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92年朋友,4年做了3款校园app,都黄了

520那天,「竹马校园创新实验室」解散了。也许你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近百所大学建立了本校的竹马实验室,推出了「竹马」和「Hi同桌」两款校园产品。我和竹马团队的很多人都是朋友,团队的核心成员多数来自是中青 的内部孵化青梅团队,后来离开体制内独立创业。

我的朋友驰总是竹马创始团队成员之一(兼任勇气电台首席设计师及审稿官),也是我的老战友了。在本科的时候他是广播台台长,我是副台长,我们并肩折腾了很多前人没做过的事儿。毕业后,他去了新闻人都羡慕的体制内媒体工作,又做出了有勇气的出走创业的决定。然而现在校园类的产品太多,大多活的并不好。所以,竹马虽然有很棒的运营和很有趣的模式,但是并没有摆脱校园app变现的魔咒,在尝试了最后一个创意“同桌”后,正式宣布落幕。

这两天竹马的小伙伴纷纷发文告别用户了,作为一个见证了他们成长的旁观者,我感到惋惜,但是可能没有团队成员身在其中的伤感,尤其最近解散的项目确实有点多。虽然我的职业经历也不丰富,但是觉得从任何一家互联 公司的离开都从来不是一件坏事儿——互联 是一个大潮(坑),没准下一秒,你就又会进入下一个项目的hard模式,还来不及悲伤,就投入到另一个浪潮(坑)里去了。反正,折腾是一个人的天性,创业这件事是会上瘾的。咱也别矫情了,擦擦眼泪就开始下一段奇妙旅程吧。

而在出发之前,反思尤为重要。下面这篇文章节选了驰总对做过的3个产品的独立思考和复盘。

文/张驰

从2012年离开大学,20岁的我掉进了互联 产品的坑,想来做产品这行已经马上4年了,做了三款产品,刚好都是校园类产品,目标用户都是在校大学生。四年下来,且不说结果,先来聊一聊其中的经历与感悟。

青梅

2012年6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进了中国青年 下的新媒体发展中心做产品,刚好有个从零开始的app项目——「青梅」,我也是从零开始学做产品。

青梅做的是校园本地内容的B2C。因为背靠着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其下有丰富的校园媒体资源,我们看到了那时的校园媒体受 会媒体的影响也开始“寻求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B端的需求是强烈的。依靠已有的渠道和资源开通青梅的学校都有一家以上的媒体迅速入驻,保证了基础的内容供给,并邀请学校中的达人、 团入驻共同生产内容。对于C端,产品的定位是“校园生活速递”,希望用户可以在此消费覆盖校园本地各类生活学习场景的资讯。

在基础的版本发布后,发现两个突出的问题:学生B端的内容生成的质量和持续性是得不到保证的;对于C端用户来讲,以校园媒体为主力生产的内容,并没有足够的必需性和黏性。团队不想青梅只是为校园媒体打造的一个新媒体工具,为了拓展产品的边界,用了两招:

一个是除了消息速递的场景外,增加了“速取”的场景,用户只有自己在特定的场景特定的时间才需要的服务。如活动日历、失物招领、接入教务系统等。

二就是塞个 区进去,以提高用户活跃度。做了一个基于校园本地的“校友圈”,让学生们集体吐槽、秀、晒。并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一些情绪化、挑逗性的元素,如变点赞为“跪了”引导用户起哄。

现在想起来,当时也许有两条路可以继续走:

一是变小资讯为大内容,提升生产内容和消费内容的体验,并打通学校之间的院墙,发掘大学生中的优质内容生产者,将优质内容栏目跨校推送。

二是把速递场景从应用内做到Push层,走if…then…的模式,让用户订阅“又有人来学校演讲了”、“马哲老师又出新语录了”、“宿舍安空调进度”的消息,有消息是马上通过Push提醒订阅者,真正做到校园生活速递。

竹马

2014年6月,团队从 出来开始创业,还是沿着大学校园的方向,名字上也有个延续,叫竹马。团队一边在各个高校建立自己的落地渠道竹马校园创新实验室,一边进行产品形态的探索。沿着校园 交的大方向上探索,最后选定了校园里个体的存在感作为切入点。

竹马做的是大学生身份,通过17字小黄条(标签)和MeToo(复制)让构建用户的身份名片,希望能够通过每个用户生动有趣的个人表达,构建出一个以表达为主交流为辅校园本地 区。

