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要再在 络上学习所谓的“思维”了

信息茧房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提出过一个叫做“信息茧房”的概念,当时他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算法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在还是传统媒体时代的时候,媒体机构面向大众分发新闻,并没有受众细分的意识。而当算法高度发达后,算法会根据个人特征进行个性化分发内容。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是好事,可以省去自己花在不必要的信息上的时间和精力,只看自己想看和值得看的。可是问题就出现在这个“值得看的”上面,如今的算法推荐机制并不会主动推荐给你值得看的东西,而是只会疯狂推荐你想看的,就像资本主义不会考虑你要耗费多少人生去还款,而只要你消费和保持信用。

这种推荐算法,极其容易阻止我们获得多元性的信息,甚至会过度迎合我们内心某一方面的偏好,从而一直疯狂推荐某些我们可以偶尔娱乐看看的内容。我相信每个人都深有体会,有时候觉得这个软件简直有毒了,只想一下子卸载掉。

在个性化推荐内容的背景下,长期在 络上了解观点和信息是不利于自己的成长的。长期在 上的人,算法必定会为你定制一套个人的服务,使得我们减少接触异质化的思想和内容,长期以自我某方面的娱乐性偏好去探索世界,这种偏好会被算法放大去阻碍着我们的注意力转移,甚至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接触到的 络内容就是全部事实。

为什么说自我的某方面娱乐性偏好不是我们的全部呢?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想放松的时候,会拿起体育娱乐杂志或者跳台到体育娱乐频道去看相关娱乐性质内容,但是很快我们就会起身去参与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今,所有的娱乐性和建设性内容都在一起通过算法推荐的方式给我们,谁能保证自己会一直在看那些晦涩难懂的内容呢?那么就别怪算法不客气了,它就会一直推那些完播率和点击率高的内容,但是试问哪个男性同胞遇到美女视频不会多看两眼呢?所以如今的内容平台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是变成了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娱乐频道而已。这也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传统的我们,这些只是相当限制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却占据了我们获取信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信息茧房最大的一个危害也许就是思想极化。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我们很多时候看的内容都不是官方频道,而是各种各样的人生产的内容。有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没有专业能力的,即使是某方面的专家,他们在经过一天的工作后,在自媒体上生产的内容必定也是参杂很多观念性内容(即聊一聊的内容),而不是纯内容性的东西。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他们生产的内容就更是观念性的东西了,因为纯粹讲内容的话对于大多数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重复暴露在算法推荐的观念性内容下,会强化我们对于某种特定观念的认知,我们的观念可能也会被极化。

这种由于在信息茧房里重复暴露在某些特定的观念性内容下形成的认知茧房则更加可怕。

我最近就遇到一个超级鲜明的例子。前几天晚上逛某乎(这个平台里的人应该是中文互联 里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人了),在某篇回答下面的评论,我就看到两种争论。文章内容是移民北美,有一个评论觉得这也是挺好的,而该评论就受到某一个用户的强烈抨击,最终那位楼主也是拿出各种论据非常耐心地和他辩论,最终他们没什么好辩论的了,那位抨击者话题一转,说到:在北美,由于你的种族是永远没办法混到 会最高层的。而后楼主讲自己身边很多人在华尔街和硅谷都混得挺好的,也举出那个搞远程会议创业的华裔在疫情期间一下子起来了。

但是抨击者突然说道:马斯克、贝索斯之类的明面上的富翁都不算什么,罗斯柴尔德和洛克菲勒什么的才是欧美 会最高层和统治者,而这是对外来有色人种隔绝的,不是你通过奋斗创业可以达到的。然后我就看蒙了,确实, 上有很多关于罗斯柴尔德什么的迷思,然后我看了下他的主页,认证了,职业和受教育程度都相当体面。然后后面他说的类似的话就越来越匪夷所思了。只能讲,这哥们确实看了不少相关内容,受到某种欧美阴谋论观念的洗礼。

破解茧房

我们真正和身边的人交流思想会有多少时间呢?不是单纯的讲话,而是交流思想。我们在 上看着自己最喜爱的UP主博主都是聚精会神的,相当于单方面的交流了一次思想,但是我们会有多少时间和注意力在吃饭的时候不是玩手机或者应付一下,而是和身边的人交流思想呢?

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和别人交流有多么重要?有这个意识的人,也许觉得这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我觉得还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有多么重要。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正确有意义的信息简直是无价之宝,而途径是关键,我敢说绝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想过做点什么,可是仔细一琢磨,发现无从下手,不知道去哪里获取途径。俗话说,“要有人带”讲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现在我关注了很多 交活动,什么品尝红酒,英语角之类的,但是起初我也不是这种爱 交的人,去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我一直有打篮球的习惯,所以经常和一些小伙伴一起打球,我们也有一个群,会经常约约球。群里一个哥们偶尔会谈起股票之类的东西,我以为也是和我一样偶尔玩玩股票基金的人,我们大多数时候就是约球。

有一回,我和他两个人比其他人更早到球场,之前也没有仔细聊过天,所以怪尴尬的,两个人在球场投投篮,然后我说了一句:兄弟,最近的行情不太好啊,是吧。他说:是啊,但是我玩期货就不一定喽。“啊,你还玩期货啊?”我惊讶说到。他说:我一直就是玩期货的,之前在公司上班,后来自己单干。我就问期货的风险不是很大吗?他说对于外行人是这样的,但是只要能够好好及时止损,就还好吧,他现在一般五到六倍杠杆。

