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全世界都聚焦在90后身上,90后演员、90后 红、90后粉丝——年轻人代表潮流。
如今的时代,盛行 红脸、锥子脸,具有标识性的东方面孔越来越少,人的审美观也越来越狭隘。就像把人标签化一样,一句“锥子脸时代”何尝不是一种把时代的审美简单化了。
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一本以倡导女权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生,该书不仅措辞激烈,极力攻击缠足,而且主张妇女“剪发、读书、参政”,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女性审美标准。
1900—1909年
晚清时期,
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
是那个时期的女性代表。
赛金花
赛金花,早年随夫出使西洋的资历,还有那段被写滥了的“以身救国”的神话故事,赛金花之所以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谜,美丽是根本,“西化的美丽”则是催生剂,在那个年代格外有效。
在八国联军未侵入北京时,赛金花是风靡全城的名妓,与之来往的都是王公大臣、豪门贵胄,除了户部尚书杨立山外,浙江江西巡抚德晓峰也和她打得火热,杨、德二位大人对她出手很是阔绰,一次就能送上白银一千两。
如果八国联军没有打进北京城的话,赛金花或许能够坐稳八大胡同里第一把交椅,过着纸醉金迷、花团锦簇的生活。然而接下来的庚子事变,不仅把北京城变成了人间地狱,也将赛金花推上了诡异的时代潮头。
因为赛金花会说德语,成了德国司令部瓦德西的座上客,她常常身着男装,脚蹬皮靴,同瓦德西一起骑着战马在大街上并辔而行,“赛二爷”的大名迅速蹿红,传遍了九城。
当时,八国联军进京后,大力搜剿义和团,北京城里腥风血雨。精通欧语的赛金花在这时脱颖而出,她对瓦德西说:“军队贵有纪律,德国为欧洲文明之邦,历来以名誉为第二生命,尤其不应该示人以野蛮疯狂。”
这一席话胜过任何堂而皇之的外交辞令,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清末小说《九尾龟》也曾有这样的记载,说赛金花到紫禁城与瓦德西相见,看到国人眼中神圣的皇家宫苑被联军占领,面目全非,爱国心油然而起:“我虽然是个妓女,却究竟是中国人,遇着可以帮助中国的地方,自然要出力相助。”
1910—1919
在世纪之初,稍微开了个头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深入人心。
自由恋爱、自由婚姻,新式婚礼在都市里流行开来。这个时期的女子着装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这种装束有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
杨步伟
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的女孩子,宣扬自己“终身不嫁”,为风气之先。但这个誓言不久就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求爱攻势打破。不凡的事业、惊人的独立,让这个不媚不俗的女子光彩照人。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人才辈出,奇女子不胜枚举:林徽因、陆小曼、唐瑛、孟小冬、张爱玲、阮玲玉……奈何多情总被雨打风吹去,她们中没有谁的爱情是圆满的。
杨步伟和赵元任
反倒是持有终身不嫁观念的杨步伟,嫁给了清华四导师之一的赵元任,恩恩爱爱近60年。其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的夫妻生活真的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1920—1929
20年代,“五·四”运动就像一阵清劲的风,一下子给曾经压抑沉闷的 会注入了新鲜空气。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有身段的才女是这个时期的女性代表。
林徽因
因为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恋情,80年后美丽高雅、多才多艺的林徽因重新被演绎成一代新偶像。其实,20年代以一位大家闺秀的美丽和才华,她就红极一时,因为她有着那个时代所认定的完美:出身世家、见多识广、才华横溢、美丽动人。
1930—1939
30年代,巴黎的新款飘洋过海,几个月的功夫上海就开始流行,其后,全国其它城市也开始流行。各大 刊杂志也开辟了服装专栏,服装式样变化最快的是旗袍,几乎是一年流行一个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这个时期,中西合璧名女人是女性代表人物。
胡蝶
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也许是因为胡蝶的缘故,那个年代,有酒窝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的幸运。
胡蝶(1908-1989.4.23),原名胡瑞华,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中国早期著名女演员。是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影星,早期与阮玲玉同为中国无声电影的代表性演员。
1950—1959
