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如何重新定义场景

硅谷大名鼎鼎的Anreessen Horowitz的口 是: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直接翻译过来就是:软件正在吞噬世界。

咋一看好像还满惊悚的。不过细一想,软件确实大大的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这里的软件,当然不是以前那种单机或者几台机器连着的软件。为什么这么说了,因为现在很多人可能不会说软件怎么样,而开口闭口说的是互联 怎么怎么样。

不过,往深处去想,互联 不是用几根线连起来就是了的。今天,我们连接的已经不再只是人,不再只是可以互相发送消息,可以做的事情多了。而所有这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软件来实现。

电子流

在讲软件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的各种工作和生活场景前,先讲点我自己的经历。

以前在华为上班的时候,办公用的是Lotus Notes。做什么事情,都会有相应线上流程,叫“电子流”。这个名字我离开华为之后就没怎么看到别人说。就像在华为会说“胶片”而不会说PPT(离开之后,到外面我也老不适应什么PPT,特别是当我用苹果的Keynote做演示的时候,总是别扭而。很简单,我用的就不是PowerPoint,后缀名都不是.ppt。不过无奈归无奈,也说明了微软这款产品之深入人心吧。)

现在一想,可能就像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说电子商务,今天说电商,然后明天可能就没有纯粹的电商了,有人说还是回归叫“店商”。不管怎样,电子两个字,正反映出了一个“电子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把流程中的活动通过电子化,然后可以在线上进行操作。这个解释,同样适合电子商务,至少从一开始是这样的。所以这个电子流的叫法或许就有这么一点点味道。

华为是一个很注重流程的公司。并且通过流程铸造了强大的执行力。那时我们也会经常说的一个词叫做owner,就是相应责任人。大的owner有GPO(global process owner)。对应到相应流程的运营。

华为最早的一个大流程应该是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了,集成产品开发,主要是产品研发流程。是叫IBM过来做的。很显然你也是学的IBM,并且因为很多术语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中文而直接用的英文。

学习西方的做法,特别是大量拜师IBM的过程其实是蛮痛苦的。但是任正非的想法就是先僵化,削足适履,而不是一开始就量体裁衣。看起来有悖常理。想想弄不好的话,可就走路都困然了。不过走到今天,不得不佩服其过人远见和勇气,虽然里头干活的人不好受。

前阵子和别人聊到产品设计,一说到华为,对方马上大呼华为是个特例。言下之意是我们今天设计产品是给中国其他用户用的,华为太特殊了。我还是有些诧异的,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这么抵触,是否是在给其他公司设计软件产品时遭遇过什么。不过后来一想,可能是对流程的排斥。因为他们认为今天软件产品的设计没有流程,也就是说不给用户流程,而是用户要什么给什么。

而我是觉得,任何一款软件本身都是带有具体实践做法的,可能是所谓业界标准实践,最佳实践或者领先实践。背后的流程肯定是存在的。所以设计的时候肯定是考虑过的,只不过你不是塞给用户一大堆步骤,而是根据情景给到他们需要的。至少我觉得角度可能不同而已,本质没有变化。那么是最智能的算法,也是会有具体选择决策和路径的,而这就是流程。事情毕竟怎么弄都是要一步一步做出来的。

我们一开始做流程,除了要规范,还要确认所有参与协作的人都学会做这么一件事情。所以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电子流就是把这一切搬到线上来,充分利用线上的便利。大家可以不用待在一起,就可以协作了。这个和生产车间的流水线是不一样的。那个是工业时代伟大发明。

离开华为后,应验了当时入职培训时讲师说的:很多人离开后,很不适应,因为不是什么事情都有电子流。这是真的。其中有一个故事似乎能说明点什么。

一次,我和人力资源的同时应运营总监要求收集人员的技能情况,也就是做个调查。我用了SharePoint的问卷功能,给大家发了问卷。过了一会,发现人力资源的同事跟我说,运营总监埋怨说为什么不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打印出来,一个一个叫他们填写,而要用这个还要等他们填写。如果他们不填写呢。我觉得这哪是简单有效,而是粗暴。

粗暴当然不是无效,也确实是一种方法。只是我觉得,既然有更好的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国内有很多书,谈论什么执行力的。很多人老想着像将军一样要下属们绝对服从命令。其实很难得。话说美国总统其实也是三军统帅。但是,你觉得总统的什么命令,三军司令都会绝对服从吗?比如,美国总统提案在国会通不过,就叫军队去把国会包围了。你觉得军队会做吗?

