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匹与国力强弱的关系
1,历史上驯化和饲养的动物,除鸡狗猪牛外,恐怕要算马。
秦人的祖先非子,是养马专业户,凭着养马技术发家致富,建立邦国。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
秦人的养马技术的得天独地之精湛和出色由此可见一斑。后来的秦人趁周平王东迁,得了周王允许,攻夺了戎人霸占的歧雍之地,于汧,渭流域养马。世代流传。这是秦人崛起和强大的内在的重大原因。
匈奴人及其他草原上的部落为什么难以制服?就在于他们有马,而且会训练使用马。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这些民族自小就会骑马射箭,战斗力的培养从幼儿开始,长大后成精骑兵了。
春秋战国时期秦,赵,燕毗邻匈奴,拥有最早的养马便利。在战国七雄中,这三国先筑长城,效果不好,再学骑射,与匈奴争边地,与内地争雄雌,得益于胡骑薰染,逐渐成了上等诸侯国。就是这个原因。
2,楚汉战争期间,战争刚开始刘邦老挨项羽打。
56万被3万追着打,即是步兵打不过骑兵。这教训促使汉王建立了自己的骑兵部队。灌婴的骑兵在韩信部署下,纵横赵国齐国,最后把项羽追到乌江。击败项羽。
汉武帝前期对匈奴凌厉进攻。取得成绩,但消耗太多。战马损失大,骠骑将军霍去病成功大,走得远,全靠马匹助力,因此,汉军马匹锐减。”久不伐胡”是因为没有马匹在广阔的草原上作战。
汉武帝让李广利去攻大宛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要找到汗血宝马,目的是想改良马种,之后装备军队,以为彻底击败匈奴。因此必得得乌孙马及大宛汗血马,乌孙马曰‘西极’,大宛马曰‘天马’。均是马中极品。
中原地区的本土马种体型瘦小,长期被圈养力田,拉车,速度和耐力满足不了骑兵要求,与匈奴的战马差得远。汉武帝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以和平手段得不到,就以战争手段去寻找优良马种。自古以来,西域乃草原沙漠,气候温暖干燥,是养马的故乡宝地,盛产骏马名驹,乌孙马、汗血马,所以汉代引入的多是西域马种。汉武帝是有远谋的皇帝,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去找汗血宝马回来玩!这就太小看他了。
3,东汉中期的窦宪为什么跑那么远?
是因为朝廷有足够的战马供驱使。当然先撇开出兵动机,仅是以汉军配置为列,可以看出骑兵的装备,在东汉已经普遍了。这时的后备充沛。马匹多而且精良,因此成功大。
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撤,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皆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
所列引之文,从中央到地方,军队均配备”骑”,尽皆骑兵,战马多是个重要因素。
窦宪歪打正着取得赫赫战功,勒碑刻石,威震远近。骑兵长途奔袭,打得匈奴措手不及,因而战果显著。
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4,三国两晋中的晋朝。
西晋的政策失调,使北方少数民族崛起,之后又不加以安抚及控制。西晋五十年,其中有十六年八王之乱,剩下三十四年均是内部争权杀伐。内乱一久,外患就来,恰恰是北方骑兵。刘渊的骑兵一冲击,西晋立刻崩溃,皇帝彼俘,旋即灭亡。五胡次第争权中原,侵略杀伐无所不致。东晋在南方没了养马基地。纵有北伐之壮志,没有良马作支撑,百年间近十次北伐,没有一次成功。内乱,争权,猜疑,后劲不足等等原因,原因之中的原因就是没足够的骑兵。再者,东南富裕之乡,气侯特别湿潤也湮灭了马性中的脾气,没法养战马。装备差,只有挨打的份。
南方打不过北方。是北方统一南方,西方统一东方。这是证明了的历史事实。公元前221年,西方的秦国灭掉东方的六国统一中国。公元589年,北方的杨坚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中国。然后是元朝,清朝自北而来……
唐朝地域辽阔,疆域辽远。就在于有马。民用商用军用,简直无所不用。国祚久,实力强,四方辐射,八方来朝。唐朝拥有的马匹数量常年达到了九十余万匹。直到开元年间,唐朝的战马数量又增加了二十余万匹。所以,开元后期,唐朝就拥有了一百二十万余匹战马。这么庞大的马匹该装备多少军将?一旦上战场,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
唐后的五代十国几十年之后周,周之部将赵匡胤。取了个先天不足的地方当皇帝,不善的邻居是赵氏政权始终的痛。
5,北宋南宋的无奈
