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绿油油的麦田尽显生机。
“目前不用浇水,墒情非常好。”用手搓了一抔黄土,查询了手机里的农业信息软件后,郸城县种植大户、豫丹生态农业专业合作 负责人王雷高兴地说。
王雷承包了1700多亩地,他说以前最头疼的就是“浇地”,自从2020年4月县里给配上了“时针式自动喷灌设备”,不仅省时省力,还省钱。他抬手指向远处,一个290米长的白色铁架横亘在麦田之上,架子上布满喷头,“只要我一刷水卡,再按3个按钮,铁架子就能边旋转边喷水。”
王雷算过一笔账:以前浇500亩地,得用10台柴油机抽水,浇一个多星期,现在只用一天就够;以前每亩地需要60立方米水,现在只用36立方米;以前浇地成本每亩合40多元钱,现在仅10元。“特别是到大旱天,自动化设备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不仅浇得匀,而且不容易干。不像以前,1000多亩地浇完一遍,最先浇的地又渴了。”
“这两年,县里加大投入,建设了4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区。”郸城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股长寿伟说。
王雷的田间还设有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检测点和气象监测站。王雷说,以前天天都得来地里,现在不来,也能在手机上查看地里的情况,一有异常,系统还会给出解决方案,“走的步数少了,效益反倒增加了。”
县农业农村局还给他装了诱蛾灯等防病虫害设备,“农药少用一大半。以前轮作的红薯有时不达标,现在达标了。”王雷说。
在王雷田间,还有一个高高耸立的摄像头,可以监控方圆几百亩耕地。郸城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玉民介绍,这是国家土地移动管理系统装置,县、乡自然资源系统部门都能在后台看到耕地情况,可及时发现破坏良田、违规建设行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