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CSDN(ID:CSDNnews)
犹记得 2009 年温总理的无锡之行,那句「感知中国」的物联 发展口 ,到如今依然言犹在耳。一晃,中国的物联 发展之路从发轫之初,到现在已经走了十年之久了。从最初的国家大力支持的各种基于农业大棚数据化管理的种植物联 ,到养殖物联 、环境监控物联 ,再到如今如火如荼的车联 和智慧城市。
2019 年已然离去,2020 业已到来,中国的物联 未来之路何去何从,是走「互联 +」路线走「工业 4.0」路线在 AI 加持下,走中国特色的 AIoT 路线不得而知,也许每种路线都有那么一群人去探索,去实施。不过已经过去十多年的物联 之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位和回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1
物联 的慢时代
在物联 智库前几天发布的《中国物联 产业全景图 告 2020》中,指出物联 是一个慢热型的产业,以前很多知名机构预测,到 2020 年物联 会形成几百亿连接,几万亿美金的市场规模,但最终离这些预期还是有些差距。同时文章还指出未来十年,中国物联 的发展,一是主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 AI 加持物联 落地,三是传统企业转型带来的发展驱动力。
提到物联 是一个“慢热型”的产业,记得吴晓波在今年年终演讲中说,「2020 年中国会进入硬核创新的慢时代,我们要相信慢的力量」。是的,互联 相信「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可是到了物联 ,有了硬件实体,不再是简单的依赖流量,而需要依赖产品本身,想快,其实真快不起来。
2
物联 的死亡之井
每一种新技术,都有自己的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物联 技术也不例外。
而物联 当前所处的阶段,恰恰是死亡之井所在的位置。不过曙光已显,目前已是死亡之井阶段的末期,能熬过该阶段的企业,将会有一个很光明的未来。
3
落地困境
回过头来,我们认真盘点和回顾一下,为什么物联 发展到现在却处于谷底时期。
早期的物联 项目大多是政府大力补贴下进行实施的项目,示范意义比较重,并且项目实施价格比较高,但是最重要的是对最终用户来说,意义其实并不大。比如种植物联 ,早期投资几百万建设的各种数值化大棚,检测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参数,实际意义并没有多大,所谓的远程自动控制,对于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农业领域来说,更是华而不实的功能。
如果功能不实用也还罢了,比较关键的是,物联 涉及到大量的硬件,传感器的准确度,使用寿命,可靠性都不那么理想,有线和无线的通信也不是特别稳定。很多项目实施之初还可以正常运行,往往后期运行不到半年,系统大多就处于瘫痪状态了。
考虑到农业种植大棚物联 ,相对而言是一个伪需求,所以我们进入养殖物联 领域,毕竟养殖环境对死淘率的影响还是蛮大的,特别是养殖棚停电超过几分钟,便会引起大批禽类死亡,物联 远程监控还是蛮需要的。
但是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最终客户对系统的价格特别敏感,如何在保证低价格的同时,确保各种硬件和传感器的可靠性,还要能低代价实现系统维护,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早期的传感器由于使用的量少,并且也不是特定领域使用的。比如养殖领域比较重要的传感器就是氨气传感器,价格比较高,并且指标上说使用寿命 1.5 年,实际到现场应用测试,发现在氨气浓度比较高的现场,也就几个月便失效了,所以和传感器厂家深度合作,加大反应的剂量,在此类环境中,也可以保证合理的使用寿命。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施,专门针对养殖领域,总结了一下落地的难点:
-
价格越来越低,需要连接的设备越来越多。比如养殖,最初的单棚 10~12 万,后续的 6~7 万,到现在的 1~3 万(最基础的仅几千元)。最初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PM2.5、氧气 、氨气的监控、到现在负压、水量、电量、禽重、蛋重、料重、风机状态的采集和监控。
数据采集量越来越大,多方对接的需求越来越多。设备安装量越来越大,对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并发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有设备的对接需求越来越多。第三方合作公司,对生产、业务数据对接的需求越来越多。
智慧城市发展之初,一跳上 的模式,三大运行商更感兴趣,智能井盖,智能路灯等等,希望每一种智能设备上都可以直接通过运行商的链路入云。但是强力推广的同时,依然带来了实施成本偏高,维护代价大,实用性不高,到最后也不了了之。
