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狠:大数据竟然“专宰”老顾客,科技巨头们的节操呢?

Part-1

今天,媒体 道了部分 络公司的大数据潜规则:一位 友在微博爆料,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 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

他用朋友的账 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 去查,还是380元。

说到价格欺诈,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以携程为代表的OTA 站。

此前屡次爆出售空票、捆绑销售等丑闻还不算,众多 友都指出,携程、去哪儿等OTA 站,会根据你的查询动作和次数,在判定“急需”的情况下,人为“调价”,甚至谎称“座位紧张加价”。只要你换另一个账 登录,会发现价格与第一次查询时一样。

在预定酒店房间,也有类似情况, 站 价远高于酒店当天房价。

但如果你以为“大数据价格欺诈”只在OTA领域,那就大错特错了。打车出行同样是重灾区!

导航定位、自动抵扣打折券、普通车免费升级商务车,种种看似方便优惠的智能服务背后,都有陷阱。

不外出旅游,乘公共交通的“宅一族”,你以为就能幸免?太单纯了。

看电影,能杀熟:

上电商买卷卫生纸?照杀不误:

江湖救急来点小贷,就更得留个心眼了:

你反复琢磨,到底自己做错了什么?有时候,只是因为买了比别人更贵的手机。就因为你用的是苹果,就得比安卓用户多付钱。

有人说,这和大数据没关系,还没wifi的时候,电信公司就是杀熟客的高手。出了更优惠的新套餐?老用户惯例不能享受。你要是消费记录高,开同样的服务,就比别人贵!这才叫VIP待遇。

这事坏就坏在老大哥开坏了头,真不是国内的互联 企业吃相太难看。

而且,如果乐观地看,相比各种传统商业黑幕,大数据指导下的价格欺诈,更科学,更智能。有多大实力,就给你挖多大坑,就算坑,也不会坑得你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一夜之间,大数据从高大上的技术名词变成“精准坑人”的工具,这真是大数据被黑得最狠的一次了。

Part-2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些“浓眉大眼”的科技巨头们,平时口口说,大数据是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千人千面,给每个人提供更个性化的信息!

到头来,竟然是熟客价格更高这种个性化的价格歧视。

这种个性化,不要也罢!

随后,戏哥在读者群里跟大家一起测试了一下:

一位在深圳的用户分别用老手机 和新 做了一下测试,老手机 是该平台铁杆用户,从深圳吉红研发大楼到深圳罗湖口岸,显示的价格是:

该用户是皓银会员,不算太高,但也算老会员了。

当他再用一个新 测试的时候,价格竟然优惠了20%左右!如图:

这个手机 是刚注册的,还没有用过:

这个用户十分愤慨,作为一个老用户,竟然遭受了价格歧视。过去这两年,不知道白白被宰了多少钱啊!

还有用户测试发现,对于该打车平台,发现APP和微信端口进来的也不一样。

当然啦,现在都是动态定价,如果相差几毛钱,应该问题不大;但是,如果相差20%,就太过分了。

Part-3

从 友评论来看,酒店、机票、打车、电影票等服务,都存在这种情况,掌握你的信息后,让你产生依赖和信任,然后不断做小动作不知不觉中提高价格。

实际上,数据滥用的问题,已经是互联 的沉疴痼疾,英国有立法,规定个人数据资产属于个人,未经允许,平台不得使用。但中国还没有,数据的隐私权还是奢侈品,只有特权人士才拥有。

上述针对老会员的价格歧视,其实还只是比较浅的,而类似今日头条一样,通过大数据算法不断对你投其所好,对你制造信息茧房,你更没有可能发觉自己已经入了深坑。

再有,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有心脏病或者高血压,被那些科技巨头的大数据抓到了这个特征,他要是天天给你推荐治疗高血压的商品,你的高血压真的还能下来吗?如果你有某种隐私的病呢?你的浏览记录如何保证不被滥用?或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透露出去?

大数据能知道你是不是老会员,能根据你搜索的次数给你制造紧张感,能根据你的爱好给你推荐更贵的服务,而这一切,在推广的时候,他们都会包装成另一番说法:我们的大数据非常先进,可以进行很好的调度,让用户的出行、游玩、娱乐更方便。

但是,当一个没有被监管的机器更懂你的时候,恐怕会伤你更深!

以下内容为科技日 的相关 道:

附文:大数据杀熟: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文:翟冬冬

在刚刚过去的长假,想必不少人选择以旅游的方式过春节。出门在外自然少不了要订票、订酒店,上 通过各种票务平台解决这些已成为多数人的选择。海量的消费信息也在购物的同时被记录下来,你的偏好和习惯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被他人获知,这些数据也为某些人提供了“便利”。

最近,微博 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 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

他用朋友的账 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 去查,还是380元。

这是普遍现象

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 友们纷纷吐槽各自“被宰”经历。“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我的消费比较高,我老公消费比较低,开通不限流量服务的时候,他只要开通88元的套餐就可以,我必须得开通138元的套餐。”……

“这样的现象很普遍。”谈及现在部分 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北京邮电大学 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杨义先坦言,很多企业难以抗拒价格差的诱惑。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价格歧视,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打出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2000年,亚马逊的差别定价就曾引起争议。

那时,一名亚马逊用户反映,在他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后,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

消息一出,如潮的谴责声涌向亚马逊。后来,亚马逊CEO贝索斯为此公开道歉,称这只是向不同顾客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绝对跟客户数据没有关系,一切只是为了测试。

危险的“懂你”

“集体照相时你喜欢站在哪里,跨门槛时喜欢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有些习惯你没意识到,大数据或许已经发现了。”杨义先介绍,这主要是利用了数据挖掘技术。

“形象地说,所谓大数据,就是由许多千奇百怪的数据,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的东西。”杨义先说,你主动在 上说的话、发的微博微信、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马路摄像头获取的视频、手机定位系统留下的路线图都是大数据的组成部分。总之,每种通信和控制类设备,无论它是软件还是硬件,其实都是获取数据的工具。

杨义先认为,其实,所谓的大数据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只不过,现在“人肉”的目的,不再限于抹黑或颂扬某人,而是有更加广泛的用途,比如为商品销售者寻找最佳买家、为某类数据寻找规律、为某些事物之间寻找关联等。总之,只要目的明确,大数据挖掘就有用武之地。

“必须承认,就现实情况来说,大数据隐私挖掘的杀伤力,已远远超过了大数据隐私保护所需要的能力。”杨义先说。

对此,有 友感叹:“个人隐私就算瞒过了枕边人,也瞒不过互联 公司。”

隐私保护需多管齐下

“如果单靠技术,显然无能为力,甚至会越保护就越加剧隐私的泄露。”杨义先说,必须多管齐下。

杨义先建议,从法律上,应禁止以“人肉搜索”为目的的大数据挖掘行为;增加“被遗忘权”等法律条款,即 民有权要求相关 络删除“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碎片”。从管理角度来说,应采取措施对一些恶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施行监督和管控。

“另外,在必要的时候,还需重塑隐私概念。”杨义先说,因为毕竟隐私本身就是一个与民族、宗教、文化等有关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从来就没有过永恒不变的隐私,特别是当某种东西已不可保密时,无论如何它也不该再被看成是隐私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2月3日
下一篇 2018年2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