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笑容,美丽而动人。
当这样的笑容叠加起来,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颗颗挚诚勇敢的心,更感受到一个群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自信与荣光,我们一起满怀信心迎接新的征程。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 》的详细 道——
自信是厚积薄发的释放
■路 俊
岁末,总有一种情感萦绕心头。看着日历上最后的几页,某发射大队大队长杨晓论脑海中浮现着走过的2019。太多的画面在脑海中闪现,从执行我国第一次海上航天发射任务,到6小时内完成两次航天发射,刷新我国航天发射新纪录,这支组建仅有两年的航天发射新军,一次次刷新着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为国争光的事,再难也要拿下来
2019年初,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的重任便落在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科技团队肩上。消息传开,这支队员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团队,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的是,首次海上发射任务意义重大,是我国航天开启新纪元的关键之战;忐忑的是,此次任务将面临全新型 调试、新型组织模式运用等多重困难。困难是弱者的“拦路虎”,却是强者的“加速器”。誓师大会上,大队长说:“为国争光的事,再难也要拿下来。”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大家的心里。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这支年轻团队重新下厂学习,开始了新的跋涉。学习前夕,中心显控台操作手戴犇,突发急性阑尾炎。躺在病床上的戴犇怎么也放不下任务,术后一周就回到岗位上。回到工作岗位的戴犇更加努力,用他的话说,是“与时间赛跑”。从原理、电路图到实装操作的资料,他一点也不放过,遇到不会的问题就缠住厂方专家不放,坚决要把问题学会学通。“我就没见过这么‘黏人’的学生”,被问“烦”的技术专家这样形容他。任务执行中,戴犇凭借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原理的透彻理解,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任务。
这样的故事在这支团队里还有很多。测量系统前端操作手王佩荣,不分昼夜奋战在任务准备一线,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编写7份重要文书资料,并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获得高度认可;测发指挥宋凯帆所带领的团队曾多次经太原中转赴其他城市下厂学习,而家在太原的他,却顾不上和家人见上一面……
“为国争光的事,再难也要拿下来。”新一代航天人用为国争光的大爱点燃着内心的自信之火,踏上新的征程。
只为长箭飞天创造航天新纪录
走进大队办公楼,“志存高远、创新超越”8个字格外耀眼。书记赵世欣介绍,这是发射大队谱写一个个辉煌的关键所在,也是航天人自信满满的具体体现。
无论是海上发射任务还是6小时内完成两次发射,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太多太多。对于他们而言,以往“一人一岗”的要求将难以适应新模式,必须达到“一人多岗”,实现对全系统的熟悉掌握。
大队大力开展轮岗、换岗、兼岗训练,将单岗能力较强的人员交流到多个岗位学习锻炼,磨砺提升“一精多专”“一专多能”的本领。多少技术能手到新的岗位甘当学生,从头学起;多少不眠之夜只为长箭飞天创造航天新纪录。任务前夕,该团队90%以上的一线人员,具备多个相近或相邻专业的任务执行能力。
通信是发射大队面临的又一个“拦路虎”。海上发射由于通信手段受限,相关设备较陆地发射变化很大;6小时内两次完成发射任务,面临多项新课题……
面对最新的设备和文书资料,指控系统指挥王雨航日以继夜攻关学习,积极与总装厂技术人员进行讨论交流及技术交底,破解多个技术难题,创造性拿出有关文书资料初稿,并带领系统人员完成了部分测试流程,形成最新的系统资料及相关 告。
每一次超越都是向上的攀登,每一次攻关都是托举的力量,正是在一次次自信的创新超越中,新一代中国航天人写就辉煌满满、自信满满的2019。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019年6月5日,黄海某海域天高云淡、碧波千里,长征11 运载火箭立于海天之间,直指苍穹。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如箭在弦,即将执行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
万众瞩目之时,中心显控台显示器突然 红,参数监控显示器连接指示灯全部熄灭,无线信 丢失。这意味着后方与前方的数据同步全部中断,火箭处于“失联”状态。
此时,发射已进入8分钟倒计时准备。
中止任务,还是快速抢修?他们自信地选择了后者。
“迅速排查故障!”
