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程序员的「钱途」

今天在微博看到一篇文章,程序员转型书商 年交易额千万元,忍不住想写点儿什么。程序员的「钱途」在那里span>

从出版业说起

络作品排到靠前的,都不会太难看,一般人不爱看某部作品也是因为不喜欢这个类型,而此人也不会全不喜欢这些 络作品。究其原因,是因为 络作品都是让人先白看的,看的好了才出了头。而纸质作品就不一定了,排行榜靠前的,有好作品,也有垃圾。 许多大牛都是写了博客,后来出了书。这些书也都不次,可能有人让为不好,

程序员的被动

如果程序员做的东西要不挣不了钱,要不挣了钱反而让客户感觉不值,这样的话,程序员的价值就降低了。这样,建筑工人灌一天的水泥往往没白干,而程序员开发一周的工作往往白干,这是常事儿。 这使程序的技术定位很尴尬,在中国,说句实话,不是每个程序员都能天天用到内存管理,就连最基础的算法也都被高级语言封装好了,当然也有很多低层的程序员,所以大家不用跟我争这个,最主要的是,高级语言、业务需求、工期决定了有很多编码与操作系统、算法、内存等等越来越脱节,这样的话,很多程序员干了若干年,特定业务熟悉了很多,但编程最基础的知识反而渐渐忘去。这就出现了,让市面上很多程序员去做个基本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比如有向图,再比如好像是老赵说的排序),反而不会。这找谁说理去如建筑工人呢,人家说会刷涂料真还做的不错。 有些公司,销售、行政、甚至实施人员都比程序员有优势,他们眼中这群天天如高僧般坐在那儿的人,占公司大半人数,反而做的贡献不多,反而让他们辛苦开拓的客户群都在谩骂。 程序员,好被动。

不按套路出牌的中国人

中国到处都有不按套路出牌的现象:不用正版,不守时,造假,山寨,不排队,地沟油,不按合同办事,以次充好,没服务。这是种坏氛围,以至于每天每个人都习惯了这样规律,反而麻木了,不认为这是不对的,就如同我(我也不敢说你也是)每天白看人家的书白用人家的软件,而没有感觉自己有多少罪恶感。

中国程序员的出路

中国程序员也有做好的,虽然其最优秀的那些拿到国际上什么也不是,但毕竟能达到不被动,能用自己的努力使生活美好起来的还是很多的。总结一下,有如下几种: 1,教育型,主要是学知识,写书,讲课。 2,自由型,主要是为自己打工,做好的小团队软件,以积累用户而达到做有用的软件,挣有价值的钱。 3,业务人际型,一般都走向偏管理的路子,用高级语言,对数据库、 表、服务器和某个业务领域精通。 4,高级白领型,以进入国际大公司做核心项目为主,因为待遇好,属于打工仔里的高富帅。 5,创业型,当老板,或许这个已不是纯粹的程序员了,所以这个只能算半个。 以上几种路都可以走,但大多数程序员都还不在这5类之中,都是在某些公司不温不火的为生存努力着。

读技术书籍未必就真是无敌之出路

我常爱说,会中国常用的三千字写不了个好文章的话,学会中国八万汉字也未必就能写出来。同样,市面上的程序员如果去实现个初期的Facebook大多数还是能做到的,但你会这些知识还不能做出一个像Facebook一样有用的软件,那么你再精读了操作系统、设计模式、代码大全、算法导论……也还是照样做不出来。所以我很反感 上列的程序员必读书目,一列就是五十大本, 你花十年啃完这五十本,你还能写代码吗从环境入手,找到自己所缺少的知识与资源,突破再突破 个人感觉程序员首先应该定位目标,然后界定目标所涉及的环境圈,在环境圈的范围内捕捉问题,界定自己的知识与资源范围,有目标的展开学习与环境方面的突破,这样更适合程序员。 也就是说,你要是教育型的,你在你所涉及的知识范围里要细到知识点;但你是自由型的话,还没必要都细到点,否则你天天不是在开发了,而是在学习了。如果是业务人际型,可能你对操作系统、 络什么的不必要了解太细了,但业务得精纯。尽可能缩小范围,持之以恒是关键 其实不管是技术还是人际,所涉及的学问是无边的,如果都要学精再去做事,我想这样的话就没有做事的机会了。所以尽可能缩小知识领域的范围,比如上面我分5类人才,就是缩小了一层范围,但是这还是很粗的。假如你是教育型的,你想教会大家用设计模式,那尽可能先不要去学习WPF,先把设计模式搞到专家地步再说。此间道理,我想大家是可以理解的。

结束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4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14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