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说说数据备份与恢复领域中的那5个老伙计

前些天,在看到Veritas携手联想合作推广新的备份一体机消息时,碰巧我也看到了《2017 Gartner 数据中心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魔力象限》(2017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Data Center Backup and Recovery Solutions)。仔细一想,这个备份与恢复的领域已经很久没有写了,索性来一篇小文“盘算”一下。

写这篇小文章的同时,阿明还得到了业内多位专家朋友的指导与分析,在此也引用了部分观点和分析,特别致谢!

对于数据中心用户来说,都是企业级领域的佼佼者,想想看,能构建数据中心的企业级用户,哪一个会是小把戏呢?就算是租用数据中心的企业级用户,很多时候也会考虑自己的数据保护问题。

数据保护的根本不在于备份速度多快,更多的是备份之后能否快速恢复。当然,恢复速度更快的同时,备份速度也能更快,这样才是企业级用户所希望的,追求的目标。

当然了,能够进入Gartner 备份与恢复魔力象限的那10个厂商,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与痛点。

一篇文章要讨论10个厂商未免太长了,这里阿明今天就专门说说Gartner 备份与恢复魔力象限领导者区间中的那5个老伙计。能够都处于领导者象限,相信他们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执行力和前瞻性都能有说服力。然而这5个老伙计都活得滋润吗?真的如Gartner所列举的那么牛叉吗?

Commvault:滋润的小日子还能坚挺多久?

2014年Commvault软件总收入5.65亿美元,就整个2015财年而言,Commvault公司总收入为6.075亿美元,比2014财年增长了4%。

CommVault在2006年进入中国,总部设立在北京,在大中国区设立6个办公室,包括北京、成都等。在北京设立了技术支持中心,同时也可以支持海外客户。北京技术支持中心是顶级的,可以直接和研发对接,更快捷更方便更直接解决用户的问题。

目前在中国拥有超过2000个客户,被IDC评为数据管理领域成长最快的厂商,诸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航天等领域都有着成功的案例。

虽然CommVault全球拥有2万多个客户,但CommVault认为现在的IT环境中大数据、云计算与虚拟化、移动互联 交互影响,数据爆炸式增长,其中非结构化数据增长尤为迅速。其中的生意机会正在发生变化。

其数据管理架构Simpana也不断与时俱进,灵活、扩展的特性更为适应云、虚拟化、大数据、移动化的变化。

因此,不管是在中国的业务还是全球的业务,CommVault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执行力和前瞻性都做得不错。并且在业务与用户需求挖掘上比较主动,比如还与IDC操作用户上云的需求调查等。

CommVault被业界人士赞为小而美的专业性的存储厂商,作为一个从来不想碰存储硬件设备的厂商,确实值得再赞一下。想想看,一直依靠软件呈现健康增长的存储公司,业内已经不多了。CommVault也面临云计算与大数据大潮的问题,如何赢得新环境下的数据管理的市场,对于这点,CommVault似乎还是更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中,并且咬住自己深耕的企业级用户,如银行、证券等关键业务领域的数据保护。因为专业用户锁定不变,相对来说CommVault的用户生态显得封闭。

当然,无论什么时候,这是用户的根本,对于一个关系到用户根本的存储公司,只要高层不出什么乱子,其滋润的小日子是可以长期这样过下去的。

Veeam:再强大的创新都必需给力的销售支撑

Veeam在Gartner数据中心备份和恢复软件魔力象限中,连续两年占据领导者位置。

前瞻性方面,Veeam是这5个老伙计中做得比较好的,排名第二。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在向云转型过程,Veeam与 AWS、微软Azure构建了全球战略联盟。同时Veeam与国内主流云服务供应商如阿里云、腾讯云、华云、华为云也正在构建新的合作。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Veeam全球大会中,也看到了Veeam四个主要业务板块构成。包括了MSP、SaaS、内部部署、云。

MSP和云都是与时俱进的业务,在没有云都快活不了的日子里,Veeam强调的是可用性,以及更高层级可用性。

这里的可用性包括针对用户业务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应用可用性和数据可用性。

数据备份与恢复最终还是需要保证数据可恢复,能够让应用不受影响,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这样锁定用户业务的思维,将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概念向前推进一步了,从当初只关注数据可恢复,到现在关注应用与业务,以及相关的可用性,因此,Veeam前瞻性方面表现自然获得了Gartner的认可。

然而,Veeam的执行力却是这5个老伙计中最差的,Veeam的客户增长以及老客户的扩增采购表现并不令人满意,这可能是Gartner对其评分大打折扣的原因。或许Veeam在渠道构建与推进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可以让渠道更为通常,自己的合作伙伴生态自然也会更健康。

IBM:中规中矩就这样慢慢熬下去……

IBM进入Gartner数据中心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魔力象限之“领导者”区间,还是不容易的。

