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竿测影(土圭之法)与中道文化渊源

引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倡导“中庸”,道家主张“守中”,两者内涵虽不同,但“中道”思想却是一致的,可见儒道两家“中”的思想本源也应一致。几千年来,做人行事居中守正、不偏不倚的“中道”思想早已内化为稳定的 会意识。那么,“中道”思想的本源和什么有关呢?其实是源于人类对影子的认识,借助影子人类可以判定时间、方位、节气。而判定时间、方位、节气最简单、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立竿测影。所谓立竿测影,是将一根竿竖直立于阳光下,通过观测竿影的长度变化来推测具体的时节和时点。目前通行的观点认为土圭之法即立竿测影法。

“中”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早在上古时期,“中道”思想就已经诞生或固化了。

《尚书·大禹谟》记载尧禅位给舜时告诫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十六个字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历代名士大家注解虽有差异,但修身行事精纯专一,秉承中正之道是为共识。此后,“中道”思想也成为历代帝王治国理政的最高理想。

乾隆御笔

既然中道思想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那么什么是“中”?“中”的思想究竟源于何处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1、“中”字本义和立竿测量有关

先简单看下甲骨文中的“中”字演变:

“中”字字形演变

由图可见,无论“中”字字形如何变化,中间“|”的形状几乎未有变化, “|”应是“中”字的核心。汉字多象形, “|”显然是一根旗杆或木杆、竹竿。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对此分析认为“中”上面为旌,下面为旌之投影,这种说法应该接近实际。另外,杆竖立的位置也很特别,即竖立在方形或圆形的中间位置,具有明显的“立中”意味。中间位置的得出需要测量,所以“中”字应与测量有关。

早期 “中”字甲骨文的竿上下各有数量相等的飘带随风飘扬,忽左忽右,应该是反映了占卜当日的风向,此正和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立中”卜辞相吻合。如:“贞,来甲辰立中”、“……子,立中允亡风(没有风)”、“壬申卜贞我立中”、“其立中亡风八月”、“其立中亡风,亡风易日”等。卜辞“立中”、“亡风”说在某个区域(广场或祭台等)的中间位置竖旗但没有风,从中至少能看出有测量风向的意味。

在古代,人们的确认为风向能反映吉凶。《黄帝内经·九宫八风》云: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 这里的“太一”就是北极星,意思是太一移立于中宫,把它作为定向的中心,然后根据北斗星旋转的指向,以确定八风产生的方位,风来向与斗柄指向区域相同的则正常,不同的则异常。

“中”字与立竿测量紧密关联,并且有卜的意味,深层意义是通过竿了解天象、感知天地,立竿测影也产生了历法,因此也不难理解在后世历法是王权的象征。

2、立竿测影由来已久

古人立竿能测风向,那定能据其测影。 寒来暑往,人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以想象先民在认知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定会发现一天中竿影的长短随日出、日中、日落周期变化,一年中杆影的长短随春、夏、秋、冬循环变化,且这一现象与草木荣枯、果实采摘紧密关联。也能认识到通过立竿测影法判定时间、节气比依靠物候法(以候鸟回归、草木枯荣为参考)靠谱的多。

(1)黄帝迎日推策。“黄帝迎日推筴(策)”可能是立竿测影的最早运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 引文中的几个关键词很能说明问题。

“迎日推策”,《史记集解》中注为:“晋灼曰:‘策,数也,迎数之也。’瓒曰:‘日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史记正义》解释为:“日月未至而迎之,过而送之”。“得朔旦冬至”,“朔旦”,旧历每月初一,专指正月初一。“冬至”,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日,旧历以冬至日作为一年的起点和终点。“得天之纪,终而复始”,显然是说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四季交替、终而复始的自然运行规律。黄帝能提前准确预测日月出现的时间、能确定冬至日,充分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日月运行的规律。

(2)陶寺古观象台。如果说仅靠黄帝迎日推筴证明当时人类已经掌握杆影测节气方法可信度不高的话,那么考古发现的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陶寺古观象台遗址则完全能证明杆影法的久远。考古人员在陶寺遗址发掘出了从北向南排列成圆弧形的13座夯土柱,后经过考证复原,得出当时古人站在中间圆形处可通过土柱夹缝观测日出方位,进而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其中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

