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课程内容标准
(2)、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的眼睛,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高效、正当地获取信息的信息素养。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采用了“提出问题—问题求解—练习—拓展”的线索组织内容,具体如下:
确定信息需求:试图让学生运用在其他学习领域中经常使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本节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确定问题所包括信息的类型、数量、质量等,从而明白信息采集的方向和方法。
保存信息:让学生利用“信息采集卡”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和保存,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存储。
“练习”:旨在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已在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体验。
“拓展”:该部分归纳了几种类型信息的保存格式,是对教材中正文学习的一必要补充。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已经了解或运用了这些文件的存储格式,但缺乏一个整体认识。拓展部分对这个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目的让学生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高效地对信息进行存储。
3、教学重点
(1) 学会对所需信息进行需求分析
(3) 使学生了解信息采集的多种途径。;
4、教学难点
(1) 能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获取信息;
(2) 学会整理信息并保存在计算机中。
(三)
学生分析 我校的高一学生是农村城市参半的学生,同学们都有从各个渠道获取得信息的经验,但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的知识系统。有的学生对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了解并且有了一定的成功获取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对现代媒体的掌握程度也知之甚少。但未上该课之前我已经给他们传授了搜索引擎的知识。所以他们对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 探究 任务驱动和协作讨论相结合
2、
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问题求解—交流总结-归纳提高—实践—练习—拓展
(五)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收集本校的一些招生录取信息和学校的情况介绍资料以信息采集卡和计算机文件的方式进行存储。
2、学生课前学习衔接教材“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
3、多媒体 络微机室调试具备电子教室控制软件,投影机。
4、有关课件制作
二、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
(一)情景引入,引发思考——杨叔子打猪草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讲述“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叔子年轻在咸宁‘劳动锻炼’插队劳动时,有一天师傅要他去打猪菜,可他又不认识猪菜,那他又是如何识别猪菜从而出色、超额地完成了任务的呢是需要你去完成这个任务,你又会怎么做名同桌同学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
教师总结:答案分别为:(1)直接赶猪去吃猪菜通过现场观察。(2)从别人的口中得知。(3)从书本中认识猪菜。也有同学提出,如果是在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答案,如:通过广播、电视获取信息;通过影视资料获取信息;通过电子读物获取;利用数字设备获取信息;利用因特 获取信息。
教师评价:同学们思路都很好,大家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来选择所需信息的渠道。“从打猪草的故事”我们发现:当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时,不少相关知识以前没有学过或了解很少,课本又没有现成的答案,怎么办靠我们自己想办法去获取。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获得想要的信息呢p>
(二)举出主动获取信息例子,让学生总结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规律,推导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师活动:讲述大家在中考结束后如何去选择一所适合自已学校,进行填 录取志愿的。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获取信息的过程。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推导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板书):“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的流程图。
(三)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1、 定位信息需求
获取信息,首先要从分析问题开始,确定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以及最后希望达到的目标。
教师活动:结合上面填写中考志愿例子,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要选择一所学校需要了解的那些方面信息,请大家写出一个清单和可能得到的载体类型。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出需要了解的信息,并写出信息需求清单。
教师活动:派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获取信息,首先要从分析问题开始,确定需要哪方面的信息,以及希望达到怎样的目标。
(板书):我们通过上述案例可知,确定信息需求:(1)制定信息需求内容大纲;(2)确定成果目标形式及所需载体类型;(3)列出信息需求清单。
教师活动:刚才大家已经列出了我们填 中考志愿的信息需求清单,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从哪里能获得这些信息呢p>
学生活动:思考、集体发言。
教师活动:补充总结。
(板书):
示例
说明
媒体
纸 书刊 广播 电视
音像制品 络 其他—
他人
老师 父母 同学 朋友 专业人员 其他—
能为你提供所需信息或如何找到所需要信息的人
事物本身
动物 山河 风雨 表情 行为 化学反应 活动过程 事物现场
包括各种自然现象、 会现象及人的各种特征等,可获取没有加工过的信息
3、 采集信息
学生活动:自由结合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通过怎样的方式得到相关的信息.
教师活动:总结分析获得相关信息的方法
信息采集的原则是:(1)主动及时原则;(2)真实性原则;(3)准确性原则;(4)全面系统性原则。
信息采集的工具除了传统的纸和笔外还可以使用更现代的工具,如: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等。
学生交流:说说你使用哪种工具采集上述信息,你希望了解哪种采集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怎样获取到这方面的知识p>
4、保存信息
教师活动:有效获了信息后就要学会保存信息,采集来的信息往往比较零散杂乱,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以便更好的使用这些信息。我们如何去管理这些信息呢p>
(板书):
(1)、整理信息、分类保存
展示;老师提前收集到填 志愿的某一个学校信息整理后制定的信息采信卡。
(2)、输入计算机保存收集并整理好的信息保存到计算机。可以方便我们进一步处理,也是越来越普遍的保存信息的方法。我们可以按采集到信息的不同类别,将他们分类保存,文件的管理可以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文件夹对不同类型的文件或不同用途的文件分类存储。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对采集的大量同类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本节课你有哪些学习收获哪些学习方法感兴趣的是什么哪些问题需要提出吗p>
(五)练习
1、上机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老师提前收集到填 志愿的某一个学校信息,把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保存在计算机上,利用电子教室控制软件发给学生到D盘下。
学生活动:
1)、上机完成:
在D盘分别建立“学校图片”“学校文字”“学校声音”的文件夹,把收到文件进行分类保存。
2)、作品完成后,保存。(注意使用“另存为”,输入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这里教师要明确指出)
3)、利用电子教室软件上传作品。(教师要指导)
2、课后练习 (屏幕展示)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要提高自已的学习成绩,别人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结合自已的实际情况来完成一份学习计划。请你认真思考,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该通过哪些方法来获取“成功学习方法”相关信息p>
信息获取情况表
项目
内容
你的信息需求
可能的获取方法
使用的获取方法
获取信息的简介
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信息质量的评价
获取效率的评价
(六)拓展
阅读学习:计算机中常用的信息存储格式
三、教学关键环节提炼
1、信息获取的四个环节由一个问题引出,层层相关,环环相扣;
2、本节课主要知识点采用教学课件展示,课堂容量大,内容清晰;
3、分组讨论过程中,采用比赛回答的方式,回答较好的组给予鼓掌。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设计了课堂与课后练习。
四、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
1、学生的自由发言和针对课例问题的回答;
2、知道信息获取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3、能够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保存。
总结性评价:信息获取情况表
五、教学反思
1、提倡学生互帮互助
考虑到一些零起点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观察确定出程度较好的同学为“帮助游动哨”,因为对于高一的学生,肯定有程度较好的与一点都不会的,对于一点都不会的,如果光靠老师一个人来个别指导,会影响整个上课进度,所以要提倡同学之间的互助。
2、避免单纯操作讲解
本节课可以说是高一第一次上机操作,而且是综合性操作,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较多,细细算来:有Windows文件夹、输入法的使用、信息的存储格式等。我的想法是,没有必要过多的在技术细节讲解过多,只要让大家知道怎么做就行了,其它更深入的内容,任其做之,只要达到基本目的(最后作品能够完成并上传)
六、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著作类
胡济良 李尚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52页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信息技术基础教师教学用书》
广东教育出版 2006年版30页
络文章类:
汕头华侨中学周玳珈:《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www.gdydzx.cn
夏学华:《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www.ictedu.cn/bbs
相关资源:哨兵软件测试SAS/SATA硬盘软件_hbasas-Web服务器工具类资源-CSDN…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