在备份与恢复的软件领域,IBM最早的Tivoli Storage Manager(TSM)后来随着存储产品线的全部更名,所以就叫:IBM Spectrum Protect,实际其前身就是TSM。

这些年,因为IBM整个业务结构和产品体系都在变革,加上整体战略迈向云转型,所以在数据保护的备份与恢复领域上,也逐渐在往云环境靠近,只是针对用户云环境的备份与恢复的产品组成与构建上,没有Veeam来得那么快。

很多时候,IBM整个集团的节奏拉慢了备份与恢复领域的发展速度,总会让人感觉慢半拍一样。不过,IBM在金融等领域的影响力依然在,大机小机在金融等核心用户领域的增长还继续保持着。依托这种行业领域的长期影响与合作伙伴关系,IBM Spectrum Protect的技术与方案推广与销售的执行力总体表现还不错。

再说了,对于备份与恢复的需求,金融等核心领域的用户还是尤为重视的,这就给了IBM很多机会。

由此,IBM Spectrum Protect备受重视,Gartner 表示,“在执行力和前瞻性方面,IBM这个领导者的综合评分最高。”看看备份与恢复魔力象限图也可以一目了然,IBM处于领导者区间的中间位置,在执行力和前瞻性上都不是最好的,都比较中间位置,但综合一起自然分数就高了。

IBM Spectrum Protect满足客户希望通过增量式永久备份和去重功能减少数据空间的需求,并支持包括混合云在内的更多存储类型,同时实现整个企业的数据治理自动化上还是有着自己的特色。IBM Spectrum Protect的透明云分层功能可以将传统备份扩展至云端,同时确保以策略为导向、自动简化、安全性和控制,加上执行力保持现有的水平,那么IBM Spectrum Protect在备份与恢复领域还可以再继续玩下去。

当然,如果没有IBM在公有云与混合云领域的战略实施,恐怕IBM Spectrum Protect的前瞻性评价只能与Veritas靠齐了。

EMC:与时俱进却忽视了国产化的步步紧逼

EMC NetWorker自从1988年出现以来一直在UNIX主流备份平台上占有牢固的位置,对于稳定性一直非常重视,与Veritas针对高端UNIX主机的NetBackup互相PK。

最早NetWorker属于Legato公司产品,采用扁平文件系统这一早已落后的索引记录方式,在性能和管理粒度上都存在缺陷。并且不支持永久增量备份方式,采用传统的全备+增量循环方式备份。

后来Legato被EMC收购整合之后,使NetWorker产品在市场和技术上又有了一些发展。

现在NetWorker定位为统一备份和恢复软件,在一个通用管理界面下融合了各种传统数据保护功能和新一代数据保护功能,包括磁盘备份、云备份、长期保留在云中、ProtectPoint 备份、快照、复制管理和磁带。

NetWorker提供集成式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备份,EMC NetWorker Module for Databases and Applications 可以为业务关键型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提供统一保护,包括支持 IBM DB2、Informix、Domino (Lotus)、MySQL、Oracle 和 Sybase等数据库和应用软件。

用户利用 EMC CloudBoost,NetWorker 可将备份高效安全地长期保留到私有云或公共云服务,并在公共云内备份数据和应用程序。

对于国内的国产化备份与恢复厂商来说,其发展的对标厂商就是 EMC 旗下的Networker备份产品方案。

在各种政府和行业用户对备份与恢复的产品方案采购中,都能看到EMC NetWorker的身影,当然不能保证标标都赢,但是足以让国产备份与恢复厂商从中学到了不少。

当然,因为NetWorker起步比较早,加上后来并入EMC之后,得到EMC在市场与品牌方面的全新推力,所以在市场执行力方面一直处于比较高的位置,成为众多业界友商追逐的目标。

因为NetWorker采用了Windows、Linux与UNIX相同的磁带统一格式,所以保证了系统的升级与操作系统的无关性。

其中NetWorker还有一个集中管理的功能,可以提供监控管理Veritas NetBackup、IBM Spectrum Protect、HP Data Protector等备份软件,具备多种功能丰富的 表以及各种情况下的 警通知,同时安全方面可以设定根据不同人员的权限访问不同的管理界面。

当然,需要标注一下的是:各位亲不要将EMC NetWorker、EMC Data Domain 和Avamar 这三个产品搞混淆了:EMC Networker 是备份软件,实现的是数据的备份;EMC Data Domain是重复数据消除存储;Avamar是重复数据消除备份的软硬件备份一体机。

