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黑产,指以互联 为媒介、以 络技术为主要手段,给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 络空间管理秩序,甚至国家安全、 会政治稳定带来潜在威胁或重大安全隐患的非法行为。相较于此,灰产则常常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因此比黑产更加难以界定,治理与打击力度也更加难以把握。
移动互联 时代,隐私问题已成为悬在消费者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日前,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了一份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公告,共有40款APP在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方面存在问题,且未公开有效联系方式。而此前几日,另有30款APP同样因隐私问题被该工作组通 ,并被要求限期整改。
据一名接近黑灰产业链的知情人士透露,整个市场每年因售卖数据信息获利超过千亿元。而灰产的主要手段就是瞄准了厂商跑量安装APP的市场需求,“一个安装量的价格从几毛钱到几元不等”。
一周70款APP被通
按照APP专项治理工作组的要求,被通 的APP运营者自通知发出之日起10日内联系工作组,领取整改通知,于通知发布之日起30日内完成整改并向工作组提交整改 告,逾期未领取整改通知或未完成整改的,工作组将建议相关部门予以处置。
此前,中国银行手机银行、二三四五、韵达快递、北京交通等30款APP就因违反《 络安全法》关于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定,被通 整改。
其中,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春雨医生、北京预约挂 、北京交通等10款APP违反《 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公开使用收集个人信息规则”的要求,无隐私政策;天天酷跑、探探、猎豹安全大师、人人、全能相机等20款APP要求用户一次性同意开启多个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不同意则无法安装使用,同样违反了《 络安全法》的相关要求。
“痛点”普遍存在
7月16日,在APP专项治理工作组通 的40款APP中,与互联 金融相关的APP总数达16个,占40%。公开数据显示,金融借贷类APP收集用户通讯录等,占比约为31.2%,这一收集范围遭到业内的一片质疑。
朱易翔分析认为,正常情况下对于外卖APP而言,手机设备上的照片、媒体内容和文件是不必要的信息,但目前这类收集颇为普遍。“这也是一个模糊地带,应用APP可以在技术上提供一个小的功能,从而让数据搜集变得合理。”
央视“3·15晚会”也曾提到这一“痛点”,即大部分手机上的APP在使用前,都必须强迫用户同意自己的定位、麦克风、照相机等权限可以被APP使用。除此之外,部分APP还存在窃取个人隐私等有害行为。
不过,相关的整治行动也早已展开。6月1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 络安全实践指南——移动互联 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下称《规范》)首次明确,不应强制读取用户的通讯录。
拿金融借贷类APP来说,根据《规范》要求,这类APP所收集的必要信息有手机 码、账 信息、身份信息、银行账户信息、个人征信信息、紧急联系人信息、借贷交易记录等七项。其中“紧急联系人信息”仅限两人,用于逾期不还情况下进行催款,且应允许手动输入,而非强制读取通讯录。
赵占领表示,违规收集个人用户信息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没有公示、制定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则;收集用户信息范围过大,超出必要的范围;没有经过用户的同意、收集用户的信息;过度索权、强制授权;用户的个人信息没有提供注销的途径和方式。
已成行业潜规则?
对于国内市场APP的这种信息收集偏好,朱易翔称,主要因为从互联 发展到移动互联 期间,国家政策法规对信息安全保护的缺位,给市场留下了空白。
“这期间,精准营销的概念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这令很多企业有意识地去抓取更多用户信息,从而形成精准用户画像,以便开展广告推送和投放。这已然成了一种行业潜规则。”朱易翔称。
牟利上千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手机APP“越权”获取用户信息,已衍生出规模庞大的黑灰产业链。据中国互联 协会此前发布的 告,每年我国 民因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近千亿元。
据李晨介绍,黑灰产业组织往往盯紧热门APP,通过“爬虫”的方式来获取APP Top100或Top 50,然后对这些APP进行“反编译”(计算机术语,是指对他人软件的目标程序进行逆向研究分析,以推导出他人软件产品的源代码),并更改相应源代码。随后,将APP投放到大量的应用市场来获取利益。
李晨出示的一份材料显示,在灰产关注的领域里,会定期跟踪安卓与苹果系统的APP下载榜与飙升榜,并且按照 交、交通、生活、游戏等类目分类。
“灰产的牟利方式是推动APP提升安装量,具体情况按照客户源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一个海外安装量平均下来能获利1-2元,一个国内客户平均获利3-5角。”李晨称。
据其介绍,灰产之所以能够这样操作,是因为目前国内手机市场的大环境为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方面,国内各类应用市场层出不穷,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就有应用宝、360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华为应用市场、小米应用商店、vivo应用商店、阿里分发市场等,不知名的应用市场更是数以百计。这些门类多样的应用市场,为灰产投放“改装后”的APP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作为APP的运营者,对APP有安装量、下载量及存活率的考核指标。而这一任务又以广告代理的模式层层分销下去。
“很多APP的广告推广是以行业内的广告联盟来完成,真正依靠自己企业推广的只占少部分。”李晨介绍称,这一比例大约为7:3。由此便形成了一条APP广告推广链条,即广告主(APP企业运营方)-行业中介广告联盟-二级分销市场-三级分销市场,然后层层转利。
“但在这一过程中,用户信息的泄漏却是多方位的,既有可能来自于APP运营者内部,也有可能发生在黑灰产组织进行‘反编译’的过程中。”李晨称。
治理需多管齐下
对于隐私安全这一沉疴积弊的治理,业界普遍认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管齐下”。
郭涛表示,前几年,立法相对滞后,非法收集和买卖用户数据的现象非常泛滥,自2015年刑法修正案增加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后,买卖用户数据现象有了较大的收敛;自2017年 络安全法实施后,企业过度收集用户数据现象也有所改善。目前,很多企业都是以打一些擦边球的形式来收集。
郭涛认为,《 络安全法》的颁布,对于整个互联 良性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强化监管,简化举 流程,对过度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APP进行严肃处理。
朱易翔则表示,立法行政手段是其一,市场或许才是更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果哪一天,那种强制收集用户信息、拥有霸王条款的APP,在市场上不被接受了,那么良性规范化的APP才有可能被重视,这类APP也才会越来越多。当然,这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 会责任,也需要用户具备主动筛选的意识,同时也需要法律、行政政策的引导。这会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陈华表示,许多垃圾APP会结成行业联盟,私下互相交换用户数据来追踪个人。所以,用户要警惕一些APP,慎用Wi-Fi万能钥匙等软件,因为这种APP能分析手机唯一的MAC地址等信息。对于一般的APP,在设置访问权限时,也应该有所留意。在能够不打开权限的地方,最好尽量选择禁止。此外,对于一些声称优惠活动的链接或扫码也要保持警惕,尽量不要理会。
但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丁晓东看来,与其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对APP收集信息进行限制上,不如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后续的环节。
“大数据的发展本身就依赖于数据的合理使用,而且消费者也会感到很多困扰,例如,弄不清哪些时候需要开启权限,哪些时候不需要开启,所以应该给企业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自主性。此外,在给予自主性的同时,要更加严格地去审看企业对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流程,是否有数据伦理,或者对数据后续的处理和利用是否规范、是否合规,这才是监管的重点。”丁晓东表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