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FC 络
直连式存储(Direct Attached Storage)
存储区域 络(Storage Area Networks)
存储区域 络(Storage Area Networks)
FC SAN:采用Fibre Channel等存储专用协议,通过光纤通道交换机等连接设备,使 络服务器与多种存储设备连接在一个高速专用独立于以太 的 络中,数据采用 FCP协议以块方式存取,不占用服务器运算处理的 络带宽。 IP SAN:使用以太 代替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 和使用iSCSI协议代替FCP协 议,进行块状数据存储访问的SAN。 FC SAN、IP SAN都要有存储管理软件(如卷管理、数据的快照、镜像、备份、恢复、 归档等等)。
SAN与NAS的区别
NAS 和SAN 在以下方面区别:
1. SAN 是以数据为中心的,而NAS 是以 络为中心的
2. SAN具有高带宽块状数据传输的优势,而 NAS 则更加适合文件系统级别上的数据访问
3. 用户可以部署 SAN 运行关键应用,比如数据库、备份等,以进行数据的集中存取与管理 , 而NAS 支持若干客户端之间或者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文件共享,所以用户可使用NAS 作 为日常办公中需要经常交换小文件的地方,比如文件服务器、存储 页等
SAN与NAS的联系
NAS 和SAN 在以下方面提供互补: 1.NAS 产品可放置在特定的SAN 络中,为文件传输提供优化的性能 2.SAN 可以扩展为包括IP 和其他非存储关联的 络协议
DAS、NAS、SAN的的区别
?
FC SAN与IP SAN体系架构
早期的SAN存储系统中,服务器与交换机的数据传输 是通过光纤进行的,因为服务器是把SCSI指令传输到存储设备上,不能走普通LAN 的IP协议,所以需要使用FC传输, 因此这种SAN就叫FC-SAN。后期出现了用IP协议封装的SAN,可以完全走普通LAN 络,因此叫做 IP-SAN,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在热门的iSCSI。
FC SAN与IP SAN比较
FC概述
FC协议栈
?
FC与OSI参考模型的对比关系
?
FC SAN FC-0
FC 帧格式
所有FC帧都遵循通用帧格式,如下所示
?
?
FC拓扑结构 FC-2
?
点到点(Point-to-Point)
? ‘N’端口光纤通道设备之间的专用连接 ? 所有链路带宽都分派给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 ? 适用于小规模存储设备的方 案,不具备共享功能
?
仲裁环 (FC-AL)
? 每个节点的TX端口连接到邻近节点的 RX端口,直到形成闭环 为止 ? 最大带宽: 800 MB/秒(环路上所有节点中共享) ? 环路上最多126个节点 ? 不是令牌传输方案 — 不限制设 备保留控制的时间 ? 操作顺序: 环路控制仲裁 打开到目标设备的通道 传送数据 关闭 ? 环路上的节点数直接影响性能,当一个节点出现故障,会把此节点bypass掉
?
交换机(Fabric)
每个端口2Gb/64Gb带宽 ? 添加新设备可以增加总 的带宽 ? 高达2的24次方可能的地 址 ? 支持zoning分区功能
FC协议 — 络层:编址 FC-2
任何 络都需要寻址机制,FC当然也不例外, 但FC的寻址和编制方式与以太 有所不同,例如:在以 太 交换机的端口上不需要有MAC地址,而FC交换机上的端口都有自己的WWPN地址,这是因为在FC 络中,FC交换机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它要处理到FC协议的最上层——应用层。也就是说,FC终端 设备只负责产生数据,其他功能(封包、流控和安全等)均由FC交换机来保障,下面是FC的编址类型: ? —— WWNN:不管这个设备上有多少个FC端口,FC设备自身都有一个唯一的WWNN地址来代表它自己。 ? —— WWPN:FC设备的每个端口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WWPN地址,地址的长度是64位,但用8个字节来做路由,是不明智的,因此还需要再映射一层地址。
?
FC协议 —— 络层:编址 FC-2
?
