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问我怎么看少林寺进军房地产行业,在郑州花4.52亿购入土地。
这块土地面积3.82万平米,包含零售,批发,餐饮,酒店住宿以及商务金融等规划。
我查了下,少林方丈释永信名下公开控股的公司已经有18家,覆盖文化、旅游、零售,包括投资公司,那么现在进军房地产,也算是多元化经营。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和尚都是找个没人的地方清修,所谓四大皆空,佛门清净地,为什么涉及这么多商业活动?
我曾经解释过,佛法、佛经、佛教,是三个概念。
佛法是佛陀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及解释这个修行方法的原理。所以如果你说佛法清净,那是真的。佛法是一种修行体系。
那么佛经,是后世子弟对于佛陀说过的话的总结以及自己探索研究的心得。这是一种学术体系。
我这么跟你说,你觉得朱熹解读的孔子的言论,还是孔子的意思么?
其实早就不是了。即便是董仲舒时期,甚至更早的叔孙通时期,就已经不是孔子的原意了。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真正的佛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说出去,就不是佛陀的原意了。
这很好理解,因为语言有传输损耗。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外人来解读的工具,说的人是没法知道听的人到底怎么理解他的意思的。
我们说,如果要降低损耗,其实需要两个人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就是我说一句,你用你的理解复述给我听,我听了之后再矫正,你听了之后再复述。
咱们之间这样来来往往,不能确保准确的传递意思,但是一般来讲,误差就比较小了。
看书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当然不能。
看书的人又没有机会和写书的人一对一的,反复的沟通,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谓学术体系就是这么诞生的,每一代读书好的人,去注解他们理解的原意,或者他们在二次加工的意思上三次加工,四次加工,最后形成了一派学说。
你后来看到的儒学就是这东西。你会发现后面的和前面的,根本对不上。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时候也有过这种体验,格到最后啥也弄不清,于是顿悟了,没必要管别人咋理解的,干脆自己开创一个全新的理解方式,心学。
结果也很受欢迎,不过别人在理解他的心学的时候,又会发散成五花八门。
这就是佛经,或者说佛学。这是一种学术体系。
那么第三个概念叫做佛教。我前面说了,佛法是修行体系,佛经是学术体系,佛教则是宗教体系。
这世上大部分宗教机构都同时兼任金融机构。你去想想看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干什么用的?卖赎罪券,放贷。再早,哪怕早到古希腊时期,那时候的神庙祭司也是金融机构。
希腊想要忽悠斯巴达人帮着打波斯怎么忽悠?去找祭司。你空手好意思见祭司么?当然要带着厚重的礼物,回头祭司满意了,就把斯巴达国王叫过来,跟他说,我昨晚梦到神了,神告诉我,要安排你去打波斯……
只有外国这样吗?中国古代也是一样的。僧侣和商队经常在一起,你觉得是为什么?不全是信仰,很多时候,商队的投资方,就是寺庙。
是寺庙作为天使投资,作为资本,资助这种商业活动,回头赚了钱,大部分利润交给庙里。
传教与经商,经常搭伙,是因为彼此需要。寺庙一方面投资商队,另一方面派出僧侣传教,实际上也是在扩大自己的信众版图。
有人才会有更多的香火钱嘛。
所以庙就是最早期的钱庄。他们不仅投资商业活动,而且还担负着对周围农民的经济调整。
遇到灾荒年,农民去哪里借钱?去当铺么?不是的。
当铺只收一些贵的东西,比如古董,珠宝,什么貂皮大衣。那是有钱人家去的地方。
穷人没钱的时候 ,往往是去庙里借钱,抵押物可能就是田产,房屋,农具,甚至耕牛等等活物。
所以实际上寺庙扮演了最早期的银行+投行的角色。
历史上大部分时候那些大庙,都很有钱的,附近的田产往往是庙产,在城镇里还有各种商铺,都是庙产。
释永信当年接手的少林寺非常穷是因为一个特殊的时期,经历了那几十年之后,当时几乎没啥人信教,可以说已经没有香客了。所以各地的庙都很穷。
后来随着市场的放开,香火又重新旺盛了起来。基本上你现在去看,各地的那些历史久远的大庙,都是富得流油。
当然,这里面还有不同,不同体现在经营思路。
有些就是单纯的收香火钱,卖个头香什么的,或者卖点文化用品,比如开光过的小礼物。
有些灵光些,开始搞文化旅游产业,在寺庙附近经营酒店,打造文化娱乐类的大型演出,等等。
还有更灵光的,就比如释永信,这几乎已经是重现了佛教在历史上的金融活动能触及的所有范围。
我曾经去过一个大庙,商业化的程度还不算最高,即便如此,里面也是一排解签的和尚。说是解签,其实明码标价,从888到8888,各种价位不等。大师对着价目表一个劲的跟我聊舍得,意思就是问我,舍不舍得?