在内容生产上把门槛降到极低,用户可以自己发布17个字以内的小黄条,可以直接Metoo别人的小黄条。但是恰恰是因为极简17字的产品特性,对发布者有质量的小黄条,其话题性低、信息量不足,对于非熟人的内容消费者来说价值低。

以上对信息分发机制的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先后尝试过几个版本搭出的 区场景,都不甚有效:

  • 时间排序的信息流,并加入榜单和推荐。

  • 通过小黄条聚人,让拥有相同小黄条的用户相互交流。

  • 加入了主题卡片的概念引导用户从不同维度表达自己,通过主题引导聚人。

  • 在互动权限上做文章,改评论为私聊。

  • 区的几次尝试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数据显示有30%的新用户在第一次使用竹马的时长超过15分钟,但是七日后的存留低的可怜,用户更多的还是将其作为记录表达自己的工具。于是决定回归工具化。

  • 突出校园名片的工具属性,引导用户在校园线上和线下的真实场景中分享展示个人名片。希望点满自传播的技能,降低用户获取成本。

  • 陆续上线了新年愿望清单、每日心情日记等工具型场景,希望通过它们提升用户的活跃和留存。

  • 竹马的失败,在于产品的定位,天花板太高。当人成为了 区内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对用户质量的要求就是极高的。同时院墙设立会进一步稀释优质用户,本地化的优势很难发挥。

    同桌

    2016年年初,竹马app本身几经改版依旧不温不火,团队决定另起炉灶,开始了「同桌」项目。

    最初的产品设想很简单,如今的大学生每天宅在宿舍里,平时的 交圈子就是宿舍班级那些人,缺少接触到学校里不同的同学的机会,那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产品,让用户可以匹配一个本校同学“做同桌”线下见面呢?

    以最小可行化产品的方式推进产品,最早同桌的产品形态是“金数据+QQ”,学生们通过金数据 名填写和选择自己的个人资料、对同桌的要求、想和同桌一起完成的线下任务,我们在后台人工根据用户的要求和特性进行匹配,然后把两个人拉到一个QQ讨论组了,相互介绍认识,并约定线下见面的时间地点及任务。

    通过在两个学校的MVP验证,我们提取出其产品特性,决定先开发一个Web版本。

    Web版本迅速上线后,我们为整个约见业务流程定制了结构化事件统计,定义了约见率(匹配成功后选择见面时间并向对方送邀请)、约成率(对方同意见面邀请)、见面率(确认见面并评价)为核心的数据界面。观察期周环比及不同类型学校的异同。

    两周的时间Web版同桌从两个学校扩展到十个学校,从用户量和数据效果来及看,同桌概念对用户的吸引力和核心的约见业务流程都的到了验证。作为产品经理,我的心里还是有担忧:两个阴云是绕不过去的,一是愿意约见的用户在多次见面后热情的下降;二是愿意约见的用户,在大学里还是少数。

    必须通过产品化的方式回答留存率和覆盖率的问题,App分别在原有匹配约见的业务只是上进行了以下两个方向尝试:

    一个是游戏化,让能够接受了约见用户更加入戏,往一个校园本地的平行实景游戏游戏去转变。通过等级经验给用户更直接的激励反馈,在不同的定向匹配场景下设立目标和规则,让手机本身成为游戏的道具,甚至设计这样脑洞大开的背景故事让用户带入更宏大的意义:

    通过游戏化让核心用户更积极,匹配算法的优化促进“更有见面意愿的高级别用户”配对,用 团、学院等定向匹配疏导用户的“好奇心”。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反馈到数据上是留存率的稳定,7日留存超过25%,14日留存接近20%,每日的匹配对数稳定。但是一个很明显的数据就是,第二日留存偏低,40%左右。这就抛出了一个很清晰的问题,没有约见动机或者已经热情下降的用户该如何继续使用同桌?如果继续把重心放在鼓励约见的场景中恐怕很难提示产品的留存率。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探索了另一个方向,跳出约见本身,找到和匹配约见相一致的用户更基础层级的需求和问题。

    凭借我们对大学生用户的理解,定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大学生由于由于接触不到学校其他圈子的人造成的 交参照系的缺失,从而产生的无聊和焦虑”。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互联 产品化的方式,去改变现在中国校园行政化造成了院系间隔阂和 团本身的缺位。

