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人物》杂志的一篇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在朋友圈刷屏。
文章囊括了不断压缩送餐时间、超时惩罚机制、骑手违反交通规则、骑手屡次发生交通事故、骑手保障措施、算法与现实的冲突、用户评价体系等各方面。
在外卖系统的算法之下,外卖骑手已成为“高危职业”。
1
随着“宅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跑腿服务的依赖性需求不断增加,外部源源不断的资本涌入,加之“失业潮”下,大量的“劳工荒”,当然,还有入门门槛低,相对自由,最直接的激励则是外卖行业更高的平均薪酬……
这些使得外卖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前段时间,看到有新闻说,在恢复工作的两个月里,中国外卖骑手增加了58万。
“新增骑手中37.6%来自餐饮等生活服务业,27.2%来自制造业工人,13.8%来自小微创业者,剩余20%多来自于应届毕业生和其他行业。”
这些年,随着消费互联 行业的高速发展,外卖骑手送外卖的时间越来越紧迫。
3年前,3公里长的配送最长时限是1个小时;2年前,大概是45分钟。而去年,时间居然缩短到了38分钟……
毫无疑问,“精准的算法”,为骑手设置好了送外卖的用时。但现实往往比设想复杂,远超AI的预估能力。
任何一个意外,或者任何一方的操作,都能活生生扼住他们命运的喉咙,让他们喘不过气。
即使遇到了意外,他们第一时间关心的,永远是“餐有没有漏”,“能不能准时送达”……而不是关心自己有没有受伤。
冷冰冰的平台系统,最后造成的结果便是,外卖骑手成为了高危职业。
在信息发达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几乎是在被数据推着走,被算法驱动。
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人工智能越来越解放生产力,但大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却无法保障。
碎片化阅读,各种电子产品上瘾。熬夜玩游戏、刷电视剧和综艺,不停下拉刷新知乎微博朋友圈……
最开始你觉得这些很新鲜、很有趣,可以调剂一下无聊单调的生活。
慢慢地,你感觉以前很刺激的事情好像变得平淡无奇,也鲜有时间用于深度思考和学习。
于是你变本加厉,不分白天黑夜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夜色再美,你也不再欣赏;熬夜再危险,你还是铤而走险,红着眼眶熬着夜刷手机。
在当下,“高科技,低生活”的现象,已然非常普遍的存在。
就拿互联 行业来说吧。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IT行业的入行门槛越来越低,尤其是随着编程的框架化,工具化,很多职业岗位越来越细化。
对于程序员的分工也越来越细,例如,后端工程师,前端工程师,算法工程师……
各自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拧螺丝钉,只负责自己岗位上的工作即可,就像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
因此,近年来, 会上也流行起职场“工具人”的说法。
人到底是如何沦为工具的p>
所谓工具人,是指管理者发布命令,管理对象完全被动地接受命令,被当成工具使用,而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有感情。
匈牙利学者卢卡奇认为,劳动过程的不断合理化和机械化是造成人的特性逐步被消除的基础。
虽然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却也因此让劳动者深深陷入简单化的“直观”劳动方式。每个人都只是流水线上一颗无足轻重的螺丝钉,也是机械系统中毫无意义的一部分。
简单化的“直观”劳动方式,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身陷囹圄”。
外卖骑手的困境,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困境”p>
也许手里拿着的智能手机就是“操控者”的“帮凶”。也许我们不能做什么,除了保持警惕,警惕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衰减……
在《美丽新世界》里,每个人都被一套规则和算法设定了人生。
在那个世界里,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安然地接受着现状的制约和教育,所有的一切都被标准统一化。
家庭在的。
赫胥黎在写完《美丽新世界》后反思道:
一个 会,如果多数成员不能保持清醒,不在乎当下,不关心近在咫尺的未来,而把多数时间花在其他的地方——只关心无关紧要的运动和肥皂剧——那么这个 会很难抵御操控者的入侵。
这似乎是一场算法与人性之间的较量。
也许,保有人性,才是人类与工具,AI的分野。
最后
“外卖骑手”风波引发热议后,饿了么率先发布了一个“多等5分钟”的新功能,主动多给5分钟的buffer。

随后,美团也作出了回应:
“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没有借口。系统的问题,终究需要系统背后的人来解决,我们责无旁贷”、“感谢每一个好评,也感谢每一个差评,因为这背后都是在乎”。
能够作出改变,总算是件好事。至于实际效果如何,当然,还得静观其变。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Python入门技能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具包Scikit-learn214667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