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QA导读:先快速上线、没时间改、再缓一缓吧、以后再解决、先用临时方案处理……埋下的坑越来越多,不知道哪天哪位同学会踩上一颗雷。特别赞同“人最大的恐惧就是未知,当技术债可说不可见的时候,才是最让人不想解决的时候。” |
-
技术债1992年被沃德·坎宁安提出来。在金融领域通过短期的借贷获得充足的资金加快发展,代价就是除了本金之外还要付出利息。软件领域也是一样,为了尽快上线,暂时不顾代码质量欠下技术债,在今后的开发持续的降低开发效率,就像还利息一样。
-
经济债务可能很容易衡量,包括具体需要归还多少本金和利息。而技术债更像不规范的高利贷,不仅不容易衡量,而且很容易陷入无限还债的深渊。
-
我们经常会把代码称之为宝贵的资产,因为技术债在代码层面的普遍存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代码就是债务。只要你是程序员,可以说你的一生都会被技术债所影响。
-
所以技术债本身是对项目或者代码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 技术债的恶性循环
-
“复制-粘贴式开发模式。” 技术债的认为感知是有延迟的,就像你在高速上超速开车,知道一周之后你收到罚单才知道自己要付出代价了。很多团队不顾后果的复制粘贴,直到体会到业务发展缓慢,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
“我们必须马上上线。” 技术界流传最广的三大借口,“我们的领域非常复杂,所以我们有很陡峭的学习曲线”,“我们的情况特殊,所以没办法写单元测试”。“我们时间紧急,必须尽快上线”。首先这些假设从来没被证明过,其次假设“我们时间紧迫,所以必须牺牲质量”成立,但是不代表着“牺牲质量就能赶时间”。最后,在一个必须马上上线的论调充斥的团队中,那些想要做更多重构和更优设计的人会有深深地负罪感,陷入不断创造技术债的怪圈。
-
“我们暂时赶一下进度,后面再重构。” 如果能够经过合理分析,为了短时间赶工做出一定的牺牲,后面在有计划的重构升级,技术债本身并不一定是全是坏事。但是很多时候这句话成了空头支票,结果就是变成了上一种恶性循环。
-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写代码。” 我们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用代码改变世界”。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如果能够不写代码就能解决问题,才是最好办法。我们喜欢崇拜代码量,但是无休止的复制黏贴带来的大量代码不但没有价值,反而带来更大的成本。
四、如何解决技术债
让技术债可衡量是解决技术债的第一步
根据观察者效应,将问题暴露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最大的恐惧就是未知,当技术债可说不可见的时候,才是最让人不想解决的时候。
-
jarchitect是一款根据一定的规则,评估代码技术债的工具。可以在平时开发中,不断的观察技术债的变化。
-
同时因为很多“复制-粘贴式”代码是跨代码库的,所以评估工具也只能参考,最好能够多仓库横向对比
解决技术债的方案
-
直接宣布破产(整个重写) 下线老的系统,用新的系统替代,很多团队都这么干过。尤其当你接手了一个很老的遗留系统,维护成本高,新特性需求积压严重,用新的系统替代可能是更好的办法
-
向后兼容的不断迁移 新做一个系统兼容老的功能,或者直接在老的系统中直接加入新的流程,在测试用例的保证下,将功能随着业务升级一点一点的迁移,慢慢放弃老的系统,删掉代码,最后完成整个升级,将技术债像手术一样切除掉。
最后,请不要再引入技术债
可以参考技术债产生的原因,所有的因素都是想法的偏差,只要调整正确的态度,技术债就是可以规避的。
五、我在阿里五年的技术债解决经历
-
回想我加入阿里的五年时间,第一个系统就是在做这个系统重写的迁移,老的系统已经严重导致业务发展迟缓,这时候用到的就是“破产清算”,系统重写的方式。
-
后面做另一个系统,随着产品的增多,应用不断增加,最后我们用一个应用承接了所有业务,将老的应用全部下线,做了整个向后兼容的迁移。
后记
[1]https://www.monkeyuser.com
[2]https://www.jarchitect.com
[3]https://daedtech.com/5-things-ive-learned-in-20-years-of-programming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