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第五章 面向对象方法-RUP————(2020.6.19学习笔记)

目录

第一节 RUP的特点
第二节 核心工作流

第一节 RUP的特点

以用况驱动的、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迭代、增量式开发。

  1. 用况驱动
    (1) 用况是能够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结果的系统中的一种功能
    (2) 用况获取的是功能需求
    在系统的生存周期中,以用况作为基础,驱动系统有关人员对所要建立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交流,驱动系统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活动,包括制定计划、分配任务、监控执行和进行测试等,并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各个阶段中都可以回溯到用户的实际需求。
  2. 以体系结构为中心
    系统体系结构:是对系统语义的概括描述,对所有项目有关人员都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节 核心工作流

RUP中有9个核心工作流,分为6个核心过程工作流(Core Process Workflows)和3个核心支持工作流(Core Supporting Workflows)。尽管6个核心过程工作流可能使人想起传统瀑布模型中的几个阶段,但应注意迭代过程中的阶段是完全不同的,这些工作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一次又一次被访问。9个核心工作流在项目中轮流被使用,在每一次迭代中以不同的重点和强度重复。
(1)商业建模
商业建模(Business Modeling)工作流描述了如何为新的目标组织开发一个构想,并基于这个构想在商业用况模型和商业对象模型中定义组织的过程,角色和责任。
(2)需求
需求(Requirement)工作流的目标是描述系统应该做什么,并使开发人员和用户就这一描述达成共识。为了达到该目标,要对需要的功能和约束进行提取、组织、文档化;最重要的是理解系统所解决问题的定义和范围。
(3)分析和设计
分析和设计(Analysis & Design)工作流将需求转化成未来系统的设计,为系统开发一个健壮的结构并调整设计使其与实现环境相匹配,优化其性能。分析设计的结果是一个设计模型和一个可选的分析模型。设计模型是源代码的抽象,由设计类和一些描述组成。设计类被组织成具有良好接口的设计包(Package)和设计子系统(Subsystem),而描述则体现了类的对象如何协同工作实现用况的功能。设计活动以体系结构设计为中心,体系结构由若干结构视图来表达,结构视图是整个设计的抽象和简化,该视图中省略了一些细节,使重要的特点体现得更加清晰。体系结构不仅仅是良好设计模型的承载媒介,而且在系统的开发中能提高被创建模型的质量。
(4)实现
实现(Implementation)工作流的目的包括以层次化的子系统形式定义代码的组织结构;以组件的形式(源文件、二进制文件、可执行文件)实现类和对象;将开发出的组件作为单元进行测试以及集成由单个开发者(或小组)所产生的结果,使其成为可执行的系统。
(5)测试
测试(Test)工作流要验证对象间的交互作用,验证软件中所有组件的正确集成,检验所有的需求已被正确的实现,识别并确认缺陷在软件部署之前被提出并处理。RUP提出了迭代的方法,意味着在整个项目中进行测试,从而尽可能早地发现缺陷,从根本上降低了修改缺陷的成本。测试类似于三维模型,分别从可靠性、功能性和系统性能来进行。
(6)部署
部署(Deployment)工作流的目的是成功的生成版本并将软件分发给最终用户。部署工作流描述了那些与确保软件产品对最终用户具有可用性相关的活动,包括:软件打包、生成软件本身以外的产品、安装软件、为用户提供帮助。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包括计划和进行beta测试版、移植现有的软件和数据以及正式验收。
(7)配置和变更管理
配置和变更管理工作流描绘了如何在多个成员组成的项目中控制大量的产物。配置和变更管理工作流提供了准则来管理演化系统中的多个变体,跟踪软件创建过程中的版本。工作流描述了如何管理并行开发、分布式开发、如何自动化创建工程。同时也阐述了对产品修改原因、时间、人员保持审计记录。
(8)项目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平衡各种可能产生冲突的目标,管理风险,克服各种约束并成功交付使用户满意的产品。其目标包括:为项目的管理提供框架,为计划、人员配备、执行和监控项目提供实用的准则,为管理风险提供框架等。
(9)环境
环境(Environment)工作流的目的是向软件开发组织提供软件开发环境,包括过程和工具。环境工作流集中于配置项目过程中所需要的活动,同样也支持开发项目规范的活动,提供了逐步的指导手册并介绍了如何在组织中实现过程。

  1. 需求获取
    RUP运用用况(Use Case)技术来获取需求。
    (1) 列出候选的需求:特征列表
    (2) 理解系统语境:领域模型或业务模型
    (3) 捕获功能需求:用况模型
    (4) 捕获非功能需求:补充需求或针对一些特定的用况
    特征:是一个新的项(Item)及其简要描述。
    领域模型:类图
    (1) 业务对象
    (2) 实在对象
    (3) 事件
    业务对象模型:交互图、活动图
    (1) 工作人员
    (2) 业务实体
    (3) 工作单元
    创建系统用况模型的活动和任务:
    (1) 发现并描述参与者
    (2) 发现并描述用况
    (3) 确定用况的优先级
    (4) 精化用况
    (5) 构造用户界面原型
    (6) 用况模型的结构化
  2. 设计层
    定义满足需求规约所需要的软件结构。
    RUP的设计目标:定义满足系统/产品分析模型所规约需求的软件结构。
    4个术语:
    (1) 设计类
    (2) 用况细化
    (3) 设计子系统
    (4) 接口
    两个角度:
    (1) 系统设计模型
    (2) 表达物理分布的系统部署模型
  3. 设计层的术语
    (1) 设计类:是对系统实现中一个类或类似构造的一个无缝抽象。
    了解设计类的主要特征:操作、属性、关系、方法、实现需求、是否为主动类。
    (2) 用况细化:描述一个特定用况是如何予以细化的。
    (3) 设计子系统
    (4) 接口
  4. 设计模型、部署模型、体系结构描述
    (1) 设计模型
    (2) 部署模型
    (3) 体系结构描述
  5. 设计的主要活动
    活动1:体系结构设计
    (1) 标识节点和它们的 络配置
    (2) 标识子系统和它们的接口
    (3) 标识在体系结构方面有意义的设计类和它们的接口
    (4) 标识一般性的设计机制
    活动2:用况的设计
    (1) 标识参与用况细化的设计类
    (2) 标识参与用况细化的子系统和接口
    活动3:类的设计
    (1) 概括描述设计类
    (2) 标识操作
    (3) 标识属性
    (4) 标识关联和聚合
    (5) 标识泛化
    (6) 描述方法
    (7) 描述状态
    活动4:子系统设计
    (1) 维护子系统依赖
    (2) 维护子系统所提供的接口
    (3) 维护子系统内容
  6. RUP的实现
    RUP实现的目标:
    (1)基于设计类和子系统生成构件
    (2)对构成进行单元测试
    (3)进行集成和连接
    (4)把可执行的构件映射到部署模型
    RUP实现的主要活动:
    (1) 实现体系结构
    (2) 集成系统
    (3) 实现子系统
    (4) 实现类
    (5) 完成单元测试
  7. RUP的测试
    包括:内部测试、中间测试和最终测试。
    RUP测试包括的主要活动:
    (1) 计划测试
    (2) 设计测试
    (3) 实现测试
    (4) 执行集成测试
    (5) 执行系统测试
    (6) 评价测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5月15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