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为什么要持续学习(升级版)

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持续学习bsp;

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持续学习人有一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大概是说总有新的知识产生,需要持续学习。回到大龄程序员焦虑这个话题,学习仍然是破解的不二法门。

再聊一点big的视角。这2年流行一个词,叫VUCA。大概是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Robert McDonald)借用一个军事术语来描述这一新的商业世界格局:“这是一个 VUCA 的世界。”VUCA 指的是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

VUCA 的状态是这个世界组成的常态。比如美军比较easy的干掉了萨达姆政权,结果美军在后面缺吃尽了苦头,美国的军队伤亡每天都在增加,恐怖分子,游击部队隐藏在街头巷尾,随时可以发起进攻。在这种情况下美军部队指挥官不得不重新反思和调整他们的指挥系统。美军的指挥官把他们的反思和“学习”总结到《赋能》这本书中,其中“有改进结构,打造灵活强大的团队”,突破深井信息共享等方法。打造灵活强大的团队就体现了小前台和大中台的思想。

刻意锻炼Deliberate practice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640_fmt=jpeg

当谈到学习的时候,我脑袋里浮现了很多场景。

1、某个工程师用了2天时间,最后是因为一个配置的问题(此处会心一笑的人大有人在)–我跟这位同学说,你总结一下,他回答总结不了,因为这个问题最后是中间件团队去改的。—-有时候学习机会就这样浪费了。

2、第2个故事,关于罚款的故事。开会迟到咋办,罚款!不按时交周 咋办,罚款!简单粗暴!–我们都是成年人,不能有更优雅的方式麽学大师大卫张虽然不是罚款制度的公开倡导者,但是他也默默的支持了这一制度,因为它有效。这里面讲了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人类不期望被约束,同时自律是非常难的一个事情。为了维持罚款制度,我每周要观察大家发送周 的时间,我累不,非常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啥要去监督p>

3、关于周 的故事,为什么要写周 先不展开了。反正以前一直要写。某一天我们说不写了,肯定就没人写;我们说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基本也没有人写。因为写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是为主管写,那么不写也罢。我曾说过,与其记流水账,不如不写。提倡写写思考,比如本周处理了一个线上问题,难道没有任何想法,深度缺陷分析p>

4、人家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可我们往往却视而不见。曾经把我们团队的一些线上故障和洛一他们合作张贴出来,期望走过路过的兄弟们能在某日回首之际能看看,可惜半年过去了,找一研发同学问之,你知道xx组遇到了某个故障问题吗知道;某某同学的周 不是提了这个事情吗看了,没注意;那么知道走廊上汇总了我们半年的所有线上故障吗知道,没看。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从哪里学习,风景到处都是,却缺乏技术的敏锐度和观察力!–“慢慢走,欣赏啊!” 这是朱光潜先生从美学角度的一个看法,异曲同工!

传统学习观

我们先看看古代人是如何谈论学习的,或者可以窥见学习的原则、方法和路径。

满招损,谦受益。(《大禹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什么意思呢p>

这2则是说谦虚的,虚怀若谷。知道就知道,一旦被捧为专家、大牛能不能说自己[unknow],是衡量能否走得更远的一把尺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荀子

这2则在说好学、好问的问题。问问题不丢人,关键在于如何问。

 反模式1:你对时局有何看法p>

反模式2:因为编程语言争得面红耳赤!恨不能杀人!最近有国外新闻说代码规范涉及到杀人事件,不可不慎。

反模式3:你们家缓存用的什么,用啥机房好,凡是能度娘的都在问。

 徐昊说提个好问题,给个好答案。

我喜欢的提问模式是:对于xxx场景,我采用xxx方案,但是有xxx问题,我尝试xxx解决之,结果xxx;我考虑xxx,不知道其他人有何看法或者解法–一句话能把背景说清楚,结果直接问题xxx问题,有何解法,为了挖掘背景用了20分钟。和时间咋能做朋友呢p>

 人类习惯按自己的经验提供答案,而提问者的场景和自己可能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在提供答案的时候不宜过于武断,所谓拿着一把锤子就看到处都是钉子!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朱子读书法》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训学斋规》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三字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这几则说的是学思结合,并要循序渐进,无终南捷径。从何处学的 络媒体、自媒体、群、浩瀚书海、无数技术大会、公司内 …..躺在哪里的叫信息( information),只有内化为自己的才是知识(knowledge)。涓涓细流,饮多少全凭心意。

我个人看周 的习惯是没有干货的略过,然后把这些信息和我们的规划、计划的关系在脑子里过一遍,或者在本子上画一画。

看周 的痛苦是某周是显微镜的细胞级问题,某周是放大镜级的问题,上周的问题无法从下周来提炼。当然我们推崇少些事务性周 ,多做思考。一线TL要扎到现场,更少依赖事务性内容的汇 。

我特别留意兄弟团队犯了什么错,因为这个是千金难买的知识。还曾组织过对应的学习,也曾去代码版本管理软件比较前后2个版本的代码,最后发现是缺陷分析 告没有写到点子上,最致命的问题不是 告中那个。

这里特别多谈一句深度缺陷分析 告,太多的 告为了交差,检查问题的思路应调整为下一次这样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一定规避。太多的 告的action是加强代码review。

12-13年从转账业务线到核心平台,老板跟我讲他们要向兄弟团队学习,敬畏资金。听多了也略烦:)但是我往心里去了,我在想新团队的生命线就是资金安全和稳定性。对于这部分知识我自己首先要进行掌握,我通过公司内部的2个分享平台,搜索关键字,读了几十份故障分析 告(现在基于安全性的要求,已经不能了解其他团队的了),并对其中好些分析进行解剖比如时序图,包括上面说的代码考古,后来我在团队做了关于并发设计的分享、资损防护的分享。

TL们和架构师也是用对应的敬畏之心做事,每一行代码做code review坚持下来不容易,因为他们本身有大量的业务需求讨论,出具架构方案方面的工作。

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这部分说的是术业专攻,谦虚谨慎。文人相轻,也有技术同类相轻的。

有人讲如果我的老板换成谁xx,我不服;

我只说一个道理,公司选择一个人做你的老板是肯定有考虑的,你有没有欣赏到呢不是自己想的那么NB呢是,怀才不遇!大卫张讲说,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

从后端到前端、从c++到java、从应用系统到机器学习,从大数据到云计算,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欣赏,开放、包容,很多地方都可以学!

学贵专,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不以泛滥为贤。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有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这里讲的突出专业,一专多能,肯定是学不完的。有一个叫牛新庄的专家专攻db2做到同时接多个银行的咨询,俨然是苏秦挂六国帅印,他的一个考量就是oracle已经这么多人了,我是不是搞点冷门呢!

对于应用系统研发知识要全面,也要有出众之处傍身。比如分析建模能力、高并发处理、数据库设计方面等等。始于平均,终于平淡,不可不慎!

总结一下,我的学习观:

一:胸怀宽广、谦虚向学

二:从信息的汪洋挑选知识

三:保持敏锐度,寻根究底、举一反三

四:学思结合、提炼归纳

五: 包容欣赏、术业专攻

六:一专多能、宁精勿杂

ps: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永远在路上,心怀敬畏,共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8月18日
下一篇 2018年8月1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