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方法》强化自测题集>>****
《软件方法》各章合集>>
8.1.8.3 伪创新为什么受欢迎
比起严谨的建模方法,伪创新更受欢迎,因为它迎合了“广大开发人员”呆在舒适区的需要。
如本书所言,软件开发的一个迭代周期中的四个工作流:
A-业务建模——定位需要改进的目标组织(人群或机构)以及该组织接下来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B-需求——描述为了改进组织的问题,所引入的信息系统必须具有的整体表现。
C-分析——提炼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所引入的信息系统需要封装的核心域机制。
D-设计——考虑质量需求和设计约束,将核心域机制映射到选定非核心域上实现。
很多开发人员只有D的知识,当岗位发生变化,需要他做A、B、C的工作时,按道理应该去认真学习A、B、C的技能才对。
但是,很多人并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地把其他人拉到自己的舒适区。
例如,在和涉众讨论需求时,频频蹦出一些“技术潮词”,目的就是以自己的“所长”来碾压涉众,从而掩盖自己业务建模和需求技能的不足。
例如,在讨论核心域的类模型时,动不动就谈到如何实现或者质疑“会不会有性能问题”,从而掩盖自己抽象能力的不足。
于是,投其所好的伪创新就登场了。
最开始的伪创新极力贬低A、B、C的重要性。例如,想那么多有啥用,最后不是还得写代码就是Linus Torvalds的“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这就是之前的“敏捷”论调,高喊“砸烂一切枷锁”来吸引热血程序员。
但是,事实是残酷的。“发明家”及其追随者慢慢发现砸烂一切是不行的,追随者的信念开始动摇。
轮到下一代伪创新登场。
下一代伪创新不再贬低A、B、C,而是从D来臆想A、B、C,得到的A、B、C“方法学”非常“简单易学”。
不过,伪创新往往不会直接宣传自己“简单易学”,而是会说自己很高深。宣传中往往带有“艺术”、“禅”、“道”等字眼,有意无意地朝宗教、艺术、玄学方向引导——比起枯燥的数学理论和逻辑推理,这些东西可是太好下嘴了。
开发人员上手一学,发现其实不难!就像上面举的两个刷工作量的例子一样,投资少,见效快,产量大,而且仪式感十足。
最妙的是,不用走出舒适区辛苦学习,就得到了“方法学”,这可太符合只掌握D的开发人员的胃口了!开发人员有捡到了便宜的感觉,心中豪气顿生——不愧是我!别整三岁的,有能耐你整四岁的!
8.1.8.4 伪创新特点
造词
为了防止有人怀疑“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伪创新往往会造一个新名字,让人有“取得突破”的感觉,以进一步坚定追随者的信心。
造词手段可以是换词。例如,把“术语表(Glossary)”换成“通用语言(Ubiquitous Language)”。
造词手段可以是拼词。例如,在“愿景(Vision)”前面加上“领域(Domain)”,得到“领域愿景”(Domain Vision)。
如果人们得知一个东西曾经存在过,那么当这个东西再次被拿出来宣传时,人们会对宣传持有较多的理性,“这东西如果真的这么厉害,那之前怎么……”,宣传的人也会收敛,不至于那么夸张。
如果换一个名字,就会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人们可能就会给一个机会,毕竟是“新”的,没准人家真的有这么牛呢。
例如,说青霉素可以治愈肝癌,大众肯定不信,要是真的可以治愈肝癌那么多年不早就验证了嘛;如果把青霉素改个名字叫“K9527-α”,说可以治愈肝癌,可能就会有患者给它一个机会,买了试一试。
一个机会就够了!大不了这个词不好使了再换个词呗,造词工厂的流水线可是全年开工的!
并不是说青霉素没有价值,杀灭细菌总是可以的。就算是淀粉做的假药,还可以起到充饥的作用呢。
危害在于,被误导的肝癌患者可能会将宝贵的金钱和时间资源优先用在了“K9527-α”上,耽误了获得更好治疗方案的机会。
割裂历史
伪创新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掉自己出现之前的某段历史,来证明自己的“进步”。
例如,“敏捷”的一些宣传中,一开始会描述“瀑布”如何如何糟糕,然后说“敏捷”如何如何比“瀑布”好,如图8-27:
图8-28 摘自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oftware Systems(Royce W. W. , 1970)
这样的宣传,抹杀了造词“敏捷”之前的软件开发过程所取得的进展,给不了解情况的开发人员留下“这是敏捷发明的,所以嘴上喊着敏捷的人最懂”的印象。
“领域驱动设计”的宣传也有这种误导,如图8-29。
图8-30 封闭圈子引用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你手上的带有“敏捷”、“领域驱动设计”名字的书,关注一下它的参考文献。
例如,Eric Evans《领域驱动设计》的参考文献共25篇,图8-31是前17篇。
图8-32 学习体会和创新的区别
发表学习体会,包括错误的学习体会,当然没问题,这是个人自由,只要不把学习体会包装成“创新”就好。
***********
初中数学里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SSS、SAS……,到了高中以后学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解三角形的知识……就不会再回去用初中的方法解题了**。**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会高中的知识,比如说张三。
张三可能会这样解释:
“我这个人能力比较弱,只能掌握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
这样的说法没有问题。
张三还可能会这样解释:
“这个题目比较简单,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做足够了,而且这样更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理解。”
这样的说法也可以。不过,竞争对手不是傻子,市场中哪里有什么”简单题目”!能带来利润的题目都很复杂**。**
但是,张三如果这样说: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比高中三角函数的知识更深刻。”
这就是自欺欺人了。
更要警惕的是,有一个李四,也许和张三一样没有掌握高中方法,也许掌握了高中方法但是为了忽悠张三们,偷偷把”全等三角形”改名为”叠合三角形”,然后和张三宣传:
“我发明了”叠合三角形”新方法,比高中的三角函数有用,三角函数过时了。”
这就是可恶了。
***********
微信:umlchina2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