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孟超是连续创业者。
2014年初,前一个项目走入瓶颈,他将之卖掉,只保留团队,重新探索互联 创业。
“悠泊”是孟的第二个互联 创业项目,主打代客泊车业务,以B端用户购买服务为主要盈利模式。“正常营业时间,没有预约的情况下,司机最快1分钟响应用户泊车需求。”
去年3月,“悠泊”正式推向市场,反响不错,客户投诉率低于3%,注册用户稳步增长。
7月,市场情况急转直下,“悠泊” A轮融资陷入窘境,“当时看好我们模式的人都突然不联系了”。
直到12月,孟超在与龙腾出行市场总监洽谈业务时,提到了自己的融资需求。而对方恰恰看好“悠泊”在机场的代客泊车业务,于是邀请孟超到广州聊一聊。
第一次会面并未如愿融资,孟超又积极促成了第二次、第三次会面。
今年3月,三次奔赴广州的孟超终获龙腾出行1000万元A轮投资。
注: 孟超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做一款代客泊车软件
2014年6月,孟超的母亲生病住院。每天下午3点左右,他都会去医院探视。医院探视时间固定,孟掐着时间过来,“几乎都要排队(等车位)”。
某天,孟超如往常一样在停车场门口等待车位,“那天等了30分钟,心里特别烦躁”。忽然,他看见一辆车缓缓停在后面,“车上下来一个人,拎着水果直接就进去了”。孟感叹:“人家有司机真好。”
此时,孟超正在停车领域创业,他知道距离医院500米左右的地方一般都有车位,但自己开过去再走回来太麻烦。“这时候要是有个人帮我把车停了,我觉得付一点钱也是可以接受的。”
恰逢孟的创业项目“停车汇”遇到瓶颈,与停车场的合作迟迟不能拿下,在医院排队的经历让他觉得代客泊车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向。
8月,在与20多家停车场商谈合作失败后,孟决定试一试代客泊车。
为打消团队疑虑,孟打算先在内部试验。他自己出钱找来一位司机,让他为公司开车的员工提供一星期的泊车服务。“咱感受感受,看看行不行。”
下定决心后,孟超先在内部做了一个小调研。他拿着个本子在公司四处转悠,把每一个同事都问了一遍:“假设你有车,你愿不愿意(别人帮你停车),有什么顾虑?”
根据同事的建议,他大致确定了三个基本功能:下单、取车以及车辆监控。
◆ 佩戴摄像头的“悠泊”司机
此外,孟超还让泊车司机在胸前佩戴摄像头,服务全程录像,减少客户疑虑,同时也能省去验车环节(服务前检查车辆是否有划痕等),提高服务效率。
一周后,内部测试正式开始。“公司开车的人,也就是做决策这些人,都试了一下。”
又过了一周,内测结束,大家的反馈是:“好,爽!”但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同事之间不存在信任问题,但陌生用户可能不是这样。
9月,孟又针对陌生用户进行了为期3周的测试。他通过相熟停车场找来潜在用户(买了车位的用户)的联系方式,用免费代客泊车服务和小礼物吸引了10位用户进行测试。
3周后,孟对每一位用户进行回访,“反响都还不错”。一位用户对孟说:“你们不给我停车了,我特别不习惯,要不咱们继续吧。”
孟超及团队的迟疑烟消云散。10月,他将前一个项目彻底停下,团队全部投入代客泊车项目,并将其命名为“悠泊”。
打磨产品和服务
10~11月,孟超带领团队做了两件事情:磨产品和培训泊车司机。
在前期测试过程中,“悠泊”的服务流程已经比较清晰。
首先,用户需要用手机 注册(作为识别用户身份的唯一ID),上传车辆信息(车牌 等);随后,用户点击“我要停车”,到达站点后,交车、验车,用户可放心离开;司机开始停车、拍照确认;最后,用户点击“我要取车”,司机将车辆送到用户指定地点。
“悠泊”团队对技术领域比较熟悉,很快就写出了用户端、司机端App,以及后台程序。根据测试用户反馈,孟超增加了预约停车、服务站地图(导航)等功能。
整个产品设计中,最让孟头疼的是结算系统。
为保证用户体验,同时减少因突发状况导致用户无法按时到达产生的损失。孟设计了一套分时计费系统,用户取车时,若让司机等待超过15分钟,系统会自动多计费用。“之前和之后分别怎么计费,合理与否,都需要讨论和验证。”
司机是保证用户体验的重要一环,于是,培训泊车司机是这时期的另一重点。
“悠泊”司机都是从 上招募而来,孟将面试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由人事部门主导,主要考察应聘司机的谈吐、气质。另一部分是驾考。他专门租了一辆手动档桑塔纳,面试司机必须能顺利驾驶该车方可通过。
面试通过之后,孟超还要求司机入职前提交体检 告和无犯罪纪录。“悠泊”还会将这些司机提交的资料交给公安机关做最后的确认,以保证不会有人提交假的资料。
“这是为了保证安全,有犯罪记录的司机会在这轮被筛选出去。”
第一批入职的司机只有5个。入职后,每一个司机的平均培训时间为两周,内容包括:礼仪、操作系统、现场环境以及服务路线。“司机必须熟悉自己服务的区域,比如顾客要去国贸三期的东门,他就必须准确到达东门。”
2015年1月,“悠泊”App上线。
打造停车生态圈
去年3月,“悠泊”正式推向市场,第一个推广地区是CBD。
“悠泊”专属司机会在容易堵车的地方等候。遇到排队停车的车主,司机就上前询问:“先生,我们可以代客泊车,您需不需要我们帮你把车停了?”