我得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我了解佛法,佛经,佛教的区别,所以并不觉得意外。
但是,我们在这里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佛教体系下是有约束的。
我想,佛祖在最初恐怕就已经想到了后世会围绕他的理论形成学术体系以及宗教体系。
所以在很早的时期,就做了各种限制,或者讲,预防措施。
这个措施就体现在戒律。
和尚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而且要你四大皆空,为什么?
其实很多得道高僧都曾经指出,这些戒律和佛法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尤其是禅宗里的顿悟派,也就是南派。
你想嘛,一个人都能顿悟了,他此前到底有没有经过多年的苦修,还重要么?
当然,苦修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对于广大的教众群体而言。
你想嘛,我前面说了,寺庙实际上是宗教机构,在漫长的历史中,宗教机构本身扮演着金融机构的角色,金融机构是很赚钱的。
那个华尔街的银行家怎么跟儿子说的?你把冰箱里的肉拿出来,再放回去,手里有什么?沾了一层油对吧?
所以你要防止这种事的发生,你就得做限制,各种戒律上的限制。
说到底,规定你没有私人财产,规定你四大皆空,无论你当和尚期间,有没有赚到钱,事实上,你个人都是没有私人财产的,有一天你还俗了,也是两手空空。
看懂了吧?跟这儿等着你呢。
而且限定你不得娶妻,不得有孩子,脱离与父母的关系,断绝红尘,其实都是从经济上防你,不让你有地方转移财产。
当然这些话,不会像我说得这么刻薄,这么小人。
正经的说法是很高大上的,那就是让你放下“我执”。
这个概念我也给读者解释过。
如果咱们把人分割成软件与硬件。硬件就是你的身体,软件又可以分为数据段与逻辑段。
数据段就是你的记忆,你的执念;逻辑段是你的思想。
那什么才是你呢?佛的说法是,软件里的逻辑段才是你,思想,才是你,那个才是真我,数据段,也就是记忆,执念,只是假我,至于硬件,不过一具臭皮囊。
让你放下我执,就是让你把硬件放下,把软件里的数据段也放下。
放下身体,放下记忆,放下执念,你就进入内观的状态了,观自在。
心无外物,心灵强大,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傲游九天之上,俯视苍穹,得大自在。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是的,不过那是对于修成的人而言。
对于没有慧根,没有灵性,没有悟性,怎么修也修不成的那帮人而言,也是有好处的。
什么好处?
放下硬件,你就不会执着于好吃好喝好享受,放下软件里的数据段,你就不会老惦念出家前的父母妻子。
那怎么样?就不会贪墨了嘛。
当然,就算你不想放下也没关系,戒律院等着你呢。
你看到了?三位一体。针对不同的人,都防好了,这是很精妙的体系。
防下属防得这么严,庙里要这么多钱做什么呢?
按照最初的设计,寺庙可以赚钱不可以自己花,是让你干嘛的?就是让你去扶危济困的。
我从不反对寺庙赚钱,哪怕上市都无妨。但是这个功能,一定要点亮,或者说,开启。
古人遇到难过的关,就会想到求庙里,买不起种子去庙里借钱买种子,度不过灾荒去庙里借粮过渡,从宗教体系设计之初,这就是寺庙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一切就包含在内了。
我们今天实际上就是遇到了困难,有很多小商贩,小个体,因为疫情的缘故,面临收支不平衡。
简单地说,贷款要还,进账为零,积蓄这个池子眼看着要干涸。
我个人从不反对寺庙赚钱,不过,现在就是你们该花钱的时候了。
还是那句话,佛祖教人放下我执,我想已经四大皆空的和尚们,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我执吧?反正钱也不是你的,反正你也花不了。
做人,要舍得。有舍,才有得。这不正是你们教香客的么?
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你买再多的地,也没有用,秦始皇的地也没见能留到今天,那些庙能屹立千年不倒,靠的不是买地,而是买人心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