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简介:
三层架构是将整个项目业务分成表示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结构。
UI(表现层): 主要是指与用户交互的界面。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和显示处理后用户需要的数据。
BLL:(业务逻辑层): UI层和DAL层之间的桥梁。实现业务逻辑。业务逻辑具体包含:验证、计算、业务规则等等。
DAL:(数据访问层): 与数据库打交道。主要实现对数据的增、删、改、查。将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交给业务层,同时将业务层处理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当然这些操作都是基于UI层的。用户的需求反映给界面(UI),UI反映给BLL,BLL反映给DAL,DAL进行数据的操作,操作后再一一返回,直到将用户所需数据反馈给用户)
每一层都各负其责,那么该如何将三层联系起来呢strong>
1、单项引用(见下图)
2、这时候实体层(Entity)来了。(注:当然,实体层的作用不止这些)
Entity(实体层):它不属于三层中的任何一层,但是它是必不可少的一层。
Entity在三层架构中的作用:
-
1、实现面向对象思想中的”封装”;
-
2、贯穿于三层,在三层之间传递数据;(注:确切的说实体层贯穿于三层之间,来连接三层)
-
3、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这样理解:每张数据表对应一个实体,即每个数据表中的字段对应实体中的属性(注:当然,事实上不是这样。为什么,可能我们需要的实体在数据表对应的实体中并不存在;2>,我们完全可以将所有数据表中的所有字段都放在一个实体里)
-
4、每一层(UI—>BLL—>DAL)之间的数据传递(单向)是靠变量或实体作为参数来传递的,这样就构造了三层之间的联系,完成了功能的实现。
但是对于大量的数据来说,用变量做参数有些复杂,因为参数量太多,容易搞混。比如:我要把员工信息传递到下层,信息包括:员工 、姓名、年龄、性别、工资....用变量做参数的话,那么我们的方法中的参数就会很多,极有可能在使用时,将参数匹配搞混。这时候,如果用实体做参数,就会很方便,不用考虑参数匹配的问题,用到实体中哪个属性拿来直接用就可以,很方便。这样做也提高了效率。
综上所述:三层及实体层之间的依赖关系:
三层架构的优缺点
优点
-
1,结构清晰、耦合度低
-
2,可维护性高,可扩展性高
-
3,利于开发任务同步进行, 容易适应需求变化
劣势
-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
3、增加了代码量,增加了工作量
总结
设计三层架构的目的是为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果一个项目仅仅用一个简单的WebApplication就可以完成,那么为之设计三层架构反倒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而且三层架构是很适合团队共同开发的设计方法,将分工明确起来,技术能力强的可以只完成相对复杂的任务,而新手也能通过完成相对简单的工作参与进项目的开发,不仅使得每个人都体验到了开发的乐趣,也大大提升了项目的开发效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