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业发展而言,当珠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单一港口运输功能,而承载了商务休闲、滨水活力、创新创意等更加丰富多元的意义,珠江沿岸的产业发展如同长出了新的翅膀。
穿城而过的珠江,如今集聚了越来越多创新要素。沿珠江分布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逐渐成为引领珠江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知名IP”。本期珠江奔流产业篇,我们将沿着珠江探访已逐渐成长为产业岛的琶洲岛、生物岛、明珠湾灵山岛尖、龙穴岛等,探寻珠江沿岸的产业密码,看看他们如何助力珠江打造成国际一流沿江经济带。
生物岛 生物医药
龙头项目以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
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
自从2011年7月8日正式“开岛”,1.83平方公里的国际生物岛不断释放着生物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总部在生物岛上的上市公司已经有金域医学、一品红药业、百奥泰生物、燃石医学4家。阿斯利康南方总部、默克(广东)创新中心、赛默飞精准医疗客户体验中心等7个世界500强生物医药创新型项目相继落子。如今岛上生物医药项目及企业总数超500家,形成了涵盖生物医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医学检验检测、生物科技配套服务在内的生物医药行业生态圈。
龙头项目的牵引作用不可小觑,它们以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的形式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并且带动一批中小创新企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国际生物岛螺旋一路附近傲然挺立着一座造型新颖的大楼:两个大小不一的椭圆柱体建筑由一座圆柱体建筑相连,这象征着抗体结构,也表达着链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决心。这座大楼便是去年12月落成的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
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百济神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说,在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的建设取得进展后,生物岛创新中心也成为百济神州发展的又一重心。
“生物岛创新中心集合物理空间、仪器设备、专业人才和服务、资金投入等功能,集聚创新创业的各种资源,帮助科学家不踩坑、少走弯路,更好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刘建说,创新中心是专属于制药人的孵化器,为初创企业发展提供先进设备、科学与商业指导,将建设生物技术生态圈,打破科技创新中“孤岛现象”。
“生物岛实验室已圆满完成了省实验室体系启动建设期的各项目标任务,当前正处于由全能型研究机构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专业机构的转型时期。” 生物岛实验室成果转化部部长李中华如此表示。生物岛实验室希望围绕颠覆性的技术孵化高成长性的创新企业,同时瞄准下一代的前沿技术或者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与优势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扩大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验室目前也在尝试以政府的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 会资本,共同投入产业创新。
如今在国际生物岛上一个个标准产业单元当中,不断涌现出惊艳未来的“黑科技”,这便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联动、同向发力所迸发的巨大能量。
琶洲岛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
除了单个数字经济龙头项目招商落地
更看重产业链条打造和产业生态培育
9月的夜晚,沿着珠江南岸,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片区(简称“琶洲试验区”)已是高楼林立、灯火通明。
一路上,采访小分队遇上不少在阅江路或觅食散步或匆匆下班的行人。方小姐说自己住在临江大道,十年前,跨江相望,琶洲这一片除了琶醍有灯光,记忆中只有路灯的光亮。在阅江路上班的龙先生则说,他是大约三年前随着公司搬到琶洲,当时这一片的企业并不多,三年来眼看着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一家家总部企业相继入驻。
“到上海、北京,说起从广州来,很多同行都知道琶洲。”从阅江路转入建好不久的海洲路,小分队来到了琶洲元老级的写字楼宝地大厦,遇到大厦入驻企业负责人邓先生。在他看来,如今的琶洲,一座座商务楼宇上竖起的阿里巴巴、唯品会、小米等企业LOGO,仿佛在向外界宣告,琶洲已经成为了全国数字龙头企业最集聚、数字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这背后,靠的是琶洲“产业先行”的招商政策。2015年以来,海珠区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产业主题带领下,市区联动,一致向外招大引强,引进落地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等龙头企业,涉及细分领域包括消费及产业互联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互联 游戏、数字传媒、数字新零售、数字航运等,产业方向从早期的电商龙头,到中期的工业互联 ,再到现在的数字经济,在“产业为王”的思想引领下,坚定且自信地一路向前,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高达867亿元。
除了“单个数字经济龙头项目招商落地以外,我们更看重产业链条的打造和产业生态的培育。”海珠区投资促进局项目部长冯莹莹介绍。在龙头总部落地后,人才的净流入成为了自然而然的新红利。一群群年轻人跟着总部来到广州、来到海珠扎根发展。在形成良好数字经济产业氛围基础上,海珠区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以商招商,以“大总部”集聚“中小总部”,吸引了一批上下游产业链、生态链企业进驻集聚,初步形成了产业互联 、信息技术与 络服务、游戏等产业链条。
如今,树根互联全国总部大楼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自从2018年落户广州以来,树根互联便向着成为世界级工业互联 平台的目标不断进发。去年,广州市推进“链长制”工作列举了19条重点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初步名单,树根互联在列。
从初创企业到链主企业,树根互联也开始带动更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来到广州,形成工业互联 创新生态。如今,不仅是树根互联,浪潮云洲、航天云 等国内知名工业互联 均有业务机构落户广州,形成了强大的供给能力。目前广州全市“上云”企业超过10万家,“上云”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梯队,规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率达44%。
探访AI“鞋匠”
通过3D、AR/VR技术设计鞋子
时谛智能正是这样一家因“大总部”集聚“中小总部”之势而奔赴珠江江畔的年轻企业。这家坐落在琶洲东侧万胜围的科技公司,有着一位同样年轻的“95后”创始人兼CEO林子森。
林子森介绍,鞋子其实是整个时尚行业里最复杂的一个品类,工序非常多,整个链路大概有120多道工序。与造飞机、造车一样,其技术核心是曲线的设计能力。“飞机的曲线需要非常顺滑,汽车的弧度也有特殊性。所以,从技术上来讲,鞋上面有很多复杂的曲线,而我们的CAD软件有做出复杂造型的能力。”
时谛智能通过3D、AR/VR等技术设计鞋款。受访者提供
为此,公司开发一站式协同开发设计SaaS平台——Revofim,基于该平台建模渲染生成3D虚拟样品,虚拟样品几乎与实拍图毫无差异,且能够高度还原设计效果与材料质感。“表面来看,这样的所见即所得可以用于选品预售,再制成实体产品,让销售前置,减少产品开发成本,深层次看,这个平台给时尚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实现了流程再造。”
传统模式下,从设计、选材、出样到确认可生产,很多步骤需要人工完成,现在,时谛智能开发了包括趋势洞察、AI智能设计、3D智能建模、超真实感渲染、AR/VR虚拟服务等技术的时尚业全栈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先“一键生成”效果图,再让客户进行选购。“我们最初开始尝试的,就是制鞋行业是否像汽车或家装行业一样,生产出来之前先做3D效果图,先订单后生产。这不仅节约了成本,也大大提高了效率。”林子森说,这一环节的改造,能省下数以千万元计的成本。
诚如他所言,他们的客户中有很多正是坐落在琶洲的流量电商。“他们有流量商家,但缺好的货、好的设计,好的供应链,我们去给它做整合,我们给它最快的速度产出设计,然后再生产。”
林子森解释,在这个一站式协同开发设计平台上,设计师、品牌方、材料供应商等一应俱全,就像打车平台一样,相关方可入驻,也可发送订单。“当有订单时,我们可以跟设计师精准对接,设计师产出设计后需要哪些材料,就可以到材料平台寻找,从而推动了整个制鞋行业的数字化。”
执行/赵东方、毕征、秦晖、张伟清、余靖、何超
探访小分队
统筹领队/申卉、王晨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