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科研科普一线 激发全 会创新创造活力动力

创新推广桑蚕种养新模式

陈国民奋战在桑蚕产业战线,30多年来潜心和桑蚕打交道。

2006年,陈国民来到广西发展桑蚕产业,十几年来他经过不断探索实践,终于以“创新种养模式,科技引领发展”的理念,在南宁成立“时宜智慧蚕业云平台”,通过互联 云技术对南宁市34个贫困村的蚕农进行技术指导,“一对多”破解技术难题,确保标准化养蚕技术的推广和实施。

陈国民和他的技术团队先后成立了5个现代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不仅带动广西桑蚕产业从传统种养模式走向工业化,而且形成了贫困人口减贫益贫的“动车”扶贫模式,有效推动广西桑蚕产业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桑蚕示范基地均实现机械半自动喂蚕和摘茧,既省时省力又科学高效。按传统的农户养蚕方式,2个人一批只能管理1张蚕床,现在2个人一批可以管理20张蚕床,且蚕茧质量全部达到缫5A级生丝标准。”陈国民介绍,下一步,团队计划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转型,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综合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弘扬我国悠久灿烂的桑蚕文化,全力发展桑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让火龙果成为群众的“幸福果”

苏秀清积极做好科技兴农、科技强农,推动火龙果产业发展壮大。

苏秀清在隆安县流转了5500亩连片土地,引进台湾最新品种的火龙果种苗进行培育种植,建成广西区内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火龙果种植、种苗培育基地。为培育出品质好的火龙果,她与专家不断沟通,探索出排架式种植火龙果的新方法,解决了火龙果枝条腐烂、果实花斑病等生产技术难题;为提高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她大胆采用先进的灯光补给系统,模拟不同时段的太阳光波对火龙果进行补光催花,使火龙果每年增加3个月的挂果期。

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突破,苏秀清带领团队实现了火龙果种植的一个个科技创新——采用低温微氧发酵、超高压瞬时灭菌、膜分离技术等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发了火龙果发酵饮料、火龙果酒等系列新产品,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让当地农户增产增收;开发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种植选择评估、营养方案定制、土壤监测等功能和操作,极大提升了种植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农户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苏秀清说,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发展智慧农业为抓手,做好科技兴农、科技强农,推动火龙果产业发展壮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梦想早日实现。

做学生科学梦想的引路人

科技辅导员是学生科学梦想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直接指导者与参与者。他们用自己的光和热点燃了科技教育的“火把”。“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对我市广大科技辅导员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北湖路小学科技教育中心主任赵日雄,获得过广西优秀科技辅导员、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 。他是科教辅导的多面手,从简单的小发明小制作入手,将物理、化学等各门学科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分析和科技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他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双休日、寒暑假都和学生在一起,屡屡获奖。

赵日雄是学生科学梦想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直接指导者与参与者。

“赵老师,是您让我爱上了科技创造。感谢有您,您让我这个农村孩子踩着您的肩膀去攀登科技的高峰。”这是双定中心小学学生卢春君寄给赵日雄的信中的一句深情“告白”。在双定中心小学支教的一年里,赵日雄把科技教育的种子播撒到乡镇农村,让其生根发芽,带动乡镇科技教育发展,深受师生们的爱戴。

“乡村孩子对科技的渴望是强烈的,他们也想感受科技的魅力。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贫困孩子接触到科技,给他们带去脱贫的希望。”赵日雄如是说。

专心科研带动行业快步向前

郭文雄用甘于奉献、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优秀精神带动行业快步向前。

自工作以来,郭文雄从最初的实习生到参与项目研发直至现在作为研发项目负责人,在技术中心从事混凝土密封防水材料的研究、产品的应用推广、各类标准规范的起草及科研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等工作。

郭文雄在行业内开创性地提出全密封防水理念,并突破界面粘结密封防水技术的瓶颈,开发出的CPS反应粘技术与产品荣获国家双奖,已应用到全国2万多个工程中,解决了工程渗漏水难题。2009年至今,郭文雄主持和参与公司1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的防水材料技术科研开发项目工作,其主导参与研发的5个项目获得优异成绩。

搞科研不能停留在实验室。郭文雄将具体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工程项目中,通过在具体项目的应用总结经验,再把经验变成学术 告和论文,对每种建筑的特征进行详细的介绍,提出适合该建筑的防水方案和设计原则,对混凝土建筑的防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郭文雄研发的专门针对混凝土密封防水的产品技术,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和中国专利优秀奖,有效解决了混凝土建筑渗漏水的难题,为中国建筑的防水贡献了力量。

为临床患者解决输血医学难题

李丽兰孜孜不倦地在输血医学科研领域中探索。

作为一名女性研究员,李丽兰孜孜不倦地在输血医学科研领域中探索,严格要求自己,在科研和业务工作中努力开拓创新,坚持自己的奋斗目标。目前,南宁输血医学研究所已成为南宁市的血小板免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为广西的特色医学临床服务平台。李丽兰和同事们圆满地组织和主持了23个国家、42个实验室参加的第14届“国际血小板免疫学研讨会和合作研究项目”,奠定了在国际血小板免疫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李丽兰说,每当看到科研成果为临床病人解决血小板免疫及输血医学的相关难题时,她的内心就感到真正的幸福。

攻克沥青路面关键核心技术

刘斌清(右)一直从事沥青路面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攻克了湿热地区沥青路面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以前广西在废旧轮胎的绿色循环利用研究方面处于空白,刘斌清带领团队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开始,连续近一年的时间,无数次从午夜到凌晨的研究和探索,从试验室反复试验到路面施工技术攻关,从点锅炉修设备到帮工人搬胶粉,披着军大衣、满手黑油、灰头土脸,在艰难的条件下,不仅完成了橡胶沥青理论研究,还组建了广西第一条橡胶沥青生产线,加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沥青8000余吨,铺筑了当时全国最长的橡胶沥青路面。

在之后的科研攻关中,刘斌清创造性地提出了广西湿热地区橡胶沥青路面加工技术。2014年该项目获交通运输部“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示范项目”。道路工程研究院的道路检测验收业务是工地试验检测的最后一道关口,也一直是广西道路试验检测的标杆。为了提升试验检测的精准度,刘斌清组建了水泥砼、沥青、化学、钢筋力学、交通安全设施等多个专业检测及研究团队,开发了多项新型设备及检测方法,申请设备研发专利10余项,奠定了试验检测的科技领头羊地位。

目前,刘斌清及其咨询团队已先后服务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等地的近3000公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为西南地区路面品质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

值班编审:卢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4月26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