新中国的建立,女人成了半边天。有一类女性最受舆论褒扬:她们有自己的事业、工作,而且不慕虚荣、不爱打扮,愿意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最可爱的人。那个时期,奉献青春成为女性时尚的标签。
喀秋莎
这个梨花下唱着情歌思念远方爱人的模糊形象成了50年代人的一个集体情结。喀秋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灿烂、健康、忠贞,成为50年代中国的大众情人。
1960—1969
60年代是一派的整齐划一,甚至整齐到没有了两性区别。男女的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阶级关系”。虽然冠以“姑娘”之称,但她们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人。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那时候“比男人还男人”的女性,是60年代的女性审美标准。
邢燕子
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
邢燕子,女,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
1970—1979
70年代,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禁忌,阶级斗争是此时中国的惟一时尚。爱情也在大众生活中完全绝迹。从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但是,那是秘密的。
邓丽君
邓丽君的出现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她的“靡靡之音”让多少青年甘愿冒“品德败坏”之骂名而四下传唱。从她的歌声中,他们感叹什么叫做女人。她的歌声里所流露出来的小家碧玉式的温润、柔美、柔情蜜意,具有摧毁的力量。
1980—1989
80年代。乞丐衫、巴拿马裤、蝙蝠衫这些廉价的时尚过去以后,“联合利华”重返中国,“力士”香皂唱起了主打歌。“物质文化”开始显现其力量,时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标价。这个时代,张扬的女性成为了时代标签。
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我漂亮”的女人。刘晓庆张扬自我的个性魅力对那时候刚刚“脱敏”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具有另一种启蒙作用。按照现在的话说,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人物”。
1990—1999
90年代,美女的身高逐渐向职业运动员靠拢,纤长得令大众不得不仰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演欲的时代,美女非得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才能出于同类拔乎其萃。90年代的美女,正应了一句西谚的注脚——“所谓美女,是时光雕刻成的”。“多变”成了这个时代的的女性审美标准。
张曼玉
张曼玉,刚出道时俨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僵硬。然而她后来的沧桑都蜕变成了美丽。猫一样善于变幻的张曼玉,成了观众新宠,她并不出众的容貌,却因可纯真可妖媚的造型变化,征服了所有人。
21世纪的今天
络时代的今天,美丽人物的代表是
▼
感谢这个时代,人人都是美女,处处都有金子!技术的作用是巨大的——无论你是什么脸型,美图秀秀等修图软件都能帮你修成锥子脸。
这两年锥子脸在中国忽然成了流行词,就这个话题,一位叫肖明明的整形女医师说,以她的临床经验来看基本上会有百分之六十的女生会喜欢锥子脸。在另一位张少白医生的印象里,90后小姑娘经常拿着杨幂、范冰冰、李小璐照片说,我要整成这样。相对而言,70后、80后就不太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他认为锥子脸跟90后的追星现象有很大关系,在审美上中国人是存在代际差异的。
范冰冰
同时,部分整形机构也是锥子脸现象的推手之一。2005年国内整形开始流行磨骨(磨下颌角)。但2007年王贝事件发生(”超女”王贝在武汉中墺整形医院做整容手术时出现意外,导致死亡),在那之后国家开始对磨骨手术进行规范管理,不再允许小机构做手术。
自此之后,难度系数较低的微整形开始流行。从打丰下巴,到瘦脸针,部分整形机构到处铺满关于V型脸的广告,比如”V字脸才是王道”、”女明星都是V字脸”。技术上又发展了一项”线提拉”的技术,女性再也不用经历开刀的磨难,就能拥有V字脸。
此外,对很多活在二次元世界的90后来说,动漫型脸孔也是重要的审美参考标准,这些动漫人物大部分都是尖脸尖下巴。
就跟对人的标签化一样,一句”锥子脸时代”何尝不是一种把时代的审美简单化了。不说锥子脸,小脸很久以来就已经是审美趋势了,毕竟我们离以肥为美的唐朝已经过去上千年了。
时代在变,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尽管锥子脸占据主潮流,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喜欢锥子脸。
听说韩国已经开始流行心形脸了,说不定中国也快了。至于那种夸张的锥子脸——所谓的蛇精脸,有多少是整容失败的结果呢?就像这样子的。
▼
请恕蜜糖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整成上面“夸张的锥子脸”,希望大家,在变美的道路上,不要盲目跟风,主流审美趋势不一定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