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您讲述精彩普法内容的“上海高院”头条
在疫情防控最吃劲、最关键的阶段,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都非常宝贵,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在为这场“角力”咬牙坚持。
3月的最后一天,我们整理了上海法院党员干警们一边奋战防疫一线,一边坚守审判岗位的片段,他们与疫情赛跑、为民生奔跑,同时努力保障诉讼服务在线。
这是这场抗疫硬仗里,所有人共同对抗新冠病毒、对抗现实难题的战斗缩影。
「雨里多走的每一步,
是为了让居民减少雨中等候的时间」
上海高院研究室政治协理员 戴书龙
3月19日、21日、22日、23日、24日,这些天,我都与 区干部一同进行抗疫工作,短短几天里,我们要配合、协助医务人员先后开展3轮本区域全员核酸筛查,做好核酸检测登记、核对人员信息、维护现场秩序等。
记得21日这一天,下着大雨,天气寒冷,为了使居民少在雨中排队,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一个门幢一个门幢、挨家挨户依次安排居民下楼核酸采样,做到不漏一人、应检尽检,这样虽然工作量增加很多,但居民雨中等候时间大为缩短;遇上没带雨具的居民,志愿者们上前撑起雨伞;一遍遍反复提醒居民戴好口罩、保持距离,手把手指导不会使用“健康云”的居民。得知楼栋里有卧床行动不便的老人,我跟着检测人员一起上门为老人做核酸检测。
每个志愿者都顾不上休息,核酸筛查结束后,我们又一起参与到小区门口封控值守,并收转居民快递、做好消毒。疫情防控期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战疫在持续,我们也一同在坚持。
「五个小时后,三个小区的
八千多居民基本都检测完毕」
上海一中院刑事审判庭法官 周艳华
南下的“倒春寒”使得因为疫情进入慢节奏的城市街道更加清冷,小区空旷的场地上,黄色的栏杆隔离出了“之”字形通道,连接通道的是五条待检通道,我的任务就是将排队的居民按照十个一组放入待检通道扫码。
早上八点整,五个检测点医生护士准时就位,居民们根据小区内志愿者的引导陆续进入空地排队通道,我将准备就绪的十人根据指示一组一组地放入待检通道。考虑到三个小区人数众多,大家很有默契地都保持了高度的紧张以确保效率,不一会儿,医生、志愿者之间的配合越来越流畅,大部分居民经过多次核酸检测对于流程配合度也很高。
五个小时后,三个小区的八千多居民基本都检测完毕,只剩下零星赶来的人。
往家走的路上,才发现自己五个多小时没有喝水的喉咙因为一直在喊话而又疼又哑,双臂和肩膀因为一直在做指挥的动作而又酸又麻,脚底板也生疼生疼,脱下防护手套,双手的皮肤也有点湿湿的、皱皱的,但一想到本来安排的八个小时检测,居然提前三个小时就完成任务,成就感油然而生。
短短两天志愿者的服务,切身感受到了防疫工作的高强度,更让我体会到防疫一线连轴转的医护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的艰辛和不易。我们的正常生活工作,是因为有这么多人坚守着岗位,为我们负重前行。
「“十几秒”的汇聚是一整天,
采样的汇集是几千人」
上海浦东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 邱灵
没想到防疫任务来得如此紧急与突然,17日晚上22时30分许收到次日协助开展核酸检测的通知,我第一时间响应。23时,志愿队伍便集结完毕。
清晨6时30分到岗,村委会门口已有近百人在排队等待。前来采样的队伍中,有襁褓婴儿、有耄耋老人、有行动不便者,使用的手机中非智能的、不带流量的、没有实名登记的,乃至没有手机的,所有情况都要逐一接待、分类处置,给予耐心指导、帮助细心操作,确保每位村民都能顺利采样。除了中午20分钟的吃饭时间,这样的工作持续至傍晚17时。
虽然个体采样仅需十几秒,对于医护人员和居委工作人员而言,“十几秒”的汇聚是一整天,采样的汇集是几千人,而封控的管理保障是连续昼夜的任务。“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只是他们没有任何怨言。
更多时刻
「坚守第19天,我仍在抗疫一线」
上海宝山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 夏怡舒
3月30日,是我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第19天。记得我们在封控区内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对封控楼道进行消杀,由于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需要我们背着40余斤重的消毒水从顶楼开始层层往下,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这一天,我爬了14栋楼,80多层楼梯,衣服湿透了2套,体力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但是,这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天。
