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老人北京门诊挂 记,打通老年数字鸿沟的梗阻在哪儿?

自今年2月下旬以来,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因疫情防控等原因,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 ——患者可以通过拨打114等电话预约,也可以通过手机订阅医院服务 、下载医院官方App等渠道 络预约,每个渠道都有一定数量的 源。

对于多数患者来说,此举可免除窗口排队挂 的麻烦,降低人员聚集导致院内感染的风险。但对很多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尤其接打电话都有困难的老年人来说,医院挂 门槛的陡然提升,导致他们独自就医变得格外困难。

以前搬个小马扎,蹲宿也能挂上

“赶紧地,再晚两步, 儿就被人用手机抢光了!”10月10日早晨7点,李玉蓉紧捯碎步,催促身后的老伴一起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楼里冲。

门诊大厅里巨大的显示屏和随处可见的自助机,反复滚动着“我院全面取消现场挂 ”的内容。楼内显眼处摆放或张贴的宣传板上,详细介绍有关 络预约挂 的流程。

此时,这家医院唯一一个现场挂 的窗口——面向7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窗口,已经排起了长队。老人们一个比一个来得早,仍有点儿神色紧张。

“不知道还有没有 了?”队伍中总能听到有人这么嘟囔,“打114电话预约, 源特别少,动不动就约到俩仨月之后,我等不及啊!”有老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这一辈子我什么事都自己干,老了老了连看个病都不行了?”她心有不甘地说。

排在李玉蓉后面的钟德铭老人,今年已经82岁了。他让儿子给自己预约挂 ,由于不会用自助机,他只好排队取 。他说医院里有熟悉的医生,可自己一辈子最反感走后门。如果有办法,连儿子他也不愿意麻烦。

“以前哪怕凌晨4点多,我搬个小马扎过来,蹲一宿也能挂上 。现在非得靠别人了!”钟老爷子忍不住怀旧起来。

7点半,挂 窗口开了,排到李玉蓉时皮科没 了。“我不是非要挂专家 ,晚几天的能挂上就行。”她跟窗口人员恳求道。但窗口只能挂今明两天的 ,对方也帮不上忙。

李玉蓉既没有支付宝和微信账 ,也没有银行卡,眼看着还有 ,可她却挂不上。

一位在自助机前排队的年轻姑娘,主动提出帮她扫码支付。李玉蓉惊喜之余,赶紧塞给姑娘十块钱。对方帮她把医保卡插进自助机,没想到输入手机 时却卡壳了——李玉蓉连自己的手机 码都不记得,忙问身边老伴,老伴也摇头。

“我使劲记了,还是没记住……”她从自己拎的布口袋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连说:“对不起,我有点儿慢,等等我啊。”她边翻边不住嘴地向这位姑娘还有排在后面的人道歉,甚至下意识地点头哈腰起来。

她的笔记本里记得乱七八糟,还夹了一些零碎的纸片和名片。她一边翻纸片一边稀里哗啦地往地下掉,李玉蓉也顾不上捡,嘴里还在嘟囔:“就记在这上面了,马上就找到。”终于,她指着一串 码对姑娘说,这就是自己的手机 。对方输入以后,总算帮她挂上 了。

“谢谢!还是闺女好啊,我要是生个闺女就好了!”她不停地感慨道。

啥是微信支付宝?

刘莲蕙不仅比李玉蓉岁数大,也比李玉蓉还固执。

10月12日,北京的天气分明是响晴薄日,刘莲蕙却拎着一把长柄雨伞,出现在广安门医院的门诊楼里。

她十一假期前就打听到,给自己做手术的王医生,节后9日、10日、12日出专家门诊。她按时连来两天却没挂上 。广安门医院是中医医院,老年患者格外多,尽管医院预留了两个老年窗口,但只能挂当天的 ,专家更是一 难求了。

听完老人诉求后,自助机旁的导医耐心解释说:“这些自助机只能扫码支付,连银行卡都不能刷,您微信或支付宝里有钱吗?”没想到,刘莲蕙竟反问道:“啥是微信支付宝?”

她还掏出自己磕得掉皮的老年机,一边摁下114按键,一边向导医展示:“114里面半天也没说挂 的事,一会儿让摁‘1’,一会儿让摁‘2’,搞不清什么名堂。”

在医院门口保安的指引下,她拄着雨伞问了七八个人,终于找到门诊办公室。进去诉说一番,对方说:“要不您找医生加 吧?”

