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这样用艺术践行匠心

大学生们,这样用艺术践行匠心

——高校艺术工坊创新以美育人

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这个暑期,湖南辰溪县火马冲镇火马冲村迎来了一批年轻的身影。似火的骄阳没能影响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同学们热火朝天的干劲和灵动的艺术构思,调配颜色、描边勾线、绘图上色,没几天工夫,一幅乡村振兴主题墙绘出现在村民们眼前,成为展现乡风文明新风尚的亮丽风景线。

艺术的灵气在大学生的青春演绎下,究竟可以变换出多少种可能?因为共同的爱好和艺术追求,高校学子们以“艺术工坊”等组织形式相聚在一起。他们将传统艺术嫁接现代元素,将司空见惯的艺术形式对接新潮科技,还将艺术的灵感与乡村振兴“无缝”结合。他们用精雕细琢的细心、持之以恒的专注,用一次次活动、一幅幅作品诠释艺术的开放、包容魅力,也在团队成长中写就“青春,我行”。

暑假,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下大武乡年扎村的“育苗加油站”,大学生教孩子们唱歌。新华 发

生花妙手,让艺术在传承中创新

“参加这次艺术展演活动,对于我来讲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琳琅满目的参展品不仅凝结着团队的汗水,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自己所在的工作坊——湖北云梦皮影创新艺术工坊在5月成都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上亮相,中南民族大学2018级动画专业学生陈羽佳十分兴奋,“回忆起刚加入皮影创意工坊的时候,我对皮影的认识还处于懵懂阶段。后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经过不断学习和探索,逐渐认识到创新思维对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

“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夸张浪漫”,具有浓郁荆楚文化特色的云梦皮影戏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南民族大学云梦皮影创新工作坊采用大数据和虚拟仿真技术,把民族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博物馆的文献资源相结合,建立“在线课程、数字博物馆、虚拟仿真互涉、美术馆展演”四位一体的皮影美育体系,采用沉浸和互动体验的方式,把艺术规律通过皮影戏转换成令观众身心愉悦的美育体验。

融合传承与创新,也是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一群热爱艺术的学子们的心之所向。走进“东北大花布”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坊的作品展示区,红色的喜庆扑面而来——船包、鸳鸯包,还有专为抗疫定制的红蓝颜色口罩。

“东北大花布”是东北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为色彩艳丽、图案喜庆,多用于服饰和家居配饰。工作坊在充分发扬东北大花布丰富的传统内涵的基础上,对花布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塑造,并与现代布艺、纤维、木雕、电子产品保护壳等产品相结合进行衍生创作,开发出家居装饰、衣着配饰、日常用品、装置艺术等系列产品。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几名学生在练习绘画。司伟摄/光明图片

“‘让我们记录历史,让历史记录我们的努力’,工作坊不断推陈出新,弘扬中国精神和民族文化,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审美趣味的文化产品。同时,关注当下 会发展、树立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积极传递新时代的文化正能量,从而实现高校美育中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指导教师柳丹说。

智慧大脑,让艺术拥抱科技与前卫

土族盘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然而,由于工艺复杂,耗时长,不少土族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上海大学可穿戴技术与中国非遗刺绣创新实验工作坊师生们将可穿戴科技与中国非遗刺绣结合,利用微处理器、低温热塑性塑料等技术手段,完成对可穿戴组件原型的制作;使用AutodeskFusion、3DSmax等软件平台,结合非遗刺绣中各地不同种类的刺绣技艺与图案应用,展开创意设计,最终形成一批具有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经典造型与创新应用等特点相互交融的创意作品。

“通过近两年多期工作坊的建设和活动举办,我们构建了新的科艺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机制,让艺术专业同学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互促互融,了解非遗;构建了跨文化的创作交流平台,在国内外师生共同协作过程中,传播非遗文化,凸显我国文化软实力;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面对未来的人类 会,具备对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尊重,从以人为核心的视角去打造新的技术服务,让科技的发展最终服务于 会。”团队指导教师李谦生表示。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小学生创意制作建筑模型。王正摄/光明图片

“红瓦绿树,碧水蓝天”描写的是青岛滨海景观带的风景,而分布其中的历史建筑更是让城市街区多了厚重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历史建筑数字(VR)博物馆工作坊”的同学们“盯上”了这份历史遗存的珍贵性,力图用熟悉VR手段建成属于它们的“数字档案”。

“工作坊由三位教师和若干名学生组成,师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以及青岛地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需求,开展数字化博物馆的工作。本工坊建立的‘青岛历史建筑数字(VR)博物馆’旨在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向观众呈现青岛绚丽多彩的历史经典建筑,使观众通过在线游览方式就能对历史建筑进行全方位、近距离的了解。此外,数字博物馆还能够为青岛历史建筑保留一份数字档案,为今后修缮保留一份数字化资料,在历史建筑的物质属性逐渐衰弱的必然规律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建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标。”指导教师张峰表示。

家国情怀,让艺术点染美丽乡村

脱贫攻坚,胜利收官;乡村振兴,依旧在路上。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打造更适合人居的美丽乡村,成为不少高校艺术工作坊用创意表达的主题。

不少广州人可能对“河涌”一词不陌生。城市河涌既能为居民提供水源,促进商业繁荣,也是人们日常休闲的重要场址。到河涌里游泳、戏水、捉鱼摸虾,曾是年长的广州市民共同的童年记忆。作为广州市村落类型代表的海傍村,可以说既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村民的生活、生产已经与城市趋同,但其村庄景观却是大片农田的乡村风貌。

“我们通过对其城市生活与乡村风貌的探寻,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挖掘其 会、文化、生活、生态价值,为村庄进行设计。我们发现它是居民河涌记忆的载体,对其进行艺术设计不仅是为村民提供活动场所,更是对广府河涌文化的延续。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对河涌空间活动进行研究、重组,确定空间类型,再进行要素的提取和布局,最后形成一个可休憩可游玩的多功能公共空间。”团队一位学生介绍。

“一是结合乡村振兴,探讨乡村振兴实践与乡村教学相结合,并形成自己的乡村规划教学方式;二是注重地域性特点的挖掘与传承,以寻旧融新为主题,持续研究本土乡村的规划设计及改造问题,力图从乡村中发现美,通过乡村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培养学生艺术感知与艺术服务 会的能力;三是注重实践,深入乡村,关心 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探究性,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带队教师户媛表示。

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这是海南师范大学“艺术与美丽乡村——南海织梦”工作坊所致力的。在工作坊展示现场,一个“船型屋”十分引人注目。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大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主题同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既体现了美育生活化的特点,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关心的重大战略。这体现了让大学生们在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寻找美、创造美,也是综合育人非常重要的环节。

“优秀的艺术实践工作坊的成果充分体现了美育既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承载着育人的重要功能,体现了美育教育‘面向人人’。参加艺术展演的普通高校大学生,他们未来不一定能够成为艺术家,但我想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有很高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王登峰说。

《光明日 》( 2021年08月17日13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7月13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