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近,又到了每年扫墓祭奠的时候。
疫情之下,“云祭扫”等文明祭扫新形式正大规模兴起, 络祭扫平台成了各大陵园的标配。
据新华 道,民政部在3月21日召开的2022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提到,各地要创新祭扫服务载体,大力推广 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同时,加强对 提供 络祭扫服务平台的监督,对违法违规者予以查处。
那么,以新代旧的互联 扫墓习俗发展至今,究竟现状如何?率先体验过“云祭扫”的用户,对 络祭扫的感受怎样?
图源:民政部官
1、“不能去现场,也要尽一点心意。”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这是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一句令人感触颇深的台词。
事实上,清明节存在的意义,更多是缅怀已逝之人,寄托哀思。对不少人来说,心意比形式更加重要。
一场清明代祭扫公益活动在南京隐龙山墓园举行, 工作人员在擦拭墓碑。图源:视觉中国
年过40岁的温先生,是每年家族清明祭祖的组织者。
“实话说,每年清明异地之间来回奔波确实特别累,要开好几个小时车,还常常堵在路上。”温先生祖籍江苏,但由于工作关系,一家老小都定居上海。他那一代人,非常重视清明节祭祀活动,回乡祭祖成了每年惯例。
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温先生一家无法回乡,于是他联系了家乡墓园的代祭服务。公墓方向他承诺,到时候会按照约定的条款进行指定墓碑擦拭和打扫,安放祭品,并拍摄视频和照片反馈。“真的感觉省力了很多。”温先生说。
家在外地的林岳,今年清明节也不准备回家实地祭拜。
林岳说,老人的墓园都在老家,而当地的墓园和民政局,都已经发来过好几条短信,大意是由于最近疫情形势严峻,不倡导实地祭扫。
虽说清明期间当地墓园并没有完全关闭,但想预约成功也并不容易。不少墓园实行限流预约,对到访时间和名额都有限制,到访者可以在预约平台看到每天的剩余名额还有多少。
今年林岳被陵园工作人员推荐了线上祭扫平台,一家人准备通过“ 络祭扫”的方式,完成清明节祭祖。
“蜡烛、香、各种祭品在平台上一应俱全,还可以发送磕头的表情包。”林岳觉得这样的祭扫方式也不错。
市民通过电脑进行 上祭扫,图源:视觉中国
虽然平台上的祭扫功能比较简单,祭品和表情包制作得也不够精美,但“这是一份心意,简陋与否不是重点。虽然不能去现场,但总该做点什么。”林岳说,“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还能和身在各地的家人一起祭拜,已经很好了。”
而从来没去过自己家乡祖坟的90后女孩章敏,去年第一次通过家人搭建的“ 络纪念馆”祭奠家中长辈。
因为在城市长大,祖坟却在极偏远的地区,章敏之前对祭祀先祖其实并没有形成概念。
由于疫情影响,加之 络祭扫的兴起,章敏的叔叔为家中已逝长辈建立了一个电子纪念馆,并把链接发在了家族群里,让大家都可以“尽一份心”。
在“云祭扫”页面上,一家人可以看到彼此的留言。平常不善言辞的叔叔伯伯们,把本该在墓碑前,对家中已逝老人说的话,都写在了留言区里。充满思念之情的语句,看得章敏热泪盈眶。
“看大家的留言都要看哭了。”章敏告诉霞光 ,“我从来没想到,家里那么坚强的大人,在逝者面前永远像一个小孩子。”
与中国人的性格特质有关,许多长辈并不擅长情感表达,尤其不会当着孩子的面表露内心。
而线上祭扫,却让一些小辈意外地感受到了家族内的情感传承,这也正是千百年来清明祭祀延续的意义所在。
2、谁在做线上祭扫?