回家慢慢研究这个二维码

广安门医院门诊的5 和7 窗口,是专为60岁以上老人服务的。在这两个窗口中间的显示屏上,一直有播放如何通过微信订阅医院服务 预约挂 的视频,流程演示得很详细。

咨询人员接过老人手机才明白,虽是智能触屏手机,可没有开通 络数据服务。老人自言自语地说:“要不我把这个二维码拍下来,回家慢慢研究吧。”

相比之下,康兰芬在西苑医院接受的导医服务则体贴得多。“姑娘,您能教我 上预约挂 吗?我每次看病都要跑两回,一回挂 ,一回看病,太麻烦了。”她向导医女孩求助。

“奶奶, 络预约挂 得用手机绑定个人账 ,对您来说确实有点难。以后您就打我们医院的预约挂 电话,然后带证件来窗口取 就行。”导医女孩热心地说。

原来,大于80分贝的听力损失,即使戴助听器也很难听清电话内容,需要配备专用设备,经过特定训练才能实现。西苑医院为患者预留的这条预约挂 的捷径,78岁的康兰芬还是走不通。

我的手机只会用它打电话

10月10日下午,独自到北京中医医院挂 看病的刘广茂,得知要用手机预约或者自助机挂 时,只说了句:“我不会。”然后扭头就走,乘坐电梯上了四楼。

他径直走到心内科,看见有患者从诊室出来,赶紧进去请医生加 。接下来,他也不去扫码分诊等待叫 ,仍旧乘患者就诊间隙,加塞儿挤进去请医生看病。

今年83岁的刘广茂,双腿都做过手术。虽然腿脚看着利落,但每走一段时间路,就得停下来歇一会儿。

“多亏医生给加了 ,不然今天又要白跑。之前去安贞医院看病,白跑了好几趟,人家现场不挂 了,医生也没有权限加 。”刘广茂是坐公交车来的,单程就要1个多钟头。

虽然和儿子住在一起,可儿子却帮不上刘广茂的忙。因婚姻破裂,儿子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刘广茂不仅自己要挂 看病,还要给儿子挂 看病。他患有白内障,看不太清手机屏幕,除了接打电话外,其他手机操作都不会。

10月19日中午,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楼前的长椅上,王淑娟忍不住连声叹气——没有预约,自己连医院的门都进不去。

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患者就诊须知显示,除了北京健康宝和国务院行程码以外,还需出示当日就医的预约凭证。各处显要位置,都张贴着“无预约患者不能进入院区”的告示。

今年70岁的王淑娟,近来感觉肠胃不适,想到医院来看看。她和老伴都不会用手机挂 ,在门诊楼前简易棚屋的咨询台想问问,排了半个小时队,也没排到自己。结果胃又疼起来,只好先坐在长椅上休息一下。

王淑娟说,女儿很关心自己,可她不想给女儿添麻烦。她的独生女儿被单位外派到美国常驻,因为疫情回不了国。“女儿在国外工作,我还有两个外孙子,小的1岁、大的3岁,本来应该过去帮忙的……”王淑娟说到这里眼圈红了,“ 上每天下午4点放 ,女儿那里就是凌晨1点。我真是不忍心让她帮忙……”

(文中受访老人均为化名)

(原题为《7位老人北京门诊挂 记》)

更多阅读

区里听老人言:为何对智能手机“敬而远之”?

新华每日电讯10月26日 道,在中国,移动互联 应用日新月异。看病就医、 络购物、水电缴费、银行理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往往靠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搞定。

然而,由中国 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互联 生活研究 告》显示,46.3%的中老年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36.4%的中老年人偶尔用,只有17.4%的中老年人经常用。

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一部分老年人却离数字生活越来越远。我国2亿多老年人口中,相当一部分并不适应电子支付在内的新技术。一群被边缘、被忽视的“银发族”遭遇数字鸿沟。

在呼吁全 会关注老年人的同时,我们更要追问,打通老年数字鸿沟的梗阻在哪里?

屏幕字小看不清

10月18日星期天,家住河北省固安县的刘典声,早晨六点多就往北京南郊的大兴区赶。他大清早出门,只为了去银行取钱。

今年66岁的刘典声,原先住在北京市丰台区。儿子结婚时,房子让给儿子作婚房,自己和老伴在毗邻大兴的固安买了一套房。

前两天,刘典声在北京银行的一笔定期存款到期。考虑到固安没有北京银行 点,以后存取不方便,他决定把钱取出来,换一家银行存。

35公里外的大兴支行,是离固安最近的北京银行营业 点。周末早晨的大广高速上,没有京冀两地通勤的上班族,943路公交车一路飞驰。8点半不到,刘典声就到了大兴支行门口。

发现前面只排了一个人,刘典声非常满意,一大早的辛苦没白费。美中不足的是,出门时没添件大衣,风吹着有点冷。

为取钱大老远跑一趟,刘典声也无可奈何。他知道现在能通过手机银行直接转账,但却没想给自己手机装一个。

然而,银行线下 点正在大幅瘦身。据媒体 道,近两年,商业银行机构退出列表中,有6366家商业银行 点关闭。截至10月16日,今年已有超2000家商业银行 点退出。

