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软件故障、灵魂争夺、科技平权…潘多拉魔盒压不住了?

我们都害怕打开潘多拉的魔盒,更令人害怕的是,我们甚至在无意识下会不小心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过去的一周,汽车行业喧嚣至极,每一个事件都足以拨动业内人士紧绷的心弦,撩拨的力度痛至每个神经末梢。

不过,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这些拉扯,都算是一个好的信 ,暴露出来的问题引发的足够重视和行动力,都给未来的产业发展多一份正向的力量。

数据安全“第一案”

昨夜极不平静。

信办发布的通 很快传遍全 :因“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予以下架处理,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

6月30日,成立9年的滴滴出行以不可思议的低调姿态在2021年上半年最后一天于纽交所上市,没有敲钟,没有任何庆祝仪式。要知道,这是继阿里巴巴250亿美元募股之后,中国科技公司在美国最大规模的IPO。

事出反常,必不寻常。

尽管低调至此,监管到来的脚步依旧急促。仅仅过去两天,滴滴不被允许新用户注册,随后 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甚至还加了一个班,在周日晚宣布滴滴下架。

所有的信 无一不宣告,“数字安全”,被提上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汽车数字化的浪潮中,“数字安全”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西方在数字伦理和数据隐私方面的立法,相对严苛。此时,随着滴滴被监管,国内在数据安全的决心和力度,以及完善速度,都正在加快。

滴滴被下架,是 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去年4月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案件,通过对行业领头羊的整顿和审查,既有对行业的最好示范作用,也起着立竿见影的警示之意。

滴滴的月活跃用户达到1.5亿人,早已经成为中国人出行的基础设施之一。华为高管苏菁认为,在出行大数据层面的优势,滴滴才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此重要的角色,势必要在数据安全层面做严苛的审查与整改。

就在今天上午,同样的理由, 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梅开二度,宣布对货运平台“运满满”、“货车帮”实施 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

满帮集团也是高兴没多久。以“YMM”为证券代码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半月不到,这个被称为“数字货运第一股”,有货运版滴滴之称,占据中国数字货运平台市场64%份额,全球最大的数字货运平台,遭遇滴滴同样的命运。

多点引爆,可见 信办整顿和监管的决心。

如果说基于国家安全,我们亟需规范企业“数据安全”的监管和审查机制,那么站在产业角度来说,同样亟需打造一个柙笼,将数据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做好规制。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没有前人的经验指导前路的方向,也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小心翼翼摸着石头过河,成了唯一的验证方法。

一个不小心,或许潘多拉魔盒就会无意间被打开。而 信办的举动,振奋行业。

软件故障是座大山

上周,“保时捷全球召回Taycan”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保时捷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召回其首款电动汽车Taycan,以解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车辆突然断电、动力缺失的问题。据悉,召回的原因是当12V电池电量耗尽时,会造成动力损失。

本次需要召回的Taycan车辆共计4.3万辆,其中国内有6000辆,这几乎是Taycan上市以来的全部销量。公开数据显示,自2019年9月4日上市的Taycan在2020年销售20,015辆,2021年一季度销售9072辆。

在之后的一次媒体圆桌会上,保时捷方面给出了更为明确的解释:完全是软件原因,车辆的控制单元与动力电池单元之间的通讯软件上出现了问题,是车辆逆变器的软件问题。

随着汽车电子元件的几何级倍增,软件层面的技术挑战愈加严峻。

关于智能电动车这样的案例已经不胜枚举:远到蔚来车主因车机更新被锁车内;到大众ID产品因软件问题不断延迟新车的推出时间;近到极星2因软件问题行驶中系统突然关闭,导致车辆趴窝且无法再次启动;再到特斯拉因Autopilot相关风险,在中国召回28.5万辆汽车。

保时捷方面称,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出现的概率为0.3%,被召回的4.3万辆Taycan约有不到150辆车可能会出现这个问题。即便如此,软件的痛依旧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车企上空,即便你是保时捷,也无法例外。