古观象台复原图

冬至日光线

我们由衷赞叹古人的智慧,也应该由衷相信古人在建立观象台之前就已经掌握立竿测影定节气的方法了。

3、立杆测影(土圭之法)定四正四维

四正四维,即为八方。四正,即东西南北;四维,即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早在新石期时代,我国建筑中就体现了方位概念。如: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建筑格局为门向南开;甘肃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墓葬中人头朝为向西北;辽东地区大量石棚主口方向为当地冬至日出、日落方向,等等。这些遗址向南、向西北、向冬至日太阳方向等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定位的方法,且定位方法与太阳有关。

最早的定位方法叫“土圭之法”, “土圭之法”即立竿测影法,其由“表”和“圭”两部分组成。“表”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竿,“圭”是正南北方向放置的尺,且两部分相交垂直。古代称表影为“景”、“晷”,可根据表影定方向和二分二至。方法如下:

圭表

(1)立竖直杆。立竿的方法在《周礼·考工记》中有记载:“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具体做法是:先整地,使地平整的方法是“水地以县”,“县”即“悬”,即在地基四个角采用以水位高度找平法保持地基的平整。再在平整的地上中间位置立竿,使竿竖直的方法是“置槷以县”,“槷”即测影的竿,即在竿的顶端引悬八根等长的绳,分置于竿的四面八方,当八根绳全部依附于竿体时可知竿处于竖直状态。这种立竖直竿的方法正是体现了后世的“中正”思想。

(2)测定四正四维。《周髀算经》记载:“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具体做法是在平地上先立一根竖直的竿,记录下日出时竿影顶端的投影点,记为A;再以竿为圆心,以日出时竿影长度为半径画圆;当日落时竿影顶端与圆的交点记为B,连接AB,得到的线段指向即为正东西方向,AB的中垂线指向就是正南北方向。现在特种兵在野外生存时仍使用立竿测影法分辨方位。另外,我国习惯中称东西为经,南北为纬,称权威性的著作为“经”,如《诗经》、《易经》,称围绕经书开展的著作为“纬”,如《诗纬》、《易纬》。原因也是方位东西先定,南北再定,所以经重纬轻。

测定东南西北“四正”方位,则“四维”就很容易确定了。《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至春秋分,日出东中,入西中;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至则正南。”就是说冬至时太阳从东南方向出来,到西南方向落下;春秋分时太阳从东方正中位置出来,到西方正中位置落下……。《广雅》:“维,隅也”。因此四维即四角,即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四正四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面八方”。四面八方确定以后,竿所处的位置即人所在的位置自然就是“中”的位置。

4、立竿测影定四时八节

四时即二分二至,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尚书?尧典》中有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日中”、“日永、”、“宵中” 、“日短”等说法,分别是说白天不长不短的时候是春分;白天最长的时候是夏至;晚上不长不短的时候是秋分;白天最短的时候是冬至。另外《周礼?春官》里也有“土圭致四时日月”的记载。古人在长期的观测中根据一年中中午时刻竿影的长度变化,先得出了二至日,即当正午竿影最长时是冬至,当正午竿影最短时是夏至。再由对半分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两个半年,得到的春分、秋分。对半分的方法是根据一年中正午竿影等长且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的那两天,这两天就是春分、秋分日。

圭表法测影得节气

二分二至日确定后,再由对半分冬至到春分、春分到夏至、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分别得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四时八节”。

二十四节气土图

5、立竿测影定“地中”

在古代,建国或建国城,必用土圭之法测定方向,用以确定城墙和宫庙方位,并将此看着是受天命、立国家的头等大事。《周礼》说“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都明确都城选址或营建首要的是测方定方位。

文献记载“地中”是由土圭之法测得。《周礼·大宗伯》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指通过立一根八尺高度的竿测得夏至日某地的竿影长度是一尺五寸,就把此地称作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地中”,这里是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汇处,是“和合”处,也是“中国”所在的区域。

《周髀》言:“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周髀长八尺。”早期的竿高定为八尺的原因是人类最早认识的是自己的影子,那么选取与人身高近似的竿作为测量工具就在情理之中。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举足为跬、掬手成升等成语反映的就是这种测量方法。这从《史记·夏本纪》记载的大禹“身为度,称以出”(大禹以身长作为长度标准,以体重作为重量标准)可以印证。但是现在看来,在同纬度地区竖立八尺竿,只要测量的时刻一致,那么得到的影长必定相等,如果我们以此质疑古人的不严谨,就有点武断,后面再另行撰文谈“地中”与“中国”产生之间的关系。

从竖立与人身高等长的八尺竿,测竿影得“地中”,得“中国”,从“地中”代表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汇,我们可以感知立竿测影解析出的正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平地上立起的一根简单的竿,衍生出了十分不简单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正、和、合等“中道思想”,正是源于此处!

部分图文来自 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