FC协议 —— 络层:寻址(2)
? 因为从一开始FC就是被设计给专用、高速、高效的 络使用的,为了避免人为操作失误,FC 络中所有操作都不需要人工介 入,设备将自动分配和管理各种地址(WWPN)、自动运行和设置路由协议(SPF最短路径优先)。 ? FC交换机接口所连接的设备在登录到FC 络时都会向一个指定的ID(这个ID只是运行在交换机上的一个名称服务程序)发送注 册帧,设备完成注册之后,名称服务程序便会将 络上存在的其他节点信息告诉这个接口上所连接的设备。
寻址的安全性问题: § —— 软ZONE:让名称服务器只告诉某个设备特定的节点。例如: 络上存在A、B、C三个节点,可以让名称服务只向A通告B节点,而隐藏C节 点,这样A看不到C。但如果A知道C的ID,也可以直接去访问,这就是软ZONE。 § —— 硬ZONE:也可以将 A 和 B 划入一个ZONE中,该方式为底层硬件隔离,这样即使知道ID也无法通信了。 § —— LUN Masking:SCSI指令集中有一个指令叫做Report LUN,作用是发起端发出这条指令,目标端收到后,就要向发起端 告自己的LUN信息。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让磁盘控制器根据发起端的WWPN地址,提供相应的LUN给它。例如:针对主机A,控制器就 告LUN1、LUN2,主机B,就 告LUN3,如果某个主机强行访问不属于它的LUN,盘阵控制器便会拒绝这个请求。还可以配置选择性的将某个LUN分配到盘阵的指定前端端口上。
FC-LS链路服务–会话管理
?
FLOGI — 交换机登录(Fabric Login) 确定交换机是否存在 ? 协商操作参数,如最大帧长度、BB_Credit ? 与F_port建立一条对话
PLOGI — 端口登录(Port Login) ? 建立与N_port的对话 ? 协商服务参数,如EE_Credits ? 在两个 N_ports之间创建一个对话 ? 在PLOGL成功之前,无上层操作
PRLI — 进程登录(Process Login) ? 可选 ? 通信进程级别的服务参数
通用服务 ? FC-PH 为特殊功能定义了多个地址: 24位地址空间的高位16个地址
? 常用的公认地址
?
名称服务器(Name Serevr)
? 名称服务器的公认地址为0xFFFFFC ? N _port 把信息注册到名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 ? N_port 查询数据库获得其它端口的信息 ? N_port 可以从名称数据库撤销注册
FC端口类型
?
FC端口类型
? N端口:Node Port节点端口;光纤通道通信的终端; 主机端口、存储端口,或者开启AG模式的光纤交换机端口 ? NL端口:Node Loop Port 节点环路端口 ? F端口: Fabric Port 光纤端口;一种交换连接端口 ? FL端口:Fabric Loop Port光纤环路端口;AL设备提供进入光纤 络服务 的端口 ? E端口:Expansion Port 扩展端口;用于通过ISL(内部交换链接)连接 多个交换机 ? G/U端口:Generic Port 通用端口;可根据连接方式,在F端口和E端口 之间进行切换
FC协议 —— 传输层:包结构(FC-4) FC传输层同样也与TCP类似,也对上层的数据进行segment,而且还要区分上层程序,TCP是利用端口来区分, FC则是利用Exchange ID来区分。 FC协议 —— 传输层:包结构(FC-4) § 每个Exchange发过来的数据包 ,被FC传输层分割成 Information Unit,也就相当于 TCP分割成的Segment。然后 FC传输层将这些Unit提交给FC 的下层进行传输。下层将每 个segment当作一个Sequence ,并给予一个Sequence ID, 然后将这个Sequence再次分割 成FC所适应的帧,给每个帧 赋予一个Sequence Count,这 样便可以保证帧的排列顺序 。接收方接收到帧之后,会 组合成Sequence,然后根据 Sequence ID来顺序提交给上 层协议处理。
?
FC协议 —— 传输层:功能(FC-4)
? 传输层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适配上层协议,如下图所示:比如IP可以通过FC 进行传输,SCSI指令也可以通过FC传输。FC会提供适配上层协议的接口,就是IP over FC及SCSI over FC。FC只是给IP和SCSI提供了一种通路,一种传输手段,就像IP over Ethernet和IP over ATM一样。
?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FC协议 —— 传输层:服务种类(FC-4)
在传输层,FC定义了几种服务类型,也就是类似于TCP/IP协议中规定的TCP和UDP,具体类型如下: ?——Class 1:这是一种面向连接的服务,类似于电路交换的模式,将为通信的双方保留一条虚电路,以进行可靠地传输。 ?——Class 2:它提供的是一种端到端确认传输的服务,类似于TCP。 ?——Class 3:这种服务类型不提供确认,类似于UDP。 ?——Class 4:这种类型是在链路上保留一定的带宽资源给上层应用,但不是保留整个链路,工作原理类似于RSVP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FC 络的速度和效率,FC协议的大部分逻辑功能被直接做到一块独立的适配卡当中,而不是运行在操作系统中,因为如果将协议逻辑置于系统上运行,会占用主机CPU和内存资源,下面是TCP/IP和FC协议之间的比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