千钧一发之际,随着一道简洁口令,整个指控系统开始了一次惊心动魄地抢险。
重启软件、检查接口、启动备份……一道道程序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指控系统指挥王雨航突然发现,信 丢失的时间与保障船停靠发射平台的时间吻合,便大胆提出:是保障船对无线信 进行了误遮挡。他将猜测迅速上 。
一 指挥李成短暂思考后,当即下达“暂停排查”的口令。时间一分一秒地飞逝,当保障船驶离发射平台时,信 恢复。中心显控台操作手戴犇立即按照预案重新连接6台前端设备,数据通信最终恢复了正常……
3分钟后,伴随着一声轰鸣,天光地火间箭体升起,破浪翻滚、长箭倚天。10分钟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临危不惧的处置,李成幽默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信的决断、临危不惧的处置,源于在汗水中淬炼的过硬本领。
“有李指挥员在,我们就觉得格外放心!”谈到李成,身边同事都不约而同竖起了大拇指。这份信任,源自他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出色的应急处置能力。
航天发射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文件浩如烟海。在很多人眼里,枯燥的技术文件是“工具书”,李成却把它们作为“必修课”。
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全新型 ,多项新技术,飞行参数与以往不同;场外执行任务,组织模式、操作系统变化巨大……面对巨大的困难,李成没有后退。他带领团队系统梳理技术文件,对每个环节进行地毯式研究,数以万计的技术指标融入指挥链条,为科学精准指挥提供坚强保证。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李成翻阅各类技术资料近百万字,对数百个关键环节和岗位要求如数家珍,成为发射测试系统有名的“问不倒”。
自信是厚积薄发的释放,正是由于成千上万的中国航天人日复一日地尽职守候,中国航天才走过了自信满满的2019。
自信是久经磨砺的底气
■方 钊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12月20日下午,习主席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新口岸营区,检阅驻澳门部队。
由驻澳门部队特种作战连70余名特战队员为主体组成的反恐行动方队,用响亮的强军口 向习主席致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透着刚强坚毅。
被誉为“濠江雄师”的特种作战连,是驻澳门部队的一把尖刀。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自信,甚至“骄傲”,是这些特种兵脸上特有的表情。
然而,他们的这种自信,最初在副连长雷文眼中只不过是一种“蜜汁自信”。
2018年初轮换进澳的雷文,虽是驻澳部队的一名“新兵”,却是一个有着11年兵龄的优秀特种兵。他有着丰富的丛林特战经验,曾在原军区组织的特种兵比武中摘金夺魁。在他看来,连队官兵长期在城市组织训练,没有经历恶劣的野外训练环境和残酷的军事比武竞赛,只不过是“温室的花朵”。
但是,前身有着红色血脉的特种作战连,从来都不是雷文以为的“花架子”。虽然组建不过10年时间,但一茬茬驻澳特种兵凭借着“不叫苦、不畏难、不惧险、不怕死”的特战精神,在封闭狭小的空间里摸索出具有驻澳特色的城市作战训练方法。他们不仅在履行防务上承担着急难险重任务,更在维护澳门繁荣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方寸之地练精兵。穿越火障、翻越懒人梯、牵引横渡过水坑泥潭……锤炼着特战队员的意志和血性;定期组织多课目连贯性训练,磨砺累不倒、拖不垮、打不败的顽强作风;楼房攻坚、模拟街区战术演练,检验城市特战技能;全连官兵人人熟练掌握17种武器的操作使用及13项特战技能。
随着时间的流逝,雷文也慢慢理解了连队官兵的自信。
2018年10月,马来半岛某丛林地带,雷文带领特战队员们参加“和平友谊-2018”中马泰联合军事演习,原以为缺乏丛林作战经验的特战队员们会“吃大亏”,可没想到在短短的适应期之后,特战队员们很快展现出过硬的特战素养,在特种射击、丛林追踪等多个课目中取得优异成绩,赢得了各国军人的赞誉。
2019年6月,连队部分官兵再次奔赴云南边境,与老挝人民军组织边境反恐联合演练。特战队员们与老挝人民军混编成组,圆满完成山林搜捕、楼房攻坚等演练任务,过硬的作战技能和军事素养让老挝人民军竖起了大拇指。
一次次走出澳门,走出国门,与外军协同作战、互相学习,在合作与较量中取长补短,让特种队员们更加自信,也让雷文有了新的感悟。
“自信”是对自身军事技能的严格要求,是履行澳门防务的底气,也是一名驻澳军人、一名特种兵特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金秋时节,在珠海某训练基地组织的“濠江”实兵演习中,雷文再次带领特战队员们走进硝烟弥漫的演训场,破袭、搜捕、攻坚、狙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雷文和特战队员们脸上那份自信笑容,格外灿烂!