    为此我们设计了圈子的版本,希望通过圈子的方式把校园本身的信息结构还原出来,学院、 团和你每天生活的宿舍楼,校园原本就有的圈子,都在我们这里。用户能够快速在找到学校里自己的圈子,同时围观其他的圈子,还可以自由的创建主题圈子,聚集有相似特征的本校同学。同时去通过产品设计加速信息的在校园里传播,提高消息的响应效率。

    通过同桌切入校园关系,其核心假设是校园关系对大学生到底重不重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划出了“同桌”是个靠用户好奇心荷尔蒙驱动的运营活动,还是一个有能“立得住”的硬需求的互联 产品的分界线。

    写到这,突然有一种失恋的感觉。圈子版本匆匆的上线,我们一边在群里讨论“圈子内的约见还得加上,这个特色场景还得再突出一下”,一边心里也明白创业项目已经走到了终点,怕是没有机会做了。

    创业,不只是做产品那么简单。把产品打磨好这样的手工作坊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国内的互联 环境,做产品需要更开放的视野和心态,才能让产品力驱动整个体系的运行。产品经理这个工作,变得越来越有挑战,也越来越有意思了。

    对话

    勇气:你觉得现在哪个校园app可以接替人人?

    驰总:没有。仔细想了想什么叫接替人人,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现象级的用户增长+高存留。校园类产品越来越多,玩法越来越有趣,但都没有能够达到这种标准的。

    勇气:这么多校园app不温不火,你觉得根本原因是什么?

    驰总:大学校园不是一个细分市场,所以很难切出单独的校园场景,做“校园里的xxx”。

    勇气:你觉得做的最好的 交产品是哪个?为什么?

    驰总:都不太满意。竹马17字小黄条表达自我的形式本来是有机会的,因为所有 交 络上的行为,都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快来看我,xxxxx”,所有的行为目标都是在回答“其实我是xxxxx”。

    勇气:如何解决校园用户四年一洗牌的问题?有产品真正沉淀了校园用户吗?

    驰总:所谓校园类产品,其实都是从两个维度去划分的。一是时间上,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经历的一个特殊人生阶段“大学四年”;一个是空间上,大学校园这样一个本地 区。一个真正成功沉淀校园用户的产品,应该是基于本校,而且能够做到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融合的,缺一不可。他们的用户包括正在该所大学生活,和在该所大学就读过的所有人。因此,在用户角色设计时应该采取包容性更强的账户结构设计,不应该局限于学生。在场景设计上,思考其他用户角色和学生可能发生的关系。

    勇气:撇开校园不说,你觉得最认同的产品是哪个?为什么?

    驰总:最近看了很多内容类的产品,有点感触。在当今微信把持了内容生产者的话语权之后,仅仅靠资源优势、细分场景或体验优化收罗生产者,妄图靠切一小块蛋糕活下来是不容易。这样还是在做媒体,而不是做产品。必须得在内容的分发或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上做突破才有希望。

    另一个产品则是「读读日 」,相当于在产品层,实现了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有可能打破推荐算法所带来的Filter Bubble。恰恰由于微信的资源整合和产品上更大的企图所带来的克制,给了内容型产品这样的机会。

    勇气:你觉得一个产品经理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驰总:开放。而今对产品经理的要求,与产品设计师或两年前的产品经理不同了。不再是理解好用户需求,做好产品设计那么简单了。重要的做到开放,能够充分的吸收来自用户、团队、行业的信息,然后运用产品专业技能进行整合,提出问题,才能找到在整个体系里,产品力能够驱动的点。现在已经不是仅仅靠产品的创新和满足就能成功的时代了,必须让产品力服务于体系让其加速运转。

    勇气:毕竟要帮你卖一下,说说你心目中的下个东家和想做的事情吧~

    驰总:之前一直在做从0到1的尝试,希望下份工作可以在不担心流量的情况下,有更多从1到N的探索。

    =编后语=

    竹马结束了,我并不认为这对张驰来说是件坏事。毕竟,大多数92年的童鞋可能刚刚从学校毕业,或者是在一个大公司做着一个螺丝钉的细分的一块事,而驰总已经从头到走过做产品的流程,并已独立做出3个产品,已经领先于同龄人几光年的距离。至于坑,每个人在每家公司都会遇到。在校园圈子里,我知道的校园app有几百个。然而,真正做好做精却很难。只能说,不是每个人都有做出爆款的运气,但是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对竹马小伙伴感兴趣的童鞋,欢迎留言索取简历。

    点击阅读原文,在驰总的知乎专栏阅读这篇完整版复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4月22日
    下一篇 2016年4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