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塬上清涧”,韩永文把大学毕业生康焕打造成 红“塬上妹子”,此后又相继打造了“土猪妹”“土鸡姐姐”等抖音红人,进一步拉动了农特优产品销售。
“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米脂历来有小米之乡的美誉。
在张雄彪眼里,小米是家的味道,“家乡的好产品应该走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出身农村家庭的他,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与22名大学生成立了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从开始一个月一个订单的艰难运营,到两年后卖掉周边10个村子的小米,再到拥有83个注册商标,8个专利证书、40多个 络店铺与销售渠道,青创联盟已经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
成立之初,青创联盟就把公司的发展和带领家乡群众脱贫致富结合在一起。
公司党支部与73个村党支部建立结对关系,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每公斤谷子以普通种植户高于市场价二角、贫困户四角、残疾人六角的收购价,包销订单农户全部谷子。
统一提供种子、有机肥料,对种植户建档立卡,建立溯源体系,严把质量关,“桃花峁小米”品牌火了,种植户直接经济收入近2000余万元。
利用自营淘米易购电商平台,张雄彪还将家乡的山地苹果、山地黑豆、粉条等多种特色农产品,卖向全国各地。
进入青创联盟三年多时间,95后采购员张阳阳收获满满。他是本地人,在水泥厂干过化验员,在西安卖过保险,“这里管吃管住又离家近,而且成长空间大。”
在张雄彪眼里,张阳阳认真积极、勤于学习、敢于担当,是一个好苗子,便经常和他谈心。
2021年冬天,西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青创联盟向高校捐助物资,张阳阳主动请缨前往一线。
那天下着雨,温度极低,张阳阳怕淋湿纸箱包装的物资,到处寻找防水用品。由于没有运输叉车,物资需要人工搬运,他和其他志愿者冒雨干了七个小时。
“浑身湿透了,回到房间也一直在发抖,但心里很满足。”张阳阳说。
一边参与公司培训,一边看书自学,张阳阳成为优秀员工。今年4月,他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在培养张阳阳们的同时,青创联盟还建立了农户劳务技能库,根据不同类型劳动力的能力特长,在货运、包装、销售等临时用工环节,统筹安排使用。
宝妈、残疾人也可以通过青创联盟的电商平台创业,只需要下载APP并实名认证,就能加入分销代理。公司提供货源、销售渠道,还在 上进行系统培训。
“零门槛,利用碎片化时间,利润30%。”至今已有近300人加入淘米易购代理。
(当代陕西)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