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设计中的“窄接口”设计,
即主张接口定义应体现需求的正交性特点,即同一个接口应该仅全部或部分地体现一类正交需求,软件实现则通过同时实现多个接口来体现实际需求的多角度特性。相反地,即所谓“宽接口”设计,总是努力将来自不同角度,彼此关系不大的需求定义到同一个接口中,仅仅因为这些需求在当前系统中需要被同时满足。
毫无疑问,多数人会在逻辑上认同“窄接口”设计,但“宽接口”设计为什么仍然大行其道(至少也是普遍存在)呢原因是“窄接口”设计在实现上往往意味着软件部件,比如C++的Class要同时实现多个接口,并且其中部分“锦上添花”的接口(为满足一些增强型需求)可能是可选的,具体的Class可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这就给实际编程中的类型转换带来很多烦恼。
比如,实现一个Class叫Cellphone(手机), 为描述其不同角度特征,它分别实现了以下接口:IPhone,描述手机的通话功能; ISMS,描述手机的短消息功能; IPower,描述手机的充电方式,比如是否支持USB充电。另外,还实现了一个Class叫MP3,它分别实现了IMemory,描述其容量; 和IPower,描述其充电方式。现在设计一套USB充电系统,根据目标对象是否支持USB充电方式决定是否对其进行USB充电。上述Cellphone和MP3对象都可以被传入USB充电系统,但实际传入的可能是Cellphone的IPhone接口指针及MP3的IMemory指针,USB充电系统自己应该有能力去寻找相应的IPower接口,实际的做法通常也很简单, USB充电系统拿到传入的对象指针先作个动态类型转换:IPower *power=dynamic_cas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