扯远了一点。说回来,我们的问卷收集上来了,我导出Excel,用数据透视分析了下数据,弄了个 告。事情还算圆满吧。

我在想,如果当时公司里面有专门的电子流或者具体软件可以来做这件事情,可能这个总监就不会这么去跟人力资源同事发火了。但是,也不保证。因为他们想的就是快点给我结果,你们怎么痛苦你们的事。

说到这个事情,当然不是去讨论痛苦不痛苦的事情。再说今天想金数据,麦克等等都可以很好的来做问卷和数据收集。说这个事情的正好的讲到电子流的具体场景。有没有的差别,以及回应上前面那些跟我大呼华为是个特例的情景。

我不过我更想说的是电子化或者说数字化只是一个开始。捕捉了我们的行为,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洞察。

数据

有了电子化或者数字化后,我们就产生了一大堆的数据。说到这个大,今天更热门的就是大数据了。大数据希望做的不仅仅是分析结构性的数据,还希望能够无所不包,不追求准确,而把我方向和趋势。这是一个潮流,并且是试图对复杂事情获得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是一种觉醒来着。

我们一开始电子化或数字化,只是为了实现具体操作或者交互。比如上面说到的把工作流程电子化。还有就是把买卖行为电子化,也就是电子商务。今天我们都说电商,或者更多人说 购。

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学会做调查,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来安排各种营销活动。那个时候就想我之前说到的运营总监提议的方法,打印出来让人填写,然后一个一个收集来,汇总分析。整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更多是结果数据,过程都已经很辛苦了,更多的是辛苦的数据了。但是今天的数据收集,就不仅仅如此了,可能你填写各个问题所花的时间,修改选项的情况,等等数据都可以收集来,可以看到一些以前所看不到的。这算是数字化了用户行为才可以有的。

这个也是今天电子商务可以比实体店获得更完整数据的一种可能。虽然实体店会发生更多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你所能捕捉上来的却很有限。即使今天开始部署各种感应器和摄像头,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也确实会使一个方向就是。毕竟以后线上线下会不分家。

能捕捉到什么决定了数据的完整性。软件从一开始设计,都会考虑到对数据的保存和应用。今天对于通过数据获得洞察有了更深刻的诉求。特别是,在占领用户时间上面所花的功夫。

精益创业算是今天热门的话题。很多创业公司都希望通过发布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然后快速迭代,最终抓住用户,成为一款成功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从用户获得的反馈至关重要。

对用户来说,使用中获得觉得好用,会继续使用,不好用这可能就会离开。

对设计者来说,要能够识别目标用户,并且看到他们的诉求,并且引导他们完成你要他们做的动作。确保他们获得反馈是正向的。如果不是,就要及时纠正产品,留住他们并且引导他们走上期望的路径。最终离不开这款产品。

整个过程其实不乏对用户的“算计”。我们通过捕捉到用户的数据,然后提供给用户我们希望给的反馈。

当然,我们说到的这些场景,触发点在“我能”两个字。虽然想到了中国移动很早以前的广告。不过,这里确实要说的是关于获得更多用户洞察后,我们能做的。那就是“操纵”他们。比如,让他们上瘾的刷朋友圈。虽然,这个可能不是设计者真实的初衷,但是因为他们可以。


