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不想承认,不过,我也是一个观点很容易受情绪影响的人。我认识的诚实的人,也会说他们的观点时而会被情绪影响。比如恐惧让我们承担过少的风险,愤怒反之。从众心理让我们购买最新的手机,惧怕损失又让我们趁着打折买永远不会玩的游戏、不会穿的衣服。这不可耻,这很自然,但为了做出最佳判断,应该避免情绪。
越来越多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的思考方式是非逻辑的。我们常以为我们用观察、假设、逻辑、推理等方法来产生一个观点,但大多数时候这个过程是反着来的,我们常先有一个观点,再尝试用逻辑和例子支持这个观点。
我最喜欢的Youtuber,Michael Stevens在他的纪录片《Mind Field》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准备很多张人像照片,请实验对象在随机两张照片中选择一个自己愿意和他/她做同事的,并根据选择分类放置,重复几次,最后将选出来的照片摆成一排,依次问实验对象选择他/她做同事的原因。好玩的是,趁实验对象不注意时,工作人员会将几张没有被选上的照片和被选上的照片调换位置,也就是说最后摆出来会有几张是实验对象一开始不愿意做同事的照片。
令人惊讶、惊恐的是,实验对象不但没有发现工作人员的伎俩,反而有条有理地说出了选择每一张照片的原因,包括那些实验对象根本没选的照片。当人认为一个观点是由他们自己产生时,就会想方设法为此观点辩护,人不愿承认自己是错的。反之,当人们被告知一个非自己产生的观点时,最先想到的是怎样反驳那个观点。这很自然,从基础原则一步步向上推导是一件令人疲劳的繁琐事。人们宁愿随机获取一个主张并全力支持它,然后做好争吵的架势,争吵太容易了,只要固执地坚持就可以。这就是造境每每得逞的原因。
反观《刺死辱母者》,文章先进行情绪化描写,塑造一段惨剧,将读者放进一个为不公正愤怒、为被欺凌者同情的正义情绪环境里,诱导读者产生“儿子杀人无罪,护母见义勇为”的观点。紧接着,文章用故事性叙事,将故事定格在法院判儿子故意杀人罪,这与读者的观点相左,于是自然诱发争议评论。再加上其他信源的缺失,大多数人都将持同样观点,而读者误以同质化的评论印证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激化情绪,产生波涛汹涌的极端舆论。若不是有人持或谬态度探事实究竟,愤怒的 络舆论也许真的会影响法院的判决。若法院判决都能左右,何况是其他机构做出的其他决定p>

怎样反造境不使用上述三点,我平时还用以下三种方法:
-
明说事实,不放暗枪。明确阐述谁做了什么、谁有什么观点、谁不赞同谁,不要说可能、预估、也许、或将,更不使用大家认为、群众觉得,若真的不可避免,则加上“我认为”。大段引用,加上出处和参考文献。
-
保持或谬,保持学习。随时做好被打脸的准备,随时拥有被打脸后立即道歉并修改的能力,这是科学。承认错误不是承认软弱,改变观点不是改变立场。
-
直白地包含多方观点。将更多的观点直白地写在文章明显的位置,会增加可信度,减少误导性。尽管有一些观点我不太赞同,但我仍然会写在我的文章中。
造境只是一种工具,本身没有善恶之分。相比依靠Be动词进行陈述和定义的西文,单字既能包含复杂含义的中文更容易造境。单单一个中文字内涵褒贬,光“杀死”这一个动作,就有至少“杀”、“弑”、“诛”三个字,褒贬各异。仅靠一个字就能表意,很容易做到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如比喻、举例、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等方面,都因中文字简而意丰,倍加生动,跃然纸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必须造境,像鲁迅、朱自清、白先勇这样擅长白描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能比其他故事容纳更多种理解,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美丽。西方文学受《老人与海》影响,许多故事的最后,并未给读者植入什么观点,而是留下一个似乎没有答案的问题,更加引人思考。
余不一一,此信仅是为向你 告我理解的造境。有关造境是否道德,造境在各个领域(比如教育学、统计学)中的影响,以及造境能否增加朋友、减少辩论等方面,我想听听你的见解。
祝安康!
帅正敬上。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Python入门技能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214348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