北宋的北方边境上的几个草原政权,从一开始就严重威胁北宋,最后被金灭掉。王安石变法中有二条核心:保马法,募兵制。道出了北宋国防的两大缺陷:一是马匹不足,养马于民间。但是是一种生活在沙漠草原土的动物,把它们关在马圈中饲养,必然违背其天性,不让它们出来活动,那么,它们就会彻底失去本性,这样的马是不能上战场的,怎么能为战士所用呢?耗时费力还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实在是变法没控制住过了头。回头一想,北宋的邻国全把农耕草原结合部的天然的养马场占据了。迫使王安石想办法,只得实行养马法。宋神宗关注西北边疆战事,王安石以此”养马保马之法”打动圣心,获准变法,养马于民间,力争上档次。但在下面操作时走样,成了扰民害民的条款,保马不成,马不够用,只好出大钱买劣马,令人悲愤泄气。
在宋代之前主要有两个地方养马比较好,一个是在北部的“燕云十六州”范围内,另一个是在宁夏的河西走廊,这两个地方因为是温带草原气侯,非常适合养马。
令两宋代的悲哀是,这些地方早就不为其所有,“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夺取,而”河西走廊”又被西夏占据。北宋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宋军的数目多于敌军,却都被敌人所打败,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北宋骑兵少导致的。马不够,只能出高价买。比如”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河西养马场还在手,李亨跑到灵武马上装备了一支锐骑兵,称帝, 令军民反叛。而叛军就是以”燕云十六州”养马有底气反唐叛乱的。这一正一反,恰恰证明马的作用和底气,给人的勇气和信心。
西夏和辽,人家是不会把战备物资出售的,这点稍为有点眼光的人都明白。
募兵制造成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北宋的灭亡与此弊干系非轻。北宋的募兵制在作大程度上避免了唐朝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点无疑是有进步的。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人民暴动。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政府尽力把灾民招为兵员。但是,募兵制加重了人民负担。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硬件软件都弱,这就是宋朝武备最废驰的原因和地方,所以对外战争负多胜少,也是有其客观原因。南宋偏安于富庶江南。岳飞想去夺回养马基地”幽云十六州”,但宋高宗不准他去。南宋一直没有力量北伐。还是由于没有足够的马匹,也就没有雄心。最后,又是被骑马而来的蒙古人给灭了国。
6,明清,骑兵之尾声
一展开地图,有几个合适养马的地方,幽云十六州夺回来了,该有办法了吧。西南方还有个滇越,是小种马的养殖基地,但不适于作战奔驰。再说地方也太小,也不够供给。
明朝长城沿线可养马,但是明朝的边患特别严重。关外,长城以北,尽是马上民族。明朝在军力上明显处于下风,党争,内乱,起义等自弱,给了外族机会,竟被后金骑马的民族给灭了。后金的马匹,一路南下,势不可挡。
而清朝的疆域,有理有节地划了那么个大圈,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丰满壮实,不仅好看而且富庶,这在神州大地上,堪称泱泱风范而屈指可数!原因之一就是不仅有马匹,还有大量养马的专家和无数的良马训养基地。不强大起来实力都不允许。遗憾的是冷兵器配备的战马碰上了热兵照装备的长枪大炮,历史让骏马变成休闲马。实在没办法。
二,骏马的威仪
秦始皇的铜马车,驾驷是标配。
刘邦要当皇帝,必要的车驾得要。”驾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拉的礼车,硕大个国家应该不难找齐。但是,刘邦就是没有找齐。可见,战乱之后马匹的缺失。”将相”没马匹,只好用牛车,这是战乱的结果。相反,在草原上的敌对的民族匈奴,他的马匹何止上百千万。
白登山上。冒顿控弦三十万的冒顿包围了大汉皇帝刘邦。他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强大骑兵部队:
冒顿纵精兵四十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龙,北方尽乌骊,南方尽骍马。《匈奴列传》
真是”东方青,西方白,北方黑,南方红”——尽得王者成五色成五行之兑,把土(黄色)给围在垓心,七日不得出。可见这些马匹应该是从更大的数目里筛选出来的。那么,隐藏的杂色马又何止成数十万呢?