组织

说到组织,两个词冒了出来,一个是“自组织”,一个是“ 会化”。不过两个词有都跟 交媒体和应用的出现密切相关。

我最开始听到“自组织”,是罗振宇说的。觉得蛮高级的,感觉这该是一个多么有生命力的组织,每个都有满满的使命感。简直就是一个理想状态。

后来发现,其实你需要让他们可以并且也愿意。这么说道愿意,我就老觉得要有利可图,不然谁会愿意做呢。而这个“利”,不一定是经济利益,也可能是道德高地,凡此种种。

因为我想到的充满使命感的,就是教会之类的宗教组织了。而且越邪门似乎越极端。过去有些商业机构也都这么去做的,比如三株口服液。想想,很多人如果不能像军事一样管理团队,大概就想想教主一样一呼百应吧。

先来谈些有利可图的吧。比如以前很多人在QQ上建群搞团购或组织夜店派对。他们帮你集体砍价,组织活动,是可以从商家那里获得分成的。所以有人做。当然,参加的人也是有利可图的,团购可以省钱,派对可以开心。

后来Groupon出来做团购,再后来就各种O2O,到今天消费升级。整个过程是进化了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些变化。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决策和行为。

分销这个东西,很早以前就有了的。最早不就是批发和零售。后来安利,雅芳等等设置多级分销, 称直销。这个直销跟戴尔电脑开始的那种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我所知道雅芳的出现,是因为美国有大量全职太太。而今天我们的微商,似乎也是女性参与的多,最开始也都还是赚女人的钱,让男人掏腰包的想法。

微商的微字出自微信。原因很简单,就是微信让他们可以干这么回事。也就是“使能”。说到这个词不得不说当年在华为翻译到“enable”的时候还有点担心翻译成“使能”会不会被说翻译腔。而且根据我微薄的中文基础,当年中学写作用用词“使然”的时候都被老师质疑过,虽然我照用不误。

微信里可以建群,可以发朋友圈,可以转账,所以对于这些微商就齐活了。可以不见面把事情都做了。而且因为降低了动作的门槛,比如发发朋友圈比敲人家门要容易太多了。

这里我们不去说微商的是非。我们且说这种行为组织可以实现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微信提供了土壤。

我们仔细来看看,团购,活动组织,微商等等活动组织,都离不开这么三个特点:角色,动机,和能力。

讲到角色之前,先来说说一个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现在有电影版本,有兴趣也可以看看。

实验中扮演狱警和囚犯的都是经过筛选的无暴力历史的普通人,可是当他们进入角色后,竟然都完全不一样,拳脚相加还觉得理所应当。本来要持续两周的,没几天就不得不中止了,因为失控了。这个实验,让人看到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恶人。实验的主持人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后来还写了一本书来讲这个路西法效应。记得早前李承鹏还写了篇文章来说那些对平头百姓棍棒伺候的警察。

斯坦福监狱实验大家可以去 上查看资料,这里提到是因为,我的一个感觉就是角色和位置对人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组织,特别是如果你要让的 群真的可以“自组织”。那么构建具体角色和节点就会是关键。而角色和位置(权力)感在监狱实验可以起作用,在好的地方也一定会起作用。

但是,角色不是空的角色,角色会有相应的技能和工具。换言之,软件需要提供给相应可以发起具体行为的功能。比如,微信中的群聊和转账功能。同样,转账功能之于一般用户,可能不如红包。但是对微商,可能就重要得多了,毕竟红包一次200不能满足他们交易需求。

至于动机,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有利可图。

再说到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什么我说软件会重新定义场景。因为软件,也可以构建出以前不存在的场景。这些场景中可怕的是每个人会获得具体角色,利用新的能力,来做一些事情。当然,不都是坏事啦。比如,滴滴出行,你做司机,也可以搭车。


