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实验数据
- DEM数据:等高线数据或DEM数据,本人利用的是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的30米DEM数据。对于等高线数据,也可以参照李远祥专家在ArcGIS水文分析实战教程(3)DEM数据准备中所述方法进行DEM数据预处理。
- 实验设备:操作软件为 ArcGIS 10.8.1
1.2 操作步骤简要概括
- 按研究区边界裁剪DEM
- 流向初提取
- 寻找汇
- 计算Z值限制
- 精确填洼
- 流向分析
- 流量统计
- 利用条件函数进行流量划分
- 河流分级
- 河流链接
- 栅格河 矢量化
- 绘制倾泻点
- 栅格流域提取
- 栅格流域转矢量面要素
2 具体操作步骤
2.1 按研究区边界裁剪DEM
2.2 流向初提取
输入裁剪后的DEM数据,输出流向数据,并且命名为 FlowDir_0
2.3 寻找汇
输入流向数据 FlowDir_0,输出汇栅格,并命名为 Sink_FlowDir0
(2) 使用【分区统计】在每个汇的分水岭中创建最小高程的栅格
输入汇流区域栅格 Watersh_Sink0、区域字段为VALUE、裁剪后的DEM数据、统计类型为MINIMUM,输出每个汇分水岭的最小高程栅格,并命名为sink_min
(4) 使用【栅格计算器】计算Z值
输入 “sink_max” – “sink_min”,输出Z值,并命名为 Z
2.5 精确填洼
使用【填洼】工具,输入原始裁剪后的DEM,Z值取为上一步骤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8),并进行加1(即为9);
输出填洼后的DEM,并命名为 dem_fill
如果填洼成功,则此处的流向计算结果应该是一组关于2的0到10次幂的离散值,即:
2.8 利用条件函数进行流量划分
流量划分的目的是确定地标径流能汇聚成河流的最小蓄积栅格,以R表示;其中R值的确定公式为:
R = W / ( X × Y ),其中
W,为划分的集水区的汇水面积;
X、Y为DEM的最小单元格尺寸,如我这里用的说是30米分辨率的DEM,则X、Y都为30操作为:
使用【条件函数】工具,输入流量数据 FlowAcc,表达式为VALUE>=R,条件为true时选择流量数据 FlowAcc,输出筛选栅格,并命名Con_1000
在本例中,取划分的集水区的汇水面积为0.9㎞2,(即900000m2),则取R=1000
2.10 河流链接
输入流量划分后的结果 Con_1000,以及流量栅格数据 FlowDir_2,输出河流链接结果 StreamL_1000
(2) 打开矢量化结果StreamT_Con_1000.shp的图层属性,选择符 系统——数量——分级色彩,其中字段值选项选择‘grid_code’,色带可自行选择,其他项为默认值
(4) 生成河流的数字化方向
从目录中再次选择矢量化结果加入操作图层中,并对该线要素进行符 设置:2.12 绘制倾泻点
使用【要素折点转点】工具来捕捉其线段的终点,即倾泻点的位置;
该工具位于【数据管理】–【要素】–【要素折点转点】;输入要素为矢量河 数据StreamT_Con_1000,点类型为END,数据输出记作FeatureVert_1000.shp
2.14 栅格流域转矢量面要素
使用【栅格转面】工具,(【转换工具】→【由栅格转出】→【栅格转面】),将流域栅格转矢量面要素。
输入流域栅格数据 watersh_1000、字段值选择VALUE,输出流域矢量面数据,记作RasterT_1000.shp最终结果为:
(2) R值选取为500时:
(4) 不进行流量划分,即河 分级、河流链接使用原始流量统计结果时:
![]()
由以上结果可知,是否进行流量划分,以及R值选取的大小都影响着最终结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