如今最怕验证码

在61岁的徐志寅眼中,银行排队算不得什么。

徐志寅和老伴来北京3年了。自从两年前女儿生了孩子,他们的生活就围着外孙转。只有周末,女儿女婿照顾小孩,老两口才“下班”,有两天自由活动时间。

当时,徐志寅在路边伸手招车,亮着“空车”标志的出租车,一辆辆呼啸而过。好不容易有一辆到跟前停下来,司机摆摆手,原来已经被预约了。

徐志寅知道现在有很多打车的软件,最有名的是“嘀嘀”,但他从未独立成功使用。

不是不想用。女儿给他演示过,怎么定位、怎么叫车,还帮他绑定了银行卡。但一到自己用的时候,老是手忙脚乱记不住。

对智能手机,徐志寅并非一窍不通。平时他买菜就用微信扫码支付,还能在家庭群里抢个红包。但他觉得,微信扫码操作相对简单,打开只需要扫一扫。“别的软件,不像微信用得那么频繁。事到临头用一次,就容易忘。”他说。

徐志寅最怕输入验证码,这是他对很多手机软件“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

“来短信那种验证码,需要复制。我们老年人本来手脚就慢。几十秒的时间,人特别紧张,容易出错。”徐志寅说。

应用登录页面上的验证码就更难了。数字和英文字母组合在一起,歪歪扭扭。徐志寅只能连蒙带猜,但他手写输入本来就慢,一不小心碰到验证码,码又变了,只得从头再来。

“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明明写对了,但就显示验证码错误。换一个码,还是错误,怎么都登录不进去。干脆不碰了。这些东西只有年轻人玩得转。”徐志寅说。

担心 上骗子多

10月19日上午,住在蒲黄榆的莫阿姨像往常一样,到方庄市场买菜。几个摊位逛下来,她买了四节藕、一把菠菜、三个番茄,总共35.5元。莫阿姨从荷包里掏出几张纸币付了钱。

“现在用现金的人很少了。来买菜的老年人里面大概有个三分之一。现在我出摊前,很少换零钱了。”市场内一位卖菜的摊主说。

67岁的莫阿姨坚持用现金,原因很简单:“本来就没几个钱,拿在自己手上放心。”

儿子给她买的智能手机,平常也就打个电话。莫阿姨觉得,智能手机用起来太麻烦, 上骗子又多,自己根本没办法分辨。

“我没被骗过,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没有,但电视里这样的事情不少。万一呢?你们年轻人,什么都喜欢绑在手机上,太危险了。”莫阿姨说。

儿子曾主动提出教她使用微信和淘宝,但看儿子操作了几遍,她觉得太麻烦。

“一会儿弹出来一个东西,一会儿弹出来一个东西,一不小心就是广告,连忙要退出来。多搞两次,我血压都高了。”莫阿姨说。

不过,莫阿姨也知道周围人的生活方式在逐渐改变。医院挂 要预约了,水电气的费用都能在手机上缴了,越来越多的店铺关门转型线上。

“现在我要做点什么,全靠我儿子。水电气费也是他帮忙缴。可说实话,还是有很多不方便。我孩子是独生子女。就像去医院,我不能老叫他请假陪我。我愿意,他的单位还不同意呢。”莫阿姨说。

不给信息不让用

与被数字鸿沟困住的同龄人不一样,65岁的张力退休前,曾是一名电气自动化工程师,操作智能手机的各种应用,完全没难度。

但他的手机界面上,除了微信、支付宝等寥寥几个应用,非常干净。

平时张力不 购、不叫外卖、不刷手机新闻、不看手机视频,似乎刻意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

“现在什么都搬到手机上面了。去医院、买火车票、缴电费,包括炒股,有时候不用还真不行,但我奉行能简即简的原则。”张力说。

张力并非拒绝现代生活。“孩子成家立业了,没和我们住一起。平时我和老伴的生活比较简单。”

其实,过去张力也尝试过一些手机软件,家里的电视机,还是前几年他和儿子一起在 上买的。

但现在这名退休工程师非常在意的是,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泄露。

“现在针对性营销又太厉害,稍微泄露一点个人信息,各种电话就上门了,无孔不入。我们对这方面的保护,做得还不够好。你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卖给谁了。所以,我能不用就不用。”

最让张力郁闷的,是经常接到敬老院的营销电话。“有时候一天还不止接一个,向你介绍他们那儿多好多好,恨不得你明天就搬进去。我自己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敬老院?干脆把用得少的应用全删了。”张力说。

(应受访者要求,张力为化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20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