自信是迎难而上的阶梯
■陈秋任 晏 良
“我的下限是山峰,我的上限是天空。凭着一双手,我们就可以在这天边建造一座城!”上士张启站在雪里,豪气在云端。
即将过去的2019年,对于西藏军区某部三连官兵来说,变化的不仅是营区的海拔高度、气候的恶劣程度,还有该连官兵面对新使命、新任务从心中没底到充满自信的心态转变。
2019年年初,即将换防的消息传来,三连官兵有喜有忧。喜的是即将奔赴雪海云天,“人往高处走”的使命感让全连官兵斗志昂扬。忧的则是“心有千千结”:有的官兵刚刚与家人团聚又将面临分离,有的担心难以适应恶劣环境存有畏难情绪……然而,经过一番动员,大家还是欣然领命,高歌猛进。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雪域,人在天际。来到这“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新家”后,全连官兵的耳畔似有一首《凉凉》在回响,有人发出了“我们太难啦”的叹息。
无电可用、吃水困难、住的是集装箱、吃的是“黄沙拌饭”,中午日光炙肤、半夜寒气侵身,文娱活动难开展……一时间,苦恼、难受、失落等情绪笼罩在部分官兵心头,指导员旦增曲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首先要解决扎根难题,再去想开花结果。”旦增曲扎决心带领大家把困难嚼出甜味来,在这“天空之城”扎根安家。
连队请来驻地电力局的工作人员勘察埋设电缆的地形,确定好路线后,官兵抄起锹镐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虽然营区附近都是冻土层,一锹下去地面常常“岿然不动”,但大家毫不气馁,因为一想到可以通上电,战士们都干劲十足,排与排之间还搞起“挖沟比赛”。
“连长派我来巡山,我把人间转一转……这山间的水,无比的甜,不羡鸳鸯不羡仙……”伴着欢歌笑语,寻找水源的小队也有“重大发现”。他们在营区附近的山上发现了一处泉眼,只要接上水管,山泉水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引流到营区!这一惊喜的发现让全连官兵欢呼雀跃,久违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刻,高原的天空格外湛蓝。
半个月后,电通了,甘甜的泉水流进营区,也流进全连官兵的心里。而这一次,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更好的生活条件,更是满满的自信和成就感。下士李飞说:“在这天边边,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了艰苦的条件,以后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有信心通过努力去跨越!”
当思想的症结被打通,创造之门便打开了。自建障碍场、美化营区环境、举办文艺晚会……一件件自主抓建的工作陆续展开。同时,该旅也坚持加强对驻地艰苦连队的关心帮带,健身房、篮球场、心理室等惠兵工程,优先在他们的营区建立起来,让官兵在雪域边关也能享受到和内地部队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走进三连营区,远处的雪山、眼前的训练场、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官兵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组成了一幅最美的戍边卫国图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