受疫情影响,早在2020年的清明节,线上祭扫就已经成了一种新风尚。根据民政部数据,清明节当日,全国各地举办公益性集体代祭服务约 8500 余场,完成个人代祭服务约 22万宗, 络祭扫平台当日服务祭扫群众 1336万人次。此外,上海福寿园陵园2020年的数据显示,光是清明期间的 上祭扫平台流量,就突破了12万次。
许多墓园自带的 络祭扫,其实是完善墓葬服务流程中的附加服务,由公墓方自营主导。
“代客祭扫”服务,图源:视觉中国
相关的附加服务甚至包括墓碑上附带的二维码,只要扫一下就可以进入逝者的个人 页,看到此人生前的照片和种种经历。当然,账 需要家属对界面进行修改和维护,只放出家人愿意被公开的部分内容。
而被称为“内地殡葬第一股”的港交所上市公司——福寿园国际集团,旗下陵园的代为祭扫、VR虚拟祭扫服务则更加先进。2013年福寿园集团上市时,招股书披露的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就已经达到80.4%,净利率也达到了38.5%。
早在前几年,福寿园国际就通过VR技术打造了模拟墓园并实现“虚拟扫墓”,其中的“实景园区”甚至被展现成了一项人文景观。
此外,大型墓园在代祭服务的呈现上,也表现得十分专业。
打开“上海福寿园”的官方账 ,能清晰看到代祭扫的服务流程。选择好要祭扫的墓地编 和时间后,下拉菜单能发现各种不同价位,对应着不同的服务项目。
例如,在选择祭拜用鲜花时,最简单的“菊香忆故”菊花花束,只需要35元人民币。而包含祭扫内容更多的项目,则收费188元至640元人民币不等。其中,一份308元的“于菟 春+思念供菜套餐”,就包含了擦拭墓碑、点香烛、摆供菜、献鲜花、整碑拍摄等内容。而要价最高的“回忆+思念供菜套餐”,更在此基础上多加了摆放三款水果、白酒、系黄丝带、心愿卡等服务,并可拍摄3至4张照片。
代祭扫套餐,图源:上海福寿园官方截图
3、殡葬生意,商业化背后
中国 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殡葬服务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告》显示,中国每年殡葬行业的总体销售额预计超2000亿元,且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中国殡葬协会测算数据则表明,预计到2023年,中国殡葬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从商业角度来看,殡葬行业事实上涉及到一个巨大的市场。
近些年随着4G、5G 络的普及,视频直播等新技术进入下沉市场,互联 殡葬行业甚至出现了“集中创业”。
较为典型的就是 称要“让大家都死得起”的殡葬电商“彼岸”。这家曾经获得徐小平天使投资的“互联 +”逝者服务公司。此类殡葬电商主要依靠“线上引流、线下服务”的模式,通过 页营销吸引来客户,然后回归线下墓殡葬商家流程。
虽然在搭建初期被寄予厚望,但“彼岸”已经在2017年初宣告项目失败,同样陷入困境的还有“一空 ”“恩华情”等多个互联 殡葬平台。主要原因是推广营销成本过高,再加上当时消费者对 络殡葬的接受程度并不高,相关经营许可的监管也非常严格。
在“线上引流、线下服务”难以走通的情形下,另一类线上祭奠自营平台应运而生。
用户登录之前,需要在 上注册账户,之后再通过填写资料、上传照片,建立专属或公开的纪念堂。整个平台的设置和操作简易,哪怕上了年纪的人,也可以顺利登录并使用该 络祭扫平台,献上电子鲜花。
当然,这样的云祭扫同样也有盈利项目。且此类平台通常缺乏可靠背书,所以也经常被质疑有借机营销敛财的嫌疑。
“上面的各种祭品特别多,页面能划很久,也都留下了一些购买记录。”尝试过使用 上免费平台的一位用户告诉霞光 。
页版纪念堂里,要摆设一些基本的花圈、蜡烛等,设定是免费的。但如果想要额外放置各类五花八门的祭品,例如电子鲜花、电子菜肴,甚至墓园背景、特殊装饰就需要另外付费购买。
南京雨花台功德园清明节5G“云”祭扫,图源:视觉中国
这样的电子供品和背景图,实际成本非常有限,却打着“纪念逝者”的名义被高价售卖。一些商家推出了专门用来兑换供品的“天堂币”,需要用户充值购买,甚至还可以选择会员“包年付费”。
另外,在 站会员注册阶段,通常会让顾客填写很多个人隐私信息,也存在潜在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总的来说,目前较为完善的“云祭扫”依然局限于公墓自营平台,而私营的互联 扫墓平台,则大多难以大规模发展和盈利,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由于中国殡葬行业更多是 会服务的属性,传统清明节的追思悼念活动,不该被笼罩上太多商业化的影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