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推荐大家使用印象笔记作为知识管理工具?

一转眼从大学毕业步入职场工作快六年了,使用印象笔记也到了第八年头了,一直希望找个方式跟大家讲讲分享这一路一起来的想法和故事,其实更多是希望借此文,是给这个阶段的自己的一次总结思考,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的思考。没有什么特别的筹备、炫酷的技术,牛逼的教程,一切都源于真实的经历和思考!更多的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角度给过往者的建议! 帮大家探探水深!

推荐的逻辑路径:

1.使用软件的初心和目的是啥?

2.介绍选择工具的”第一原则”

3.介绍印象笔记的特性和功能;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选择工具”

不用我说,对这个笔记软件有过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现在最流行的新兴笔记 App 分别是《Notion》《Roam Research》《Wolai》《Craft》 和《Obsidian》。当然还有很多老牌笔记APP 《印象笔记》 《有道笔记》《Onenote》等等,他们分别占据了不用的用户,其中不乏优秀者被不少用户追捧!

1.印象笔记:你的「第二大脑」

《印象笔记》是让生活更有序,让工作更高效,让协作更便捷。帮助个人及团队保存高价值信息、整理知识、有效协作,让印象笔记成为你的「第二大脑」!

作为老牌的笔记软件!早已经吸引了的一大堆象粉使用!

2.Notion:最强大的 Database

《Notion》是将模块化笔记的先驱者。

提到它,先想到的一定是各式各样的模块。比如下图用了重点、标题、文本、无序列表、内嵌视频 5 种模块,并拖拽将其并列,从而实现强化版的康奈尔笔记。

3.Roam Research:让你的笔记编织成

最近随着 Roam Research 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 Zettelkasten 这种笔记管理方法,它也被称为「卡片盒笔记法」。

软件中的文档可以双向关联,形成知识图谱,构建用户的知识框架。

这其实才是我们大脑记忆的真实样子,知识不是独立的,而是各自有联系。

4.Wolai:本土化的集合者

《Wolai》是唯一一款中文版的《Notion》和《Roam Research》的结合体。

用“我来”构建个人的信息库、笔记、知识、待办、计划、剪藏、数据…

5.《Obsidian》专注于双向链接和页面关系图的笔记App

Obsidian 是一款支持 Zettelkasten 笔记法的笔记管理软件,它同时支持 Windows、Mac 和 Linux 三大平台,

。。。。。

在使用工具的道路上,不少朋友都在问这么多软件,各说风云。到底哪个是最好的,我应该用哪个?

我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乏多次在思考“我选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选的是最牛逼吗?”,“这个软件不完美啊!这么多缺点,我是不是要换个工具?”

大家都说,有了好工具,才能出好东西! 对于这样的一个观点,我其实也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 是不是真的只有什么都用最好的,才能做出好产品来?

无意间看到了一新加坡匠人的工具使用心得,他说“工具,适合自己的,自己用着顺手的,自然就是好的!”

确实慢慢地我产生了一个思考点:

工具适合才好!工具不应该替代行为本身!

更何况我们在过程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也许是比选择一个“牛逼的工具“更为重要!

三天打 两天晒鱼,选软件热火朝天,看攻略积极向上,写笔记整理知识零零散散没几次!

从一个过来人来说:如果我们能养成习惯才是关键!怎样做,才能切实有效地养成一个好习惯?才是关键!

这也是我推荐大家使用的工具的第一原则:正向循环原则;


二.浅草才能没马蹄!–“正向循环原则”

回顾前面说的:怎样做,才能切实有效地养成一个好习惯?

不要寄希望于「自律」,那是很低效的,我们应该从「动力-阻力」模型出发,找到内心深处呼唤我们、推动我们的驱动力;

尽可能采取「最小化步骤」,把阻力降到最小,让自己一想起来,就能够即刻去行动;

要营造一个有效的线索,最好是把新习惯放在旧习惯之后,设计一套「一……就……」的规则,用来提醒自己;

  1. 设计一套规则和环境,最小化阻力;
  2. 初期有意识地推动自己去行动,迈出第一步;
  3. 从行动中获得反馈,来给予自己奖赏,以及优化环境和规则。
  4. 这样,一旦度过最初期的阶段,就无需再依靠主动的意志了,单凭环境、规则和反馈,就能够让我们动起来。
  5. 用一张简单的图来表示,就是:

比起依靠「自律」,这种模式要高效得多,也更加可持续。

因为,它无需时时刻刻投入注意力和「自控力」,只要初期投入一定的努力,让这个「轮子」转动起来,后面就可以慢慢减少自己的投入了 —— 它会自行一刻不停地转下去。

我们不妨把这种模式,称为「循环回路」。

此段内容引用于:Lachel L先生说《一套也许是最有用的思维模型》文章;

通俗的来说:

1.我们做的这个事情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的决定体现是在你能坚持多久。

2.所以我们在一开始的先降低我们行为开始的阻力。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自控能力。

3.要为自己的行为设立足够多的正反馈,持续推进你的行为。

以上总结的理解由我从自己的习惯中提取而来。在采用这些方法以后,我最大的发现是我的心智负担大大地减少了。不用去想那个到底是最合适的?那个是最优秀的?有了这个“最小阻碍”原则以后,就不必总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反复犹豫,舍本逐末。

然而,通往罗马的道路不只有一条。也许我的这条路并不适合你,但是希望你能够找到其中有用的部分,并形成自己的习惯。


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为啥你我有缘?