正如阿里云 IoT 事业部总经理库伟所说,物联 领域还面临如下困境,比如:
-
在设备厂家层面,智能设备连接不稳定, 络安全差;
-
在 ISV 层面,标准不统一,集成各厂商的智能设备成本高,时间长,数据打通困难;
-
在用户层面:与产品捆绑紧密,提供的服务割裂,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由于一直从事物联 领域硬件接入这个环节的工作,除了在养殖领域深耕外,在智慧消防、智慧水务、垃圾处理和智慧城市等等领域也做了很多工作。对下,接入了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对上,对接了不同接口和协议的公有和私有云。
在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物联 接入这个领域,我也归纳了如下三条物联 落地难点:
-
需要接入的传感器及智能仪表种类繁多,物理通信链路多样,通信协议也各有不同;
-
客户现场差异大,对接设备多样,系统整体成本敏感;
-
设备安装量大,缺少专业的实施和维护队伍,长期稳定性、可靠性难保证。
从本质上来说,物联 是一个有软、有硬、有通信的综合型的技术领域,对一般的公司来说,真正做好并不容易。嵌入式软件、硬件,Web 后端、前端,手机 App 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去做,开发出的系统,自然成本高昂,并且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很难保证,所以物联 发展相对缓慢是有内在原因的。
4
走出低谷
如何让物联 走出低谷,业界也已经初步形成共识:
-
一是物联 设备的成本需要大幅度降低,无论是软硬件产品的价格,还是实施和维护的价格都需要降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在更多的领域和行业真正的落地物联 ;
-
二是让物联 采集而来的数据更有意义,借助 AI 和其他大数据分析工具,让物联 对客户真正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所以,物联 发展之困,需要破局。
2016 年 称是物联 元年,也是在从这一年开始,国内外一流公司开始在物联 领域发力。国外,亚马逊率先推出 AWS 物联 平台,微软紧随其后,也是在 Azure 云的基础上,推出了 Azure IoT Hub。
国内,百度在物联 领域发力最早,推出了天工物联 平台,不过后期发展重点在 AI+车联 领域,物联 反而推进相对乏力。
阿里巴巴在 2016 下半年,相对低调地推出了物联 开发套件,然后一直暗暗发力,发布了一系列物联 平台产品,并于 2018 年深圳云栖大会正式宣布全面进军 IoT,是继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之后的第 5 个主赛道,把国内物联 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当初的一个物联 新芽,慢慢长成了一个大树,就如下图所示的那样。
和阿里一样,腾讯也是在“云”、“管”、“边”,“端”推出了自己的产品系列,未来在物联 领域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我的印象中,“云”、“管”、“边”,“端”应该是华为率先提出的,特别是“管”的概念,当下华为的用户“端”,在手机领域已经成为国内的老大,“管”就更不用说了,一直在做通信领域的管道。“云”的层面也在发力,2019 年 12 月 12 日,正式成立了“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不过华为的眼光已经超越“物联 ”,当下重在“普惠 AI”, 称让智能无所不在,领航新经济。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是,正是因为这些国内一流公司的在物联 领域的强力推进,有了一个支撑未来物联 发展的基础平台,才让我们真正走进了物联 时代,才让物联 的开发更容易,才让物联 软硬件产品的价格得到进一步的降低,并且让物联 整个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和可靠。
为了更好地让物联 落地,在借助这些物联 平台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实施和运维层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用搭积木,免编程或少编程的方式构建和实施项目,让这部分的开发成本、实施成本和维护成本降到最低。此外技术门槛的大大降低,也可以让更多的工程人员参与到整个物联 发展进程中来。
5
未来展望
AI 群
对AI感兴趣的小伙伴,
易智能有12个不同垂直领域 群等你加入
添加智能菌微信:kaiwu_club
和我们一起探讨AI的故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