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已读”功能
正如 友评论:
“已读对于优势方来说是个想要去掉的功能,而对于劣势方来说是唯一的指望。”
微博已读功能突然下线,原本快乐的双向互动再次变成了没有回应的自说自话,却也给了对 交已经疲惫的群体喘息的机会。
但放在微信,“已读”却可能将增进 交的工具,变成“ 交事故”的车祸现场。
当你好不容易熬过死亡星期五迎来周末,你的上司却在微信里临时安排任务。
原本想肆无忌惮地“装死”,一旦手滑点开了对话框,在明确显示的“已读”下,便成了“明目张胆向领导挑衅”。
逃避没了借口, 交情绪也不会被理解。
相同时间段,你在与别人的对话框里的显示是“已读”,很可能被受你冷落的人打小 告。
“你昨晚怎么回他不回我/p>
已读不回 = 感情无法修复。
更有口难言的是,其实无论“已读不回”,还是“未读”,只要显示,都容易让人伤心。
前者是冷漠暴力,后者是满不在乎。
② 点赞记录公开
“我在现实生活中是高冷的冰山之花,微博点赞的都是沙雕段子。”
“我在微信里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霸,微博点赞全是爱豆的激情小同人文。”
点赞的公开,暴露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喜好、观点。
“小丫头片子还两幅面孔”。
如果出现在微信,最大的尴尬莫过于我们最经常联系的,很可能并不是我们最想联系的。
被工作缠身的你每天都要与上司微信交流几百条,当他出现在“你经常联系的人”,不光是你,所有的人都会发现:原来你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追求你的人对你死缠烂打,当他出现在“经常联系的人”,可能连你的父母都要问一句“你和 Ta 是不是在谈恋爱/p>
你悄悄在微信联系默默暗恋的人,本是一段美好的懵懂故事,但当“最近联系的人”变成公开的,一场自我满足的暗恋却变成了极易被发现、调侃的“苦恋”。
我们自己的生活,在这些功能面前,彻底沦为一场公开表演。
一边努力从对方的朋友圈、头像里寻找蛛丝马迹,一边精心设计着自己发朋友圈的频率、内容、哪些人可见。
发了旅游、美食、打卡自拍希望有人点赞,看到别人的,又常常选择性失明。
刷一次朋友圈,脑补出好几场大戏。
与其步步紧逼,不如,给彼此留一点“装死”的空间。
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的 Thuy-vy T. Nguyen 曾进行过一个独处对人情绪影响的实验。
开始之前两组完成一份当下情绪体验问卷,之后实验对象被分为两组。
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实验组的被试可以随心所欲走动或放松,只需要保持清醒,但无法使用任何电子设备,无法进行任何 交活动;
对照组的被试则与研究助手进行 交活动。
之后,所有被试者再次填写情绪问卷。
别被软件彻底绑架了
日本街头有这样一个标牌:
不立即回消息就会失去的友情,称不上是真正的友情。
也许是真的。也许,只是种自我安慰。
即便 交软件占据了现代人生活的很大部分,但如果真成了一种判断标准,怕是大部分人都无法避免心生失望。
这是把对人性与特定沟通习惯的失望,转嫁到了某个特定的人身上。
交软件里的交流无法完全代表一段感情的分量;而在真正的亲密关系里,没有任何一款 交软件,能够代替面对面的沟通。
你讲了一个笑话,你若是在我面前,我一定笑得拍自己大腿,或者拍拍你的背,说你真逗;
可若是再微信上,无论多么好笑,我都只能回复“哈哈哈”。
线上的沟通中,存在“透明度错觉”,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无阻的。
“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
在无法真实感受对方情绪的 交工具中,信息会有损耗,让人不自主地猜忌。更何况,“已读”二字,能表达的信息十分有限。
或许只是碰巧,或许只是个人习惯不同,“已读不回”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在关系中的态度,
不小心点开一段对话,机器认定的“已读”,真不一定意味着你走进了对方的世界;点赞记录,也不应该决定对一个人的全部看法。
上适当“装死”,回到现实,心中那真切的存在感才最珍贵。

简介: 易公开课(ID:open163)传播属于全人类的知识,一个实现自我提升的平台
相关资源:浏览器主页被恶意软件修改难以改回,修改浏览器主页的终极方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