以下四点完美的符合:设计一套规则和环境,最小化阻力;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简单轻便的使用印象笔记,其实真的这个我排除了很多其他软件的重要原因,很多软件确实可以实现很多的炫酷的功能,但是使用门槛和便捷性确实会在无形中会阻碍你的坚持!

1.轻松收集一切

无论是点滴灵感、待办清单、或者会议记录、项目资料、高价值文章,你可以用印象笔记保存一切。笔记会自动同步到所有设备:手机、电脑、平板,多终端一键同步!

2.有序整理信息

从文字、图片、录音、清单到 页、思维导图、文档和附件,支持丰富的文件格式,帮你妥帖保存。搭配智能搜索功能,文字、图片甚至附件中的文字皆可迅速锁定。

3.支持所有设备(多端同步,随时随地查看和备份信息)

在所有设备上安装印象笔记,无需担心电脑不在身边,随时随地保存和查阅信息。

4.一键保存 页

无论是微信文章、微博动态或是 页内容,都能一键保存至印象笔记。

以下四点完美的符合:初期有意识地推动自己去行动,迈出第一步;

利用这些便捷的功能,会让你积累越来越多的笔记,也会让你习惯开始使用笔记;


5.管理任务清单

内置清单功能,帮你更直观便捷地管理任务及待办事项,摆脱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繁杂事务,保持专注与高效。

6.快速梳理思路

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或信息梳理,激发灵感,还能在导图中关联笔记,高效连结相关信息资料。

7.文档扫描识别

快捷清晰扫描所有纸张,无需动手即可将名片、文件、书刊等一切纸张扫描保存,更可智能对纸张文字进行OCR识别。

8.智能搜索笔记

无论是笔记、图片甚至是附件内的文字,智能搜索功能可以迅速帮你搜索到保存在印象笔记中的任何记忆。

最后一点:从行动中获得反馈,来给予自己奖赏,以及优化环境和规则。

印象识堂,是印象笔记推出的全新的内容板块,印象识堂就是一个致力于构建能够让大家通过阅读提高生产力的内容平台,专注于传递,分享值得保存的常识、知识和见识。

秉承“识”用主义,为读者提供有料、有益、有效、有趣的高价值内容,旨在共同打造一个全新的内容平台,让笔记超越文本的价值。

我们来康康这个是个啥东西啊?

1、每位用户都会拥有你的专属印象主页「个人主页」

2、你可以在这里设置你的个人简介,拥有个性化风格背景

3、并将你想要公开的笔记发布出来,发布在个人主页的优秀笔记将会出现在印象识堂中,所有印象笔记用户都可以为这篇笔记点赞,甚至保存到自己的印象笔记中。

当然,你还可以将个人主页通过微信、微博、QQ等渠道分享给好友,所有浏览你的个人主页的用户都将会看到你的精彩笔记。

总之,你可以将这里搭建为一个专属于你的个人站点,不定期发布自己的随笔、心得或真知灼见,公开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洞察;

也可以将这里视为你发表专业知识的处女地,把你最专业的人文数理、科技信息…知识分享给更多人;

或是作为你分享个人技能的传播地,用你最擅长的摄影、旅行、烹饪、绘画…技能吸引更多同好,形成自己的圈子。

通过这个来自印象笔记官方的介绍!不知道你看完,这个印象识堂的介绍后,会不会心动?希望印象识堂是会推动你进行持续正向反馈的一个。给你一个属于你的阵地;


四.DIKW建立第二大脑的思想工具

Date:数据

Information:信息

Knowledge:知识

Wisdom:智慧

数据经过整理变成信息,围绕某个问题而聚集起来的信息变成知识,知识通过反复实践生成经验智慧。

这个理念是知识管理的经典金字塔模型,形成了知识创造流的闭环:信息输入–> 知识创造–>作品输出。

从收集信息到创造知识,这是种思考范式的转移。

印象笔记是很好的:信息输入平台;

印象笔记是很好的:知识创造工具:

印象笔记有很好的:作品输出平台:

这也就是我推荐你使用印象笔记作为知识管理工具的原因!

借助印象笔记的优势,极大地拓宽我们的「知识边界」,做到真正有意义的「知识循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