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上漂浮着血红色的玫瑰花,天上卷曲的云朵也被映衬成红色,海的尽头是黑色的风暴……最近,市民刘劲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张自己的“画作”,让不少朋友非常惊讶。
今年31岁的刘劲从未学过画画。这幅“画作”,其实是他用软件生成的——目前在 交媒体上流行的AI绘画 站和工具,已有了“将一句话变成一幅画”的能力。
在 交 络上晒出“作品”的 友们虽然往往认为自己“一句话”创作的作品就属于自己,背后却潜藏法律风险。而这样看似强大的功能也让不少专业视觉艺术从业者感到被侵犯:人工智能依靠“学习”海量作品轻易“缝合”出图像,看似降低“创作”门槛背后,却可能让艺术的创新探索止步不前。
今年1月,国家 信部门出台《互联 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有望对此类问题进行进一步规范。
15秒生成一幅画
“从来没想过我这样的人还能画画,而且是这么高水平的画。”刘劲在一家外企工作,大学学的是财会专业,“从小跟艺术就不沾边”。然而在一次行业会议上了解到AI绘画的消息后,他尝试利用相关 站和软件进行“AI绘画”,发现非常有趣,“人工智能可以将你幻想的场景变成看得见的画面。”刘劲在 交软件上看到,一些人根据热门 文来“创作”绘画,而他发在朋友圈的图正是根据《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的场景所创造。有人评论“有约瑟夫·赖特《爆发中的维苏威》的光影效果”。
dreamstudio以“河流”“玫瑰花”等为关键词十几秒生成的绘画
“这项技术其实在一些专业领域已被运用,只是今年很多互联 企业尝试布局,所以出现在大众视野。”据业内人士叶先生介绍,今年2月Disco Diffusion问世,4月有了DALL-E 2和Midjourney,7月底Stable Diffusion推出,8月百度则发布了中文版的“文心·一格”。
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本是一场奖金只有300美元的小型比赛,却引起不少知名画家的讨论乃至抨击——
冠军作品《太空歌剧院》署名“Jason Allen via Midjourney”——杰森·艾伦(Jason Allen)是一家游戏公司的CEO,而MidJourney则是一款AI绘画软件。尽管该作品参与的是“数字艺术/数字修饰摄影”比赛,仍然引发了巨大争议。
引发争议的获奖作品《太空歌剧院》
百度文心·一格 页生成作品下方虽给出了周边产品开发示例,但也提醒“该画作不可商用”
北京互联 法院一审认为,软件智能生成的“作品”虽日趋接近自然人,但现行法律权利保护体系已经可以对此类软件的智力、经济投入给予充分保护,不宜再对民法主体的基本规范予以突破,“自然人创作完成仍应是著作权法领域文字作品的必要条件”。虽然智能生成内容不构成作品,但仍然凝结了软件研发者和软件使用者的投入,具备传播价值,应当赋予投入者一定的权益保护。
“看似结果不同,但体现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若内容生成过程不能体现软件使用者的创造性选择和安排,则无法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作品;反之创作主体就是软件使用者,软件仅是工具。”在法律界人士看来,随着人工智能走向深度运用,面临的个案将更加复杂。
艺术创作还是艺术窃取?
AI绘画带着明显的毕加索风格
“风格”虽然并非法律保护的范畴,但AI绘画却与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叶先生介绍,AI绘画的基础技术与其他人工智能相同,都是让系统深度学习人类作品,在吸收大量数据并进行分析后,从而实现模仿与创作。
吴昕伟关注到AI绘画,正是一次侵权争议:今年8月,日本的AI绘画软件mimic上线,宣称只需上传30张角色插画,AI就能学习其特征生成新的同风格作品。根据使用协议,开发商明确用户不得上传由他人创作的插图,AI创作产生的形象上传者还拥有自由使用和出版的权利。
许多从业者担心AI绘画影响行业
“如果AI绘画大量发展了,谁还会穷其一生去探索,还会有梵高这样的创新者吗?”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胡先生也担心,如果十几秒就能生成一张“还不错”的作品,还有多少人愿意花费几年时间思索、数十小时绘画?“毕加索、梵高这样的风格开拓者都有扎实的基础。”
不过也有部分相关从业者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AI绘画也可以成为启发灵感、辅助创作的工具。在 交媒体上,有人以正在播出的 剧《唐朝诡事录》为蓝本,由AI生成了一组作品,与 剧风格截然不同。“我们绞尽脑汁乃至灵感枯竭时,AI能不能帮我们打开另一扇窗?”从事影视制作工作的唐先生认为,“AI如果能启发新的灵感,产生更好的作品,何乐而不为?”刘劲也认为不必对AI绘画过多担心:“印刷术的进步没有让绘画消失,又何必担心AI绘画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