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 1. 概述
- 2. 使用实例
1. 概述
使用背景:
- 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 一个对象状态改变给其他对象通知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到易用和低耦合,保证高度的协作。
- 一个对象(目标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所有的依赖对象(观察者对象)都将得到通知,进行广播通知。
定义:
观察者模式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个主题对象。这个主题对象在状态发生变化时,会通知所有观察者对象,使它们能够自动更新自己。
**类型:**行为型
结构:
适用场景:
- 一个抽象模型有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依赖于另一个方面。将这些方面封装在独立的对象中使它们可以各自独立地改变和复用。
- 一个对象的改变将导致其他一个或多个对象也发生改变,而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对象将发生改变,可以降低对象之间的耦合度。
- 一个对象必须通知其他对象,而并不知道这些对象是谁。
- 需要在系统中创建一个触发链,A对象的行为将影响B对象,B对象的行为将影响C对象……,可以使用观察者模式创建一种链式触发机制。
- 当一个对象状态的改变需要改变其他对象, 或实际对象是事先未知的或动态变化的时, 可使用观察者模式。
当你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类时通常会遇到一个问题。 比如, 你创建了自定义按钮类并允许客户端在按钮中注入自定义代码, 这样当用户按下按钮时就会触发这些代码。
观察者模式允许任何实现了订阅者接口的对象订阅发布者对象的事件通知。 你可在按钮中添加订阅机制, 允许客户端通过自定义订阅类注入自定义代码。
- 当应用中的一些对象必须观察其他对象时, 可使用该模式。 但仅能在有限时间内或特定情况下使用。
订阅列表是动态的, 因此订阅者可随时加入或离开该列表。
- 一个抽象模型有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依赖于另一个方面。将这些方面封装在独立的对象中使它们可以各自独立地改变和复用。
- 一个对象的改变将导致其他一个或多个对象也发生改变,而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对象将发生改变,可以降低对象之间的耦合度。
- 一个对象必须通知其他对象,而并不知道这些对象是谁。
- 需要在系统中创建一个触发链,A对象的行为将影响B对象,B对象的行为将影响C对象……,可以使用观察者模式创建一种链式触发机制。
实现方式:
-
仔细检查你的业务逻辑, 试着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 独立于其他代码的核心功能将作为发布者; 其他代码则将转化为一组订阅类。
-
声明订阅者接口。 该接口至少应声明一个 方法。
-
声明发布者接口并定义一些接口来在列表中添加和删除订阅对象。 记住发布者必须仅通过订阅者接口与它们进行交互。
-
确定存放实际订阅列表的位置并实现订阅方法。 通常所有类型的发布者代码看上去都一样, 因此将列表放置在直接扩展自发布者接口的抽象类中是显而易见的。 具体发布者会扩展该类从而继承所有的订阅行为。
但是, 如果你需要在现有的类层次结构中应用该模式, 则可以考虑使用组合的方式: 将订阅逻辑放入一个独立的对象, 然后让所有实际订阅者使用该对象。
-
创建具体发布者类。 每次发布者发生了重要事件时都必须通知所有的订阅者。
-
在具体订阅者类中实现通知更新的方法。 绝大部分订阅者需要一些与事件相关的上下文数据。 这些数据可作为通知方法的参数来传递。
但还有另一种选择。 订阅者接收到通知后直接从通知中获取所有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发布者必须通过更新方法将自身传递出去。 另一种不太灵活的方式是通过构造函数将发布者与订阅者永久性地连接起来。
-
客户端必须生成所需的全部订阅者, 并在相应的发布者处完成注册工作。
优点:
- 1、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抽象耦合的。
- 2、建立一套触发机制。
- 开闭原则。 你无需修改发布者代码就能引入新的订阅者类 (如果是发布者接口则可轻松引入发布者类)。
- 你可以在运行时建立对象之间的联系。
- 观察者模式可以实现表示层和数据逻辑层的分离,并定义了稳定的消息更新传递机制,抽象了更新接口,使得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示层作为具体观察者角色。
- 观察者模式在观察目标和观察者之间建立一个抽象的耦合。
- 观察者模式支持广播通信。
- 观察者模式符合“开闭原则”的要求。
缺点:
- 1、如果一个被观察者对象有很多的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者的话,将所有的观察者都通知到会花费很多时间。
- 2、如果在观察者和观察目标之间有循环依赖的话,观察目标会触发它们之间进行循环调用,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 3、观察者模式没有相应的机制让观察者知道所观察的目标对象是怎么发生变化的,而仅仅只是知道观察目标发生了变化。
- 如果一个观察目标对象有很多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者的话,将所有的观察者都通知到会花费很多时间。
- 如果在观察者和观察目标之间有循环依赖的话,观察目标会触发它们之间进行循环调用,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 观察者模式没有相应的机制让观察者知道所观察的目标对象是怎么发生变化的,而仅仅只是知道观察目标发生了变化。
与其他设计模式的联系:
-
责任链模式、 命令模式、 中介者模式和观察者模式用于处理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不同连接方式:
- 责任链按照顺序将请求动态传递给一系列的潜在接收者, 直至其中一名接收者对请求进行处理。
- 命令在发送者和请求者之间建立单向连接。
- 中介者清除了发送者和请求者之间的直接连接, 强制它们通过一个中介对象进行间接沟通。
- 观察者允许接收者动态地订阅或取消接收请求。
-
中介者和观察者之间的区别往往很难记住。 在大部分情况下, 你可以使用其中一种模式, 而有时可以同时使用。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做到这一点。
中介者的主要目标是消除一系列系统组件之间的相互依赖。 这些组件将依赖于同一个中介者对象。 观察者的目标是在对象之间建立动态的单向连接, 使得部分对象可作为其他对象的附属发挥作用。
有一种流行的中介者模式实现方式依赖于观察者。 中介者对象担当发布者的角色, 其他组件则作为订阅者, 可以订阅中介者的事件或取消订阅。 当中介者以这种方式实现时, 它可能看上去与观察者非常相似。
当你感到疑惑时, 记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实现中介者。 例如, 你可永久性地将所有组件链接到同一个中介者对象。 这种实现方式和观察者并不相同, 但这仍是一种中介者模式。
假设有一个程序, 其所有的组件都变成了发布者,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建立动态连接。 这样程序中就没有中心化的中介者对象, 而只有一些分布式的观察者。
识别方法: 该模式可以通过将对象存储在列表中的订阅方法, 和对于面向该列表中对象的更新方法的调用来识别。
2. 使用实例
-
1、拍卖的时候,拍卖师观察最高标价,然后通知给其他竞价者竞价。
-
2、西游记里面悟空请求菩萨降服红孩儿,菩萨洒了一地水招来一个老乌龟,这个乌龟就是观察者,他观察菩萨洒水这个动作。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Java技能树首页概览92569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