后来,汉高祖是回来了,到了长安,闭口不谈讨伐匈奴之事,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而采用”和亲政策”以争取休养生息,培殖国力。核心就是要养马,让灌婴练骑兵。
整个唐朝,近三百年。二大盛世繁华,一是唐太宗,二是唐玄宗。唐太宗有自知之明,不张扬,不封禅。唐玄宗登顶泰山封禅的时候,就选用了几万匹战马组建成了既漂亮又威武的丰健马队。相同颜色的马匹自成一队,宛如千里锦绣铺排开来,逶迤向东行进,场面富丽华美,属国惊服企羡,大加抱腿,得了无数财富。
安史之乱,唐玄宗凄惶西奔,人民拉住太子不让走。在马嵬坡分道,太子去河西马场,李亨在灵武继位,他知道这里是河西平凉养马之地。养有几万匹优良军马,李亨全部用来装备刚征召来的士兵,他以此 召天下讨伐叛军。不久,李亨在灵武继位为新皇帝。各地军队,壮士,民众纷纷前来,反叛势力因此重新聚合。可以说,这几万军马给了李亨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
三,战马逸事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河阳挑战李光弼,李光弼手下的小将白孝德杀了史思明手下大将刘龙先。叛军士气遭到打击而低沉。史思明想了个提高士气的办法,他把军中的健壮好马一千余匹赶到河滩上去洗澡,向唐军显示自己的战马。李光弼看到对方的公马很多,也想了个办法。他把军中的母马拴在河岸上,也让士兵给牠们洗澡。结果史思明的公马挣脱缰绳全跑到河对岸有母马的地方。叛军损失了多少好马,唐军就得到了多少好马!史思明大怒,调兵猛攻河阳,但被唐军击退。
文景之治的时侯,国家富足,家给人和,人们安居乐业,礼尚往来。当时的情形如此记载了马匹多的盛况: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骑母马上街走亲戚朋友的不得参加聚会。可见那时的富足,骑母马令人不耻(傧)。唐朝这个开放的时代,不仅男子酷爱骑马,女子也酷爱骑马。唐人的画里,常有骑马的仕女图。特别是宫廷女子,和皇帝一起出去骑马游猎。尽皆戎妆骑马,在唐一朝,打马球也是一项很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唐朝的贵族也是喜欢得不行,发展成今天的马术。
四,其他
古代打仗期间,要设个”大司马”来管理打仗,调兵调马。三公之一的大司马,体现出来的即是”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之中的戎。说明自古以来,马就与兵联系在一起了。卫青当过大将军,大司马。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均是战马成功立业的典范。
荀子《劝说》,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说明,驽马只要肯努力,也会成功的。
韩愈《马说》论证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此故,千里马只好自知自励,愤发图强了。
至于项羽的乌骓,刘备的的卢,吕布的赤兔,唐太宗的昭陵八骏,是不是”汗血宝马”的后代就不知道了,反正跑得快的就是好马!
“老马识途”大家应该都有听说,故事说的是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孤竹,但是不小心迷路了,于是部队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
非马非马论,涉及到逻辑学问题,三段论,整出的马,变得不是马,间接证明了赵高的成为指鹿为马有一定的依据。
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江来”,一个字,快!
鸿雁传书不成,”八百里加急”也凑合,还是一个字,快!
外国有强国叫罗马,其实应该叫”骡马”,据说”骡子”和”驴子″均与马有亲戚关系,骡驴两个殿后管粮草,马一个在前要冲锋。三畜鼎立,完成使命。打造了罗马帝国。
实际上,马在古代是最重要的畜力,应用于军事领域,养马的作用是装备军队建立骑兵,稍次一点的作用在于田间劳作和运输。比如云南的”茶马古道”。”马帮”,”盐帮”等,均是畜马为力的,地势险要处,马驮货物又快又稳。它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拉人驮货样样精通,性格温顺惹人喜欢,非常时期,杀马杀牛等于杀头!
近代画家徐悲鸿。徐悲鸿善于画马,他画的的马驰骋原野奔腾咆哮风格独特,徐悲鸿所画的马,最著名的一幅《八骏图》久负盛名,形态各异,再现了马的原始面目。在今天环境大破坏,草原面积锐减的情势之下,也只有从图中欣赏当年驰骋疆场上的骏马了。
附:
一,图片来自 络,如有侵权望告之删除
二,参考资料:
《匈奴列传》
《新唐书》
《窦固传》
《王安石传》
《唐诗三百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