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lay 络与物理 络的关系-屈寸 王长强(Overlay 络)

Overlay 络与物理 络的关系

文/屈寸 王长强

 

上期文章介绍道,在以往IT建设中,硬件服务器上运行的是虚拟层的计算,物理 络为了与虚拟服务器对接,需要 络自己进行调整,以便和新的计算层对接(如图1所示)。Overlay是在传统 络上虚拟出一个虚拟 络来,传统 络不需要在做任何适配,这样物理层 络只对应物理层的计算(物理机、虚拟化层管理 ),虚拟的 络只对应虚拟计算(虚拟机的业务IP),如图2所示。

图2 物理 络通过承接虚拟 络来适配虚拟计算

Overlay的技术路线,其实是从架构上对数据中心的建设模式进行了颠覆,对物理设备的要求降至最低,业务完全定义在层叠 络上。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将来数据中心使用Overlay 络不需要硬件支持而只需要软件定义就足够了呢无疑是否定的。

以下讨论Overlay 络与物理 络的依存关系。由于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技术是当前最为主流的Overlay标准,以下VXLAN技术为代表进行具体描述。

 

1.       文的封装与解封装

VXLAN的核心在于承载于物理 络上的隧道技术,这就意味着要对 文进行封装和解封装,因此需要硬件来加速处理。

在VXLAN 络中,用于建立VXLAN隧道的端点设备称为VTEP(VXLAN Tunneling End Point,VXLAN隧道终结点),封装和解封装在VTEP节点上进行。

在云数据中心,部分业务是不适合进行虚拟化的(如小机服务器,高性能数据库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会直接与物理交换机互联,而他们又必须与对应租户/业务的VXLAN 络互通,此时就必须要求与其互联的硬件交换机也能支持VXLAN协议,以接入VXLAN 络。

图4 多个VTEP通过物理 络组播传递MAC表信息

如图4所示,多个VTEP需要在整 中传递VTEP下MAC地址信息,逻辑传递路线如绿色虚线所示。由于需要进行逻辑上的Full-Mesh连接,连接逻辑线路会达到N平方量级,因此实际组 中,VXLAN利用了物理 络的组播组,在建立好的组播组中加入VXLAN中所有VTEP成员,传递VTEP变更信息。在多用户多业务情况下,组播组要求与VXLAN数量息息相关。由于VXLAN 络规模的不断拓展(最大可达到16M个VXLAN 络),所需要的组播条目数会不断增加,这实际上对于物理 络承载组播处理能力和规格提出了要求。

由于标准VXLAN架构下使用组播协议,对物理 络组播数规格要求较大,因此H3C VXLAN解决方案基于SDN架构,通过引入全 的SDN Controller来实现VXLAN的管理和维护,使得VTEP之间的信息可以通过Controller来进行反射(如图5所示)。这样,VTEP的MAC地址表映射关系不再通过组播向全 其他VTEP传达,而是统一上 给控制器,由控制器统一下发给需要接受此消息的其他VTEP,由具体的VTEP执行转发机制。

图 6 VXLAN 络通过三层 关与传统 络互连

VXLAN二层 关。用于终结VXLAN 络,将VXLAN 文转换成对应的传统二层 络送到传统以太 络,适用于VXLAN 络内服务器与远端终端或远端服务器的二层互联。如在不同 络中做虚拟机迁移时,当业务需要传统 络中服务器与VXLAN 络中服务器在同一个二层中,此时需要使用VXLAN二层 关打通VXLAN 络和二层 络。如图7所示,VXLAN 10 络中的服务器要和IP 络中VLAN100的业务二层互通,此时就需要通过VXLAN的二层 关进行互联。VXLAN10的 文进入IP 络的流量,剥掉VXLAN的 文头,根据VXLAN的标签查询对应的VLAN 络(此处对应的是VLAN100),并据此在二层 文中加入VLAN的802.1Q 文送入IP 络;相反VLAN100的业务流量进入VXLAN也需要根据VLAN获知对应的VXLAN 络编 ,根据目的MAC获知远端VTEP的IP地址,基于以上信息进行VXLAN封装后送入对应的VXLAN 络。

Overlay 络与物理 络的关系-屈寸 王长强(Overlay  络)

图7 VXLAN 络通过二层 关与传统二层 络互通

可见,无论是二层还是三层 关,均涉及到查表转发、VXLAN 文的解封装和封装操作。从转发效率和执行性能来看,都只能在物理 络设备上实现,并且传统设备无法支持,必须通过新的硬件形式来实现。

 

结束语

Overlay由于其简单、一致的解决问题方法,加上重新定义的 络可以进行软件定义,已经成为数据中心 络最炙手可热的技术方案。然而,它并不是一张完全由软件定义的 络,Overlay 络解决方案必定是一种软硬结合的方案,无论是从接入层VTEP混合组 的组 要求、组播或SDN控制层协议的支持,还是VXLAN 络与传统 络的互通来看,都需要硬件积极的配合和参与,必须构建在坚实和先进的物理 络架构基础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2月28日
下一篇 2015年2月2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