Veritas:慢慢调整快快改变

Veritas在进入赛门铁克体系之后,一直被打压被雪藏。直到从赛门铁克再次独立出来之后,Veritas的表现才感觉让人有一点生气了。

因为这些年Veritas创新举措不多,产品更新也慢,方案陈旧,所以Veritas成为这5个老伙计中前瞻性表现最弱的一位。

毕竟Veritas有着悠久的备份产品发展历史,其渠道体系还是非常庞大,瘦死骆驼比马大。虽然前瞻性上比不上Veeam,但在执行力上还是厉害一点,快赶上IBM了。

全球如此,在中国的情况更令人堪忧。中国这边的业务,Veritas越来越保守,虽然在中国也有研发中心,但是执行方式也只是配合全球研发,无法做到根据中国本地客户需求昨产品的更新迭代。

另外,加上中国本土的国产化数据备份与恢复厂商的发力,Veritas的中国市场份额也就一早被蚕食,瓜分殆尽。

到目前为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指出:Veritas在中国备份与恢复的市场占有率从当初最为辉煌的60%早已跌破了20%,甚至能不能是20%以内的双位数都不能太肯定了。或许只有一个个位数的市场份额了,谁知道呢?

当然,这位业内人士毕竟不是IDC或Gartner的分析师,无法给出相对客观的数据。只是从趋势上大概描述了Veritas每况愈下的不足。

因为国产化采购的要求,Veritas也明白不与中国的厂商合作就难以继续维持新的良好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Veritas 的BE产品和紫光合作过,与NetApp、浪潮等都合作过,现在最近Veritas开始与联想合作,主推一体机业务并不能让人十分看好。与NetApp合作在中国市场也推广也可以算作国内合作形式吧。

一个从低潮中走出来,一个正走向低潮,两个公司的合作,从大趋势上没有太大的冲击力与市场拉力。再说数据备份一体机的市场也早被国产化品牌所占据。

初看Veritas与联想合作推出的DPA备份一体机,实际对接的产品线依然还是Veritas的 BE。之前Veritas还属于赛门铁克d时候,推过一款备份一体机叫Veritas BE 3600 ,但是在2014年Veritas就将其停产了,最后的版本是无限软件授权许可,最大可用容量5.5T,还带重复数据删除功能。但是,这个产品最大的瑕疵在于除了接SATA口的磁带机之外,完全不能扩展。

现在最新的DPA备份一体机支持24T,可用容量大了不少,同时可以任意扩展。看起来比之前Veritas BE 3600更高端了,但对于企业用户来说,随便买台x86通用服务器,装个BE软件,然后构成备份方案也是一样的,并且还可以价格上便宜得很多。

此外,和NBU相比,BE的lan-free备份在功能与性能上表现差距很远,如果DPA备份一体机价格没有优势的话,那么企业用户更愿意选择采购BE软件和x86通用服务器的组合方案,毕竟Windows平台易部署并非难事。因此,DPA备份一体机的出台业内人士大部分并不看好。

当然,对联想来说,DPA备份一体机可以增添一个在数据备份领域的解决方案。不过,另有业内人士指出:联想数据备份方案从Acronis换成英方,还没多久啊怎么又换成Veritas了?

总的来看,Veritas的业务不走OEM也不好过,Veritas还是更多针对全球市场进行研发,对中国的研发也只是一个配套而已,并不能做到“在中国为中国”的思路。这种研发机制决定了Veritas很难在快速发展的国产化备份与恢复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格局,从而导致业务一直受到影响,市场份额下滑也就成为了必然。再加上偏偏现在国内国产化备份与恢复厂商的发展还那么快,“这一退一进”的节奏,带来了未来国内灾备市场格局大致定了。

那么Veritas想要获得全球的发展还是中国的发展,技术研发前瞻性方面如果还不加强的话,恐怕这5大老伙计的圈子可能也会落空了。

小结:前途还是十分光明

来自Gartner 的数据显示,备份和恢复软件在亚洲的市场规模 2017 年将达到 9.6 亿美元, 预计在 2018 年将增长到 10 亿美元,并在 2020 年增长到 13 亿美元。全球的数据目前没看到,中国的数据也没有显示。但是,亚洲市场中,中国力量还是比较突出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备份与恢复的市场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市场推广与销售虽然还是比较辛苦,即便2017 Gartner 数据中心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魔力象限仅仅入围了10个厂商,但实际上全球情况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就拿中国的备份与恢复的厂商数量来看,也不下于10个国产化厂商。竞争激烈的同时,希望还是有的。

可见,这个市场的容量还可以,用户的需求潜力还是值得挖掘的。

在备份和恢复的技术方案与执行力上,谁做得更为到位,那么未来的市场将会属于谁。同时针对虚拟化、云、大数据等发展趋势下,厂商技术前瞻也是十分有必要,这关系到厂商自身创新与业务的转型。因此也只有在前瞻性与执行力双方面占优的厂商,才能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与发展。(Aming)

——阿明/分析评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8月4日
下一篇 2017年8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