在一线的19天里,我们转战了三个小区,没有一刻停歇。志愿者的工作是重复且枯燥的,一家一户、一遍一遍,运送物资、消杀楼道,需要身体素质好,还要心理素质好。
看着沿途小区外的警车和救护车,穿上一身厚重的防护服,封闭而又压抑,但自成为“大白”的那一刻起,平生第一次有了“逆行者”的实感,这不仅是身为志愿者的责任感,更是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
「我们要把近千斤的物资
尽快发到居民手上」
上海徐汇法院立案庭副庭长 李红
小区封控超出了48小时,不少居民的物资一下子紧张起来。
为了保障大家的日常生活,居委会联系了附近的菜场超市将蔬菜肉蛋等物资配送到小区门口。但怎么将近千斤的物资尽快发到居民的手上,居委会面临着人手紧缺的困境。
在看到居委会紧急征召人手的通知后,我第一时间 了名。穿上黄马甲,和居委干部们一起,不停地弯腰、拣菜、装袋……两个多小时,终于将当天的食品全部分装发放完毕。
第二天,我又站在了装菜的老岗位上。虽然已经是一把“老腰”,但我想,97年我就入了党,这种关头不上前线,不坚守岗位,怎么对得起自己25年的党龄呢?
「封闭管控下,
我们为 区老人订药发药」
上海虹口法院金融审判庭法官助理 侯艳
“来,这里扫码,打开‘健康云’登记,筛查前要出示采样码的!”“好,跟上队伍保持1米间距。”这应该是在首轮筛查中我每日重复最多的两句话。核酸筛查之外, 区还有很多点点滴滴需要帮助的工作。
在封闭管控下,个别独居年迈老人因没有手机或者不会操作等原因存在用药困难的情况,我与伙伴主动担负起为老人们订药发药的任务,通过外卖软件或互联 医院帮助老人点击操作购买,待药物到达封锁口后送至家门口并指导正确用药。
即使防护服下汗如雨下,喉咙干涸沙哑,但参检人员的轻声感谢、弯弯笑眼,身边伙伴的协同互助、鼓励互勉都给予了我充沛能量,同时也让我更为敬佩投身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战士及基层 区工作人员。在抗疫阻击战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我倍感荣幸。
更多时刻
「法庭里只有我一个人,
但这绝不是一个人的“战场”」
上海金融法院综合审判一庭法官 孙倩
当看到身处上海、福建、香港的参审法官、人民陪审员和各方当事人纷纷出现在庭审画面里,坐在法庭里的我有点感慨:法庭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这在过去简直难以想象。
还记得2020年初疫情刚开始时,全市法院正在探索互联 远程审理,我主审了院里首例在线庭审,当时觉得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经过这两年,我们的信息化技术更加成熟了。
如果说2020年当事人在线参加庭审是“战疫”1.0版,那么2022年的法官居家开庭+庭审记录改革就是“战疫”2.0版。有了“云法庭”,法官居家开庭同样能审理清楚案件。有了庭审记录改革,书记员也解放出来,全程录音录像更加公正透明。
虽然法庭里只有我一个人,但这绝不是一个人的“战场”,除了合议庭成员的互助配合,更有数年来技术人员们的默默奉献、鼎力支持,用好各类信息化工具,才能为当事人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战疫,我们继续努力!
「法官,我小区被封控了出不了,
我的案子怎么办?」
上海奉贤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 沈磊
有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原告小区被突然封控,被告也身在江苏不便到上海,当事人问,“法官,我小区被封控了出不了,我的案子怎么办?”“法官,我现在人在江苏过不来怎么办?”
疫情以来,这样的问题常常听到。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既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又不影响审判工作的按期完成,我们主动排摸案件,及时联系当事人了解情况,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安排线上庭审。前面说的这起案件,最终通过线上庭审达成调解。
更多时刻
眼下,上海正处在疫情防控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共渡难关需要守望相助。
谢谢抗疫一线的每一个人,谢谢主动“请战”的每一个人,谢谢努力坚持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一起加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