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是由软件分析需求分析到实现的第一步,描述了人们希望如何使用一个系统;用例图显示了谁将是相关的用户、用户想要系统提供的服务,以及用户需要为系统提供的服务,便于软件开发人员最终实现这些元素。
UML中的用例图描述了一组用例、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用例图包括以下 3 方面内容:(1)用例(Use Case);(2)参与者(Actor);(3)参与者、用例之间的关系,泛化关系、包含关系、扩展关系等。
用例图也可以包含注解和约束;用例图还可以包含包,用于将模型中的元素组合成更大的模块;有时,还可以把用例的实例引入到图中;参与者用人形图标表示,用例用椭圆形符 表示,连线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例图模型如下图所示:
用例(Use Case)
用例的概念
用例是对一个系统或一个应用的一种单一的使用方式所作的描述,是关于单个活动者在与系统对话中所执行的处理行为的陈述序列。
用例是一个叙述型的文档,用来描述参与者(Actor) 使用系统完成某个事件时的事情发生顺序。
用例是对系统的用户需求(主要是功能需求)的描述,用例表达了系统的功能和所提供的服务。
图形上,用例用一个椭圆来表示,用例的名字可以书写在椭圆的内部或下方。用例的 UML 图标如下图所示:
用例的识别
在识别用例的过程中,通过以下的几个问题可以帮助识别用例:
(1)特定参与者希望系统提供什么功能;
(2)系统是否存储和检索信息,如果是,这个行为由哪个参与者触发;
(3)当系统改变状态时,通知参与者吗;
(4)存在影响系统的外部事件吗;
(5)是哪个参与者通知系统这些事件。
用例和事件流
事件流的目的是为了用例的逻辑流程建立文档,此文档详细描述系统用户的工作和系统本身的工作。
可以通过一个清晰的、易被用户理解的事件流来说明一个用例的行为。这个事件流包括用例何时开始和结束,用例何时和参与者交互,什么对象被交互以及该行为的基本流和可选流。
用例与参与者的关系
-
关联关系
参与者与用例之间通常用关联关系来描述。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联关系使用带箭头的实线来表示,如下图所示:
-
包含关系
包含(include)指的是其中一个用例(称作基础用例)的行为包含了另一个用例(称作包含用例)的行为。基础用例可以看到包含用例,并依赖于包含用例的执行结果。但是二者不能访问对方的属性。
在 UML 中,包含关系表示为虚线箭头加字样,箭头指向被包含的用例,如下图所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