这些企业实力并不弱,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它们也都无可避免产生各种原因的软件问题,那么这就代表着行业解决软件故障之路,依旧任道重远。

一家美国独立研究机构甚至表示,“未来将有60%~70%的车辆将因为软件安全问题被召回。”

毫无疑问,软件故障依旧是智能车发展的一座大山,它必须被攻克。

主机厂拒绝被摄魂

多种复杂情绪夹杂在一起,有对行业未来问题的隐忧,也有当前切实的主动权掌握之虑。

在这份忧虑中,原本站在舞台中央的传统主机厂神经最为紧绷,这也是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一席话引发讨论的原因所在。

“华为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它成了灵魂,上汽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陈虹表示,不接受任何供应商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多是合作。

“强势第三方摄取了车企灵魂”的说法,将危机形容得生动且紧迫。

在变革的当下,合作早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科技公司的软件优势、差异化服务能力;传统车企的稳定产业链、生产制造能力,只有结合二者的共生体才能成为汽车数字化浪潮下的头部玩家。”长安汽车总裁王俊的话描述了一个普遍现状。

有战略合作,就一定涉及到谁占主导的问题。这也是陈虹的最现实担忧。

他口中的“灵魂”指的正是智能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完整的软件架构。

华为BU产品系列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 联、智能车云五大块。而“灵魂”也就是华为界定的Huawei inside模式。

华为方面表示,“Huawei inside模式目前只是三家,不可能也没有精力与所有车企都用这种模式。Huawei inside是华为与车企共同定义、联合开发汽车,不适用于所有车企。”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车企都与华为有战略合作关系,广汽、比亚迪、吉利等,甚至上汽本身都与华为有合作,然而,对于更多的企业来说,华为提供的是零部件或者车机软件解决方案,而非提供“全家桶”。

由此看来,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的自主品牌车企,大多有铮铮傲骨,在与科技公司合作的基础上,依旧坚持不出卖自己的“灵魂”。

科技平权

如果说,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转型过程中守住阵地是重中之重,那么互联 企业作为“门外的野蛮人”,心中所想只有“颠覆”二字。

周鸿祎在投资哪吒汽车后,就公开宣称要造15万元的智能车,实现科技平权。他认为哪吒和360的机会在15万元以下的智能车,摩尔定律、 络效应会让每个人都用上智能车,从而实现最大化科技平权。

“新技术的发展拐点出现时,用户开始大面积进入,形成 络效应后,会使得软硬成本进一步摊薄。而规模化又可以促进摩尔定律发挥作用,从而彻底颠覆整个行业。”

周鸿祎用手机行业举例,千元手机与当下高端机,在微信等软件的体验上差异并不大。中国15万元以下的车大概占了所有车型总销量的70%,如果这个市场不打开,那意味着智能电动车永远是小众产品。

周的话,其实点出了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哑铃型”发展特点,而且这种特点还在膨胀,爆款车型不是出自A00级就是B级及以上的高端车型,而在主流价格带形成了塌陷效应。

今年一季度的纯电车型销量前五中,呈现得非常典型,宏光MINI EV、欧拉R1是小型车,Model 3、Model Y、比亚迪汉EV则是B级及以上的高端车型。乘联会的纯电动车批发数据也显示,A00级的份额达到40%,B级的份额超过30%。

这显然不合理,也意味着智能电动车并未达成周鸿祎口中的“科技平权”,但愿360办公楼里“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同样也印证着他在汽车行业的宣言。

在上海,上汽们拼尽全力守住自己的阵地;在北京,小米、360们决定来到这个壁垒立了一个多世纪的行业颠覆主流;决策者们则在极力压制潘多拉的魔盒。

史无前例的年代,意味着史无前例的危与机,不同的角色都在承担着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在见证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6月2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