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非夕科技,Flexiv)成立,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自适应机器人”的概念。2019年,经过3年的积淀和打磨,全球首款自适应式机器人产品应运而生,次年即实现国内批量化生产。2022年上半年,短短几年时间,非夕科技已完成B+轮亿元融资,估值达到独角兽级别。
在智能制造时代,非夕科技选择了一条怎样的硬核发展之路,为什么自适应式机器人能做到行业通用,未来的自适应式机器人将会朝哪些方向发展。我们采访了非夕科技业务合伙人、创新与研究业务总监王竞凡,深入了解非夕科技自适应机器人的发展之路。
独辟蹊径:自适应机器人的诞生
2016年,在非夕科技成立之时,自适应机器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空白,为什么会选择“自适应”机器人,相比传统的机械化机器人,自适应机器人有何特点科技创新与研究业务总监王竞凡举了一些形象的例子。
例如在餐饮店,一个传统的机械式机器人要将饭菜送到客人饭桌上,需要人工先将饭先放到机器人的手上,等到机器人运送到固定地点时,还要人来把餐饭拿下。这说明,现有的机器人还离不开人工。而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中,可能还需要人为改变环境来配合机器人的一系列操作。
另外,大量工业化企业,面对机械繁琐的工作,例如精密部件的插拔组装、复杂曲面的打磨、抛光等工作,使用人工,不仅无法保证其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还会耗费企业管理成本。
同时在实际落地的机器人自动化项目上,在固定轨迹、预设任务及结构化环境方面还存在共性的约束。可以说,现有的机器人技术框架制约了机器人的柔性通用程度和应用范围。
那么,自适应机器人有什么特点呢是高级力控方面的柔性特质,即机器人能够根据手感般的力感知,来进行条件反射式的实时调整和灵活操作;其次是人工智能产品具备的智能性,即能够根据条件反射进行大脑、小脑的不同分工,实现层级式AI;最后是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柔性通用,在技术层面实现专注任务,弱化轨迹概念的全新软件架构,实现小脑级的操作协调。
通俗地说,自适应式机器人的特点就是像人类一样进行“手眼配合”操作,完成对操作对象的自适应、复杂环境的自适应和任务的自适应,达到容忍位置误差、抵抗外部环境干扰、智能迁移的效果。
硬核出击:面向全行业的穹知系统
2019年,非夕第一代自适应机器人产品Rizon拂晓亮相世界。机器人力控领域技术的核心奠基人、世界机器人研究基金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任 Oussama Khatib曾评价非夕自适应机器人:将引领世界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目前,非夕机器人经过3次技术迭代,到Rizon10系列,已经实现更高负载、更强大的力控表现以及满足更复杂应用场景的效果。
自适应机器人具备灵敏的末端力感知能力、精准的末端力控精度、复杂多维的复合力控制、稳定抗干扰、以及实现全身多点力控的能力。而之所以强调通用,究其原因,在于非夕科技具有一个强大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大脑——AI穹知系统NOEMA。
穹知系统是非夕机器人AI团队研发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即云-边-端协同一体,面向全行业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大脑系统,能够基于机器人视觉、力觉、触觉等多信息感知进行AI算法研究和应用产品开发。其核心技术特性有:全感知能力、内置知识引擎、先进的编程框架和AI算法,从而完成对复杂姿态的学习、点云语义分割、单样本学习、SOTA-level通用物体抓取、力感知融合和完整的人体建模分析等操作。
简单来说,就是非夕科技利用自己多模式的机器人软件平台,满足不同工程开发需求,同时能够面向集成商和终端客户,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二次开发解决方案、单站解决方案、整线型解决方案和创新型解决方案。因此,自适应机器人凭借其强大的通用性,能够满足多行业的自动化需求。同时根据其独有的核心能力,不断灵活应对各种全新的自动化场景。
硕果累累:向好前景中砥砺前行
了解完通用智能机器人背后的底层技术逻辑,那么“自适应机器人”具体可以应用在哪些场景中呢科技创新与研究业务总监王竞凡的回答让人惊艳,原来自适应机器人有这么多可实现的应用场景。
非夕立足广泛的工业场景自动化应用,在多个领域进行探索。例如在智慧农业方面,可以进行果蔬采摘、食品生产加工;智慧医疗,研发按摩理疗机器人和实现流程自动化(例如无针注射疫苗机器人);智慧物流,进行复杂的包装和挑选分拣;餐饮方面可以进行饮品制作和食材加工;汽车行业,给新能源汽车充电、精密零部件的复杂装配、以及车门侧面焊接飞溅打磨等一系列自动化操作。
王竞凡用具体的落地案例来解释自适应机器人独有的价值点。比如在3C电子模组组装层面上,自适应机器人可以通过节省掉精确定位的机构,使整个线体更加柔性精简,实现大幅度降低非标占比的目标。还有在汽车电子行业产品总装方面,相比原本的非标自动化线,自适应机器人在保证生产的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产线自动化率从80% 到100% 的提升,并且做到工艺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可回溯,这在整个标准设备占比和性价比上,都有很大的优势。
目前,非夕科技已形成包括美国、新加坡、中国在内的国际化布局,其产品已服务于多家全球500强企业。非夕科技团队也吸纳了来自全球知名大学,并具备多元化的产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其全球团队成员已达400余人,一半以上研发人员来自全球顶尖科研机构,且具备一流的产业背景。
未来,非夕科技希望以非夕通用智能大脑、自适应执行终端和自组织移动平台构成的智能本体,搭建一个能适应不同任务的智能机器人应用平台,以此改变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各领域现有的自动化难题,提高全 会自动化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这也符合非夕的愿景,即致力于用以人为本的科技,让工作更具创造力,让生活更有幸福感。相信非夕科技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能够实现让通用智能机器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在更多领域开创新价值。
整数智能好奇心专栏
出于非夕科技对庞大数据库的构建需求,以及考虑到整数智能在智能标注领域的权威性,非夕科技选择和整数智能开展合作。创新与研究业务总监王竞凡表示:“我们一直在和整数智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整数智能在综合服务、交付、性价比等多方面都呈现出很高的水准。”
除了便利的数据标注平台,整数智能还自研AI辅助工具以提高数据生产效率,包括光流跟踪算法、OCR预标注系统、ASR辅助音频采集等,能节省大量的人力标注时间与复核成本。
另外,整数智能标注平台可以通过多终端无缝连接,全场景满足用户需求,可对质量进行灵活抽查、动态分阶段验收,帮助AI企业随时把控数据标注质量及进度,保证信息的同步性,让数据真正可靠可控。不仅如此,为提高数据集的交付质量,整数智能对数据生产全过程实现了全方位的质量把控。在人员管理方面,涉及到数据生命周期的各级人员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中,确保经手数据的每一方都能严控质量。
正因为持续的技术能力和行业积淀,让整数智能成为了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的产业数据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AI行业的数据标准和白皮书工作,得到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信通院的邀请参编SC42《可信赖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与《人工智能研发运营一体化(Model/MLOps)能力成熟度模型》标准体系。参与制定包括过程管理、模型管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系统与工具等5个能力标准,致力于帮助企业提高AI研发运营管理能力,提升AI模型治理能力,为AI大规模应用提供有效路径。参与制定的TC260《AI数据采集及标注安全规范》,聚焦AI数据采集及标注过程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提炼、梳理相关安全技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