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告GPS静态测量汇总
实验四 GPS静态测量
实验目的
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采用GPS定位技术建立工程控制 的过程,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应达到如下要求:
1、熟练掌握GPS接收机的使用方法,外业观测的记录要求。选点、埋石的要求。
2、合理分配时段、掌握星历预 对时段的要求。PDOP值的大小对观测精度的影响,图形结构的设计及外业工作。外业观测时手机或对讲机的合理应用。
3、掌握GPS控制测量数据处理处理的流程,能独立完成基线解算及 平差
实验地点:
城市学院校区内,实验学时:4小时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实验内容介绍:对实验的任务和意义作好充分了解。
2、使用的仪器及物品:GPS接收机(含电池)、基座、脚架若干台,作业调度表,外业观测手簿,小钢尺,铅笔,安装有传输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计算机,数据传输线若干根,便携式存储器。
3、搜集资料
①广泛收集测区及其附近已有的控制测量成果和地形图资料
a.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成果表、点之记、展点图、路线图、计算说明和技术总结等。收集资料时要查明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施测等级和成果的精度评定。
b.收集的地形图资料包括测区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专业用图,主要查明地图的比例尺、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成图质量等。
c.如果收集到的控制资料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不一致,则应收集、整理这些不同系统间的换算关系。
(注:本实验采用地科系2013年5月建立的校园控制 资料)
②收集有关GPS测量定位的技术要求
通过参考测量规范,收集有关的测量技术要求。GPS测量规范包括:
a.《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b.《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GPS控制 的布设
1、GPS 图形设计原则
①GPS 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作业时的卫星状况,预期达到的精度,成果的可靠性以及工作效率,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②GPS 一般应通过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例如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或者附合路线形式,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 的可靠性。
③GPS 的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但应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一个以上通视方向。
④在可能条件下,新布设的GPS 应与附近已有的GPS点进行联测;新布设的GPS 点应尽量与地面原有控制 点相联接,联接处的重合点数不应少于三个,且分布均匀,以便可靠地确定GPS 与原有 之间的转换参数。
⑤GPS 点,应利用已有水准点联测高程。C级 每隔3~6点联测一个高程点,D和E级 视具体情况确定联测点数。A和B级 的高程联测分别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C至E级 可采用等外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
2、GPS 的密度设计
在GPS方案设计时,一般首先根据测量任务书提出的GPS 的密度和经济指标,再结合规范(工程测量规范)规定并现场踏勘具体确定各点间的连接方法,各点设站观测的次数、时间长短等布 观测方案。
各种不同的任务要求和服务对象,对GPS点的分布要求也不同。对于一般城市和工程测量布设点的密度主要满足测图加密和工程测量的需要,平均边长一般在几公里以内。
GPS 中相邻点间距离 (km)
级别
项目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相邻点平均距离94.5210.5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6≤8≤10≤10≤103、GPS控制 的选点
①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
②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应有利于安全作业;
③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
④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⑤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 的物体或产生多路径效应的环境;
⑥交通应便于作业;
⑦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及其标石和觇标。
(4)埋石
鉴于所选待定点是临时性使用,可埋设简易标志即可,如木桩、水泥钉。
选点埋石后应提交GPS点点之记和GPS 的选点 图。GPS点点之记可参照导线点点之记。
五、制定观测计划
根据实际作业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观测计划和调度命令。
GPS测量作业调度表
时段
编 观测
时间测站 /名测站 /名测站 /名测站 /名测站 /名机 机 机 机 机 01
六、静态外业观测
1、外业基本要求
a.各级测量作业基本技术要求:
相关资源:SRTApp:学生投票追踪器-其它代码类资源-CSDN文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