智能化

说到滴滴就不得不说到Uber,还有刚被滴滴投资的ofo和其竞争对手摩比单车,他们特点都是希望通过算法更有效率匹配资源和需求。有挂着共享经济经济的,也有本质上主打分时租赁的,但是共同特点就是要能够足够智能才能有效使用资源。这是一个在离开软件很那实现的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的一个理念就是使用权和所有权不用在一起。本质上,其实你出让对拥有的东西dd额使用权换取收益,其实就是租赁。不过不是长期租赁而是短时间内。这一点其实分时租赁就是另外一种解答。差别就是分时租赁运营方需要解决标的,而共享经济则主要通过供应链中的参与者来解决。理论上来讲,未来效率足够高的话,应该是生产后直接投入使用,而购买者就像是购买一份理财产品一样参与。资源证券化了。

证券化,本质上也是为了让资源能够流通的一种金融方案。更多的资产和活动经过数字化,然后可以构建相应新的上也可能,这种场景也蛮像是证券化的过程。就像上面说到供应方面的证券化。这是一个有趣的延伸。

当然电子化或数字化后,我们获得数据,可以获得更多认知和反馈,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获得以前所不可能获得的智能。

今天人工智能也是个火热的话题。具体的应用也多,像Uber在试验的无人驾驶就是其一。当然Google在无人驾驶上走的最早。依靠的还是大量数据的分析。所谓机器学习,就是用足够多的数据来对应足够多的场景。

说到这点想起以前用的翻译工具Trados。这工具提供的其实是记忆功能。你翻译的双语文档会被对影城具体句对,然后以后翻译到类似的句子会提供相应译文给你,并告诉你原文相似度。这个跟Google翻译其实也差不多的道理,不同的是Google翻译要查看比对海量的句对。而且越多的对应句子,翻译的越准确。比如,Good morning这种,Google翻译一定错不了。

机器靠的就是这么简单逻辑,只不过他们很快。而且喂给他们越多,他们就能理解的越多越好。

当Google开源他的人工智能引擎TensorFlow时,你就该知道其实拥有海量数据的Google会是最大受益者,如果这个引擎越做越好并且成为标准。

算法再好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需要大量数据,就需要能够电子化和数字化我们具体的环境和行为。这一点就需要通过软件来实现。不管你是什么硬件,缺少了软件就像没了大脑的身体。感应到再多也处理不了,啥也说不出来。

今天我们大谈互联 +的时候,一定不是只是把各种活动搬到 上来。而是捕捉到更多数据后,希望能够清楚的认清事实看清方向,并且通过更加智能化的方案提升体验和消费。


场景一直在改变

科技一直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天有了互联 ,特别是移动互联 ,我们的很多做事方式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想下,你今天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还有工作离开了移动互联 会变成怎样,或许就是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景都发生了什么变化。特别是即使抛开各种推广和补贴。

我在想张小龙一开始一定想不到微信会变成今天这样。虽然他很早就说微信要做生活方式。这个跟老一辈革命家心怀理想的情况也差不了太远,他们一定也没想过后面的劫数和今天的面貌。因为世界始终充满不确定性。

贪嗔痴都好。都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获得反馈,以及随后周而复始的回应。张小龙或许一开始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生态。想一下,如果你们对获得反馈和发出回应的行为都在微信里面进行,那么微信不早就成为了大家的生活方式。

两年前有一款应用Yo,火了一下。后面并没有成为人们工作或生活的通知中心。倒是有一家公司成了工作的发 中心,那句是Slack。我只关心你们获得反馈和回应(交流和协作),爱用什么其他具体生产和协作工具照用,我负责让你们知道一切并且嗨聊就好了,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反过来,它也重新定义了工作的场景。

场景建立在时间,空间,和需求之上。这个时间可以某个特定时刻,空间也会是特定某个地点,而这个需求就更可能千变幻化,深受周围环境和个人情绪影响。想要理解并且引导或者操纵,就需要能够获得更多的洞察。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有软件和没有软件的情况下,对世界的感知会有差异。这里差异说的不是艺术家的灵光一下,而是大众行为和商业活动的影响。软件说白了就是实现更多认知和思考,并且做出回应。连接可以获得更多可能,而进化绝对是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8月24日
下一篇 2016年8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