他现在是每个月能够稳定拿到十个点。我心想怪不得这小子工作日也经常打篮球,还发视频到群里,还经常请喝饮料,原来是又闲又有钱呀。我心里瞬间就羡慕了,说实话我早受够了每天工作的日子了,后面我就有意识地往这个方向聊,现在也是上道了。不过现在的话,肯定还是不能稳定盈利的,但是自己感觉琢磨出了点道了。非常感谢他给了我讲了很多干货,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给了我开了一扇未来可期的收入窗口。我觉得如果我没提那一嘴,我所有的获取信息途径还是不会涉及到这一点吧,也许我永远不会接触期货。

最明显的是啥呢?之前我手机里的某站、某乎、某条、某度都是推荐娱乐、个股、体育之类的,现在有很多关于期货交易的小tips(虽然没什么用,不过还是很欣慰),之前真的是一次都没有,是真的一次都没有的那种,我心里越想越可怕,难道那些东西在之前就不存在吗?所以,我决定以后真的要经常和不同的人交流,走出去 交。

只有极少数人需要弥补思维缺陷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有着固有的思维缺陷。”

相信很多人在 上都听到过类似的话,这句话没有错。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讲:发财要靠运气(说这句话的人连最基本的实力都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式应该是,自己准备好,尽人事听天命,但是往往说出这句话的人从来都没有在尽人事这方面努力过(大家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这样)。

还有一种是:赚钱不就是为了享受吗?赚了钱为什么要存起来?大家还真别笑,这种人是广泛存在的。这类人或许可以看看穷爸爸富爸爸之类的理财思维书籍(虽然内容可能对于处于中国大陆的我们不太适用,但是思维是没错的)。正确的思维模式应该是,赚钱要存起来买资产(可以带来流水的东西,例如具有投资价值的房产等),少买负债和消费品(车子这种一开出4S店就贬值一半的东西),然后用资产带来的被动收入去消费。这类人把“人生就是要享受”的哲学思路带到具体生活当中了,并且还带错了。人生或许是要享受的,但是你怎么去实现这一点就是另一回事了,月光族可能不太行。

然后 上会延申出一大堆:真正自律的人不会吃真正的苦;人要懂得延迟享受;来测一测你的财商是多少;四十岁后要学会靠被动收入……

但是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因为思维缺陷而穷的,大家仔细想想,几乎所有的所谓的成功思维不就是老祖宗讲的勤劳勇敢、节俭、自强不息吗?甚至大多数在财富观上有着思维缺陷的人其实也就是承受不了因为努力所要经历的痛苦,或者一时半会儿没看到正向激励,所以想东想西了,想了很多哲学问题,例如人活着要不要努力啊?

如果真的只是为了赚钱的话,或许我们大多数人缺的不是所谓的思维,而是实际行动。对于赚钱来讲,其实只要模仿成功的经验,然后努力行动就可以了,根本没有太大创新的需求,更不需要思想加持。已经不止一次在 上和现实生活中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人本来做一个简单的项目,自己非常努力去营销、去找市场,然后赚到了钱。接下来,就听了那些“老板应该怎么怎么样……”,然后 名上课,听的时候挺玄乎的,觉得挺有道理,后来根本没有赚到钱,还亏了。

如果一个事情已经沦落到由陌生人(而不是亲人)去收取廉价的费用教你的地步,那么这样东西根本没有价值,只是某些人自己在弹性就业而已。

也不是说不需要学习理论思想,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赚钱思维,其实逻辑很简单,努力、存钱,理财就完事了,细节看具体行业,哪有那么多思维呀。

娱乐至死

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伯茨曼曾写过一本书,叫做《娱乐至死》。很多人根本没看过这本书,就打着《娱乐至死》的名声,瞎谈什么消费主义、资本利益,来赚取 民的情绪。实际上,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新颖,在大多数人们关注“内容”给人的思想造成什么影响的时候,伯茨曼指出媒介本身的影响。

伯茨曼指出了媒介强大的暗喻能力,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递出相同的思想,这种不同不是指明示的内容或者信息,而是指一种隐喻,以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比如说自己去看《百年孤独》原版和听视频博主讲或者是听书,这三者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而哪种方式最好,大家应该都清楚。

因此媒介本身的特性也许就决定了内容、接收者的思维方式、甚至是文化,这是通过媒介暗示的能力达到的。

而如今的媒介早已不是电视了,甚至可以说电视相比于现在的媒介都是一种传统媒介,至少我们不会在电视时代整天坐在电视旁,而我们很多人却经常整天坐在电脑旁,因为也要工作。而当智能手机这种移动终端普及之后,这种媒介毫不夸张地讲一天24小时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因此这个时候适当地了解《娱乐至死》里面的观点也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经常在 上学习所谓的“思维”的人来讲,或许一开始就走错了路,就算有人看了一本了不得的书来给你讲解,十分钟的视频,这本书所传递的思想的作用对于你和他来说或许是完全不一样的。

结语

其实我们每个人上 都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想看看能不能看到什么能够让自己为之一振的东西。我拿自己做过实验,下载了几个有趣的二十几分钟的视频,但是在飞机上基本没看。在有 的状态下,看到自己喜欢的博主更新了这个视频则是欣喜若狂,经常会翻阅,心态其实就是想看到能够惊讶自己的思想。

但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压根就没有什么文章和视频是可以让你看了就比别人懂很多,更会赚钱的,就算有(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在 上吧。

赚钱一定是要自己去积累的,除非中彩票。

而想要获得一扇窗,想要获得灵感,比起在有监管筛选、同质化内容严重、博人眼球、欺骗、信息茧房的 上,还不如多出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2月20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