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数字家庭是智能城市里的一个重要的业务区块(Business Area),但是信息孤岛情况处处可见,可做为城镇智慧化之路的借镜。数字家庭区块里的信息孤岛,也就是智慧城市里的信息孤岛;那么我们又如何预防或化解这种日益扩大的鸿沟呢span>
ee ee
欢迎访问 ==>高老师的博客 页
高焕堂:MISOO(大数据.大思考)联盟.台北中心和东京(日本)分 .总教练
EE EE
以软件开放平台化解数字家庭的
— 开源顶层框架 & 开放顶层API
By 高焕堂 misoo.tw@gmail.com
内容
-
化解之道:传统的标准化是不够的
-
设备厂商持续做加法设计,谁来做减法设计span>
-
解药妙方:软件平台开源、接口开放
-
以软件开放接口,包容设备的不标准
前言
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硬件厂商一直处处做加法,把客厅变成了设备的集装箱。一个小小的数字家庭,将会有愈来愈多的信息孤岛。愈大的厂商拥有愈大的岛,但还是孤岛。
即使,个别孤岛的用户体验都不断提升,客厅的整体用户体验却往下滑;因为个别部分(Part)的总合常常不会等于整体(Whole)。唯有整体架构力求减法设计,才能像一架飞机,个别都不会飞(即使用户体验可能很差),整体却能飞上天空(用户体验超乎想象)。
纳入行业型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提供。以开源框架支持各厂商的创新加法设计;以开放API支撑整体产业的减法设计,化解日益扩大的信息孤岛困境,支持智慧城市的互联互通基本需求。
化解之道:传统的标准化是不够的
非常可惜的是,愈多厂商提供各自的解决方案时,信息孤岛问题(即信息共享的鸿沟)就愈严重。想化解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到,透过 络标准和内容标准的制定做法,是不够的、无能为力的。因为家庭的智慧化主力来自于软件平台的(如Android)和应用软件的多样化力量。例如,即使一个能透过USB或WiFi接口连结上智能电视或云端,没有相对的平台软件和App是无法整合及分享信息的。
设备厂商持续做加法设计,谁来做减法设计span>
以史为鉴,厂商的各自成为孤岛,就如同春秋战国自立为王。秦国大力推行减法设计:例如“书同文、车同轨”策略,有效地整合幅员辽阔的国家。到了唐朝,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减法设计:即文化诗词上的”诗同形”(例如,七言绝句都是4句7字,而且韵律一致)。于是,打造了史上最伟大辉煌的时代。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也如此。兹想一想,为什么一个家庭会有那么多的机顶盒、×××、Dongle呢庭里的客厅本来是高雅设计的。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硬件厂商一直处处做加法,把客厅变成了设备的集装箱。为什么没有人来做减法设计呢span>
解药妙方:软件平台开源、接口开放
以行业型软件框架为平台,建立于操作系统(OS)和中间件(Middleware)之上,成为智能化数自家庭的。基于行业的领域知识(如老龄健康、居家安全、幼儿学习等专业知识),建立一致化的顶层应用框架(App Framework),以开源开放的形式,持续汇集各方专家、厂商的共识;然后基于共识而定订出行业型软件接口。例如,正积极开发家庭(如股票分析师、拳师)的行业型软件框架API,支持以智能TV为中心的家庭专业服务应用(如图-1),并透过OTT型式将专业信息推送到移动终端的画面(如微信、Line)上。未来将进一步将该软件框架平台开放给产业,成为行业型开源开放平台。
行业型框架平台与中间件两者都建立于OS之上,到底它们又有何区别呢微妙差异就在于”行业型”,也就是前者主要关注于纳入完整的上层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而后者关注于下层平台知识,包容其差异、抽象其共同性。例如,从智慧城镇的视角来看,一个智慧城市包含数十个不同的行业区块(Business Area),每个行业区块至今已经各自发展多年了,行业概念各自发展。于是,每一个区块都会有各自的”行业型框架平台”。至于中间件则是底层OS而定,数个区块的中间件最好是一样的。
以软件开放接口,包容设备的不标准
设备、通信技术的瞬息万变的,就像一只猫的尾巴,一直追求猫尾巴的标准不变,是徒劳无功的。有效的解决之道是:抓住猫的身体(行业软件框架),开放牠的尾巴(设备标准)。一个小小的数字家庭,将会有愈来愈多的信息孤岛。愈大的厂商拥有愈大的岛,但还是孤岛。欲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只好开始做减法:继续硬件作加法(不要求硬件&通信标准化),力求以开源开放软件平台上作减法设计。
如果能让客厅恢复简单、可爱的静地,很可能有机会成为数字家庭产业的赢家呢! 至于,如何做好数字家庭的顶层设计、实践软件开放接口呢为涉及软件开发技术,及其团队运作过程。请您参考:数字家庭&智慧城市的”敏捷顶层设计方法”,谢谢。
** **
相关资源:以诚支票打印软件v3.66官方免费安装版-其它代码类资源-CSDN文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