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各种APP都在让人借钱?

综述:

当前“吃饭打车、休闲娱乐、工作学习”等不同生活场景常用APP均内嵌了“借贷”功能模块。这类APP占据市场流量优势,通过多种诱导手段吸引用户借款消费甚至以贷养贷,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高,不仅推动居民部门杠杆率升高,且进一步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

当前 会大众“吃饭打车、休闲娱乐、工作学习”等不同生活场景常用APP均内嵌了“借贷”功能模块。这类APP占据市场流量优势,通过宣传“低息”“高额度”,采取弹窗提示和领取红包等多种诱导手段,吸引用户以借款方式购买商品或服务,甚至怂恿提前透支消费和以贷养贷。由于消费场景众多且日常,用户覆盖面广,伴随产生了诸多涉黑涉恶现象,暗藏了消费贷款风险蔓延至股票、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其影响范围广、对群众和 会的危害程度高,不仅推动居民部门杠杆率升高,且对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的放款机构造成一定的冲击,进一步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

根据防控中心的监测情况显示,2021年上半年,与我省企业相关的贷款类 络负面舆情高达71211条,83.55%信息相关的内容集中在高利贷(32653条,占比45.85%)和套路贷(26850条,占比37.7%),其余现象包括现金贷(576条)、校园贷(392条)、培训贷(240条)。整体来看,APP借贷功能乱象产生的原因及引发的金融领域涉黑涉恶等现象,与APP业务范围和运营主体缺少明确规定、借贷类金融广告内容监管标准缺失、互联 平台利用流量优势迅速进入金融贷款领域、商户受利益驱动以及居民防范风险意识薄弱等因素存在直接关系。

要从根本上抑制该现象的产生,推动形成规范、健康发展的金融借贷市场,可采取源头管控、设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整体风险防范水平等一系列措施。例如,明确APP的业务范围和主体责任、制定金融类广告内容的规范准则、建立线上监管的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全流程管控机制和APP备案登记管理制度以及借贷类业务合作登记制度等。

在此,防控中心温馨提示,消费者通过 贷平台借款时,应留意放款机构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广告或签订的协议中是否标明了真实利率、违约责任等内容,以及是否存在保险费、担保费等附加费用,提前将机构和贷款产品的信息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预防遭遇套路贷、高利放贷等情况。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避免掉入借款消费等陷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6月16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