3月底,“悠泊”日均下单量为十几单。
◆ “悠泊”服务场景
清明节期间,他们举办了第一场线下活动,在金山陵园义务为扫墓人停车。“那天做了不少宣传,新增了100多个注册用户。”
很快,“悠泊”日均单量增长到几十单。5月初,“悠泊”注册用户超3万,专职司机40人,每日订单约一两百单。
随后,“悠泊”陆续在一些商圈、写字楼、机场等地开设站点。“我要打造一个停车生态,让用户逛街、吃饭、看病、出行都能享受代客泊车服务。”
同月,“悠泊”获华盖鼎盛500万元天使投资。
此后,“悠泊”注册用户稳步增长,并逐渐吸引了一些高端商场和酒店。
重心转向B端客户
去年7月,“悠泊”服务站点达到十几个,专属司机100多个,日均下单量300多。
这时,一些B端用户主动找上门来购买服务。
8月中旬,“悠泊”与成都远洋太古里达成合作,前者为后者指定客户提供有偿泊车服务,费用由后者支付。这是”悠泊“第一家付费B端用户,也是第一个可以盈利的站点,孟尝到了甜头。
9月,“悠泊”日均下单量达到500单。与此同时,“悠泊”A轮融资受阻,资金问题让孟有了紧迫感。他认为,不能走先扩张(用户体量)的道路,“我们得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21日,“悠泊”每单开始收取20元服务费,日均下单量随即下降了20%,“每天大概400单”。孟认为下单量暂时下降是正常现象,“时间久了会慢慢恢复的”。
但收费之后的另一个问题让他忧心忡忡,每个站点的车流量起伏较大,一天中只有一两个时段车辆特别多,用户下单也几乎集中在这些时段。如此,每个司机一天能服务的客户是有限的,而聘请一个司机每月费用约5500元,“即使收取20块钱的服务费,很多站点也无法盈利。”
此时,“悠泊”的营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用户支付的服务费,其中包括B端客户(如成都远洋太古里)的服务费用,每单50~60元,C端客户的服务费用,每单20元;后续配套服务(帮客户洗车等)收取的费用;租金差(用户与“悠泊”支付的停车费用差价),每单约3元。
“其中唯一可以实现快速盈利的就是B端付费用户。”
于是,孟决定将重心放在吸引B端付费用户上,他调整思路,将目标用户进一步缩小至高端消费机构,如私立医院、机场及高端商场。
他关掉单量下滑厉害的站点,将之减少至10个左右,同时裁减司机人数至90多个。
随后,他与北京和睦家医院(高端私立医院)等机构商谈合作,打算将成都远洋太古里模式推广到更多B端客户。
辗转三次终获融资
去年底,孟超正在与龙腾出行(高端出行服务供应商)商谈机场代客泊车业务合作。
“本来是当客户在谈,结果谈出个战略融资。”
孟超与龙腾出行市场总监商谈合作时,随口一提:“我们也正在找融资,干脆你们给我们投点钱,咱们成了一家人了,这价格也好谈。”
无心的一句话为他第一次广州之行埋下伏笔。
一天,孟超正在开车,龙腾出行的市场总监给他们的CFO和孟拉了一个微信群。CFO提出要与孟聊聊。孟正在专心开车,随口回了一句:“不好意思,我在开车,等会儿我停下来再回复你。”
“实际我后来给忘了,过了一天才想起来。”
于是,孟超赶紧将融资相关资料发给对方,一天后,他收到对方的面谈邀请。孟立即奔赴广州,一进办公室,孟愣了一下,龙腾出行的决策层几乎都在。后续商谈还算顺利,龙腾出行的董事长和总裁都当场表达了投资意愿,但并未有实际行动。
第二、三次会面都是孟超主动与龙腾出行接触。首次见面一周后,他决定趁热打铁,主动来到广州与龙腾出行商谈融资,“我觉得这次已经说动了他们,但他们最后强忍住了。”
一周后,孟第三次找机会与对方洽谈,终于打动龙腾出行。
◆ “悠泊”广州机场服务
2016年3月,“悠泊”获龙腾出行1000万A轮投资。同时,双方决定合作,龙腾出行提供机场停车场资源,“悠泊”提供代客泊车服务。
目前,“悠泊”注册用户超10万,月均营收25万元。
未来,孟打算将“悠泊”的高净值用户群资源变现,在汽车后市场、保险、高端医疗等领域与提供对应高端服务的企业合作。“每一家互联 企业都表示可以精准的找到客户,‘悠泊’可以精准到区分你的目标用户是开宝马的还是开保时捷的。”
读完文章,有 道需求的创业者请加Pencil-news,可享受铅笔道可爱萌妹纸的热情服务,加好友请注明“求 道”字样;
也可以